現在社會發展很快,農民也享受到了社會發展的成果,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可能在城市裡安家就像城裡人一樣成為市民,也可以居住在農村,斷續從事勞動生產。如果他們在城裡找工作上了班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且享受到城市社保待遇,那就可以不用在農村參加「新農保」了;如果沒有達到享受城市社保待遇的要求,比如累計繳費不滿15年,他們也可以按照有關規定,把城市裡的社保繳費轉入農村「新農保」的個人帳戶,按「新農保」的規定領取待遇。
當然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提高本地基礎養老金標準。如果參保農民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多進行個人帳戶積累,提高待遇標準。舉個例子,如果按最低費率4%,最低繳費年限15年計算,一年可以拿到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不分男女,60歲就可以領取了。
如果在「新農保」實施時沒有達到60周歲,這就需要繳費滿15年才能領取基礎養老金,也可以補繳,但應到戶籍所在地村委會辦理補繳手續;已經滿60周歲的,每增加1歲,可以遞減繳費年限,比如61歲月的時候,就不需要補繳15年了,只需要補繳12年,然後就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高齡老人可以直接領取基礎養老金。但是制度實行起來後,不參保就不能享受待遇。另外,如果個人帳戶裡的錢沒有領完,人就去世了,那麼剩餘的部分可以繼承,也可以用於支付一定的喪葬費。個人帳戶如果積累的部分領取完了,而人還在世,也可以繼續領取到身故。
「新農保」實行的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結構,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基礎養老金和人個帳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待遇方式。農民個人繳費全部記入個人帳戶,集體補助也主要記入個人帳戶。農民領取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小頭是個人帳戶的積累,大頭是各級政府財政直接補貼的基礎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