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小區廚餘垃圾變肥料 一隻環保桶的生態試驗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居民陳秀仙的「陽臺菜園」,施用廚餘垃圾發酵成的有機肥,蔬菜格外肥嫩。

  家住杭州市現代雅苑小區的陳秀仙,早起鍛鍊前,總會先轉到室外天台上,看看自己種的菜。「前段時間剛撒了些榨菜種子,這段時間很關鍵呢。」

  今年5月,陳秀仙從社區領到一個廚餘垃圾堆肥桶,她開始自己做肥料種菜。與她一樣,現在該小區有數十戶居民開始在家處理廚餘垃圾。

  家中擺進堆肥桶

  「看到這個黑黑的硬塊了麼?這就是果皮菜葉堆的肥。」在陳秀仙的「陽臺菜園」裡,她用木棍刨開一個種菜的塑料盆。「這樣的肥很營養,把它鋪在最下面,再鋪上土,就可以播種了。」她說。「6個茄子,1個絲瓜,4個番茄,1斤辣椒。」說起今年盛夏的果實,陳秀仙興致很高。

  在她家陽臺角落裡,記者看到一個印著「廚餘發酵堆肥桶」字樣的小桶。綠色桶蓋,深藕色桶身,可裝下9斤水。打開桶蓋,只見靠近桶底部有一層鏤空的塑料隔層,使得垃圾發酵產生的汁液,可以滲出然後通過外部水龍頭排出去,塑料隔層上面就是存放廚餘垃圾的空間。扔進果皮菜葉、瀝過油水的剩菜剩飯等,撒上一種褐色的EM菌粉,蓋上桶蓋,垃圾就開始發酵了。

  「7天後