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陳秀仙的「陽臺菜園」,施用廚餘垃圾發酵成的有機肥,蔬菜格外肥嫩。
家住杭州市現代雅苑小區的陳秀仙,早起鍛鍊前,總會先轉到室外天台上,看看自己種的菜。「前段時間剛撒了些榨菜種子,這段時間很關鍵呢。」
今年5月,陳秀仙從社區領到一個廚餘垃圾堆肥桶,她開始自己做肥料種菜。與她一樣,現在該小區有數十戶居民開始在家處理廚餘垃圾。
家中擺進堆肥桶
「看到這個黑黑的硬塊了麼?這就是果皮菜葉堆的肥。」在陳秀仙的「陽臺菜園」裡,她用木棍刨開一個種菜的塑料盆。「這樣的肥很營養,把它鋪在最下面,再鋪上土,就可以播種了。」她說。「6個茄子,1個絲瓜,4個番茄,1斤辣椒。」說起今年盛夏的果實,陳秀仙興致很高。
在她家陽臺角落裡,記者看到一個印著「廚餘發酵堆肥桶」字樣的小桶。綠色桶蓋,深藕色桶身,可裝下9斤水。打開桶蓋,只見靠近桶底部有一層鏤空的塑料隔層,使得垃圾發酵產生的汁液,可以滲出然後通過外部水龍頭排出去,塑料隔層上面就是存放廚餘垃圾的空間。扔進果皮菜葉、瀝過油水的剩菜剩飯等,撒上一種褐色的EM菌粉,蓋上桶蓋,垃圾就開始發酵了。
「7天後,塑料桶內就長出白色的黴菌,還會出現液體,4周後,廚餘垃圾差不多就變成了有機肥料。汁液稀釋後可以澆花草澆菜,肥料跟土壤混合,可以做營養土。」陳秀仙說。
從領堆肥桶到現在,陳秀仙已經做了好幾桶有機肥。「夏天瓜果吃的多,兩個西瓜的瓜皮就能裝半桶,三四天就能裝滿。現在冬天,需要的時間長一些。有了它以後,家裡近一半的廚餘垃圾都被它消化掉。」她說。
陳秀仙住的現代雅苑,從2011年開始就成為垃圾分類小區,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較好。「以前只是把垃圾分分好,再扔掉。現在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用來種花種菜。」69歲的韓亞娣老人說,她已經做過4桶有機肥,用不完的汁液還分給鄰居種花。
「用這個肥料種出來的菜特別好,夏天時我種上小青菜,肥肥嫩嫩的,種滿兩個塑料盆,一個盆出2斤青菜,吃了兩天。還有幾個番茄、茄子。味道好呢!」同一小區的章志和說。
「11月中旬,又有13戶居民領到了堆肥桶。從5月到現在,已經推廣到73戶。今年年底前,要達到85戶。」杭州市下城區文暉街道現代城社區黨委副書記盛珺介紹。
據了解,向居民免費發送堆肥桶,是杭州市生態協會和綠色浙江環保組織推動的「現代城生態社區項目」中的部分內容。目前,該項目已獲得中央財政約50萬元的支持。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副秘書長李薇介紹,一方面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另一方面把分離出來的廚餘垃圾就地解決,實現生態小循環。
巧用垃圾利環保
「廚餘有機垃圾佔到家庭日常生活垃圾總量的40%,如果能讓這40%的廚餘有機垃圾,在家庭和社區環節中消化掉,直接轉變成可以再利用的有機肥資源,對緩解環境壓力的作用不可小覷。」說這番話的,是杭州果攸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凡,現在正致力於推廣廚餘垃圾堆肥技術。
「目前,處在打造樣板的階段。如以現代雅苑為代表的社區應用。如果這一樣板示範成功,再向杭城其他社區推廣的信心更足了。」他說。11月28日上午,又有40個堆肥桶送到杭州中策職業技術學校。「學校送給愛好環保的教師用。」
他介紹,廚餘垃圾堆肥技術源於日本。它由日本琉球大學比嘉照夫教授研究開發,學名叫「波卡西堆肥法」。「波卡西」(bokashi)在日語中的意思就是「發酵過的有機物」。波卡西堆肥,是將EM活菌製劑混合到廚餘垃圾中,一同放進密封的、底部可排水的堆肥桶,通過厭氧發酵來分解廚餘的方法。而EM菌中的「EM」是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的縮寫,意思是「有效微生物」,EM菌劑由各種不同的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組成,可以做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產生,避免產生難聞氣味,加快有機質腐熟的進程,適合在城市住宅中使用。
「簡單說,它需要兩個必備條件:一是EM菌種,二是堆肥桶。波卡西堆肥可以消化掉大部分有機垃圾。廚餘垃圾含水量高,通常70%左右的含水量,那麼1公斤廚餘發酵好後,體積會縮小到三分之一,重量減輕到0.4公斤。」董凡說。目前,國際上有機垃圾分類以及堆肥處理,做得最成功的要數日本和中國臺灣,北京、成都等地也在陸續推廣。
除面向社區,如今廚餘垃圾堆肥也向其他主體推廣。在杭州筧橋的賽博園區裡,果攸正在推動「春泥計劃」,即用堆肥的形式,處理園區食堂裡產生的廚餘垃圾和剩菜飯。「這兩天就要挖土了,明年3月即可打開堆肥箱取肥泥,用於園區綠色植物的種植。」
據事前測算,該食堂每天產生15公斤有機垃圾。打算裝一個440升的堆肥桶,那麼,可以容納2個月的廚餘垃圾,並最終轉化成200公斤的有機種植土。一般綠植種植盆需用土6公斤,可以裝滿33個盆,實現綠化面積5平方米。如果食堂全年的廚餘垃圾都做成堆肥,每年可以實現綠化面積30平方米,用於園區屋頂和陽臺綠化。
好事多磨待完善
廚餘垃圾不出家門、不出社區,就地轉化,目前仍面臨不少尷尬。
早在現代城生態社區項目啟動之前,李薇及其所在的環保組織,曾在杭州上城區一個老小區,進行了廚餘垃圾不出社區的嘗試。「經過與小區居民協商後,我們在老小區裡裝置了一臺餐廚垃圾處理器,日處理50公斤廚餘垃圾。可在處理器實際運行過程中,居民不樂意了。有居民反對垃圾處理器靠近自家房屋,有居民稱它在處理過程中會散發難聞的異味,等等。在小區居民的反對聲中,這個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後,只能擱置了。」提起此事,李薇仍覺得很遺憾。
不僅垃圾處理器遭遇尷尬,家用的垃圾堆肥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不那麼完美。「堆肥的時候,有一股醃酸菜的氣味,尤其夏天,味道更重一點。我從農村來的,對臭味還無所謂。可女兒女婿不樂意。所以,氣溫很高那陣子,家裡就沒用堆肥桶了。」韓亞娣說。
也有人反映,堆肥桶太小,處理能力有限。章志和老人說,家裡老兩口、兒子媳婦,加上小孫子,共五口人,人口多,一兩天的廚餘垃圾就能堆滿一桶,可垃圾發酵有一定周期,多數時候,垃圾還是只能扔掉。在採訪時,章奶奶正好在做晚飯,由於堆肥桶正在發酵沒空間,她摘剩下的爛菜葉、小孫子吃下的橘子皮,還是放在垃圾桶裡。
記者採訪中發現,事實上,單靠社區集中處理或居民自己處理廚餘垃圾,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好能將二者結合起來解決。「如經回訪調查,合理使用堆肥桶的家庭,有30%的廚餘垃圾可自行處理,還有70%只能通過常規途經消化。如果在社區配置一個大規模的餐廚垃圾處理器,剩下的垃圾可以得到妥善處理。」李薇說。目前,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已與現代城社區溝通好,社區內選址建一個日處理300公斤的餐廚垃圾處理器。
「根據老小區的實踐,一個三口之家日產0.5公斤廚餘垃圾。現代城社區共3800多戶,日產垃圾近2000公斤。300公斤的處理器還遠遠不夠,但汲取上一次教訓,要先讓社區居民了解、接受,然後再參與進來。居民能參與進來,那麼就容易了。」李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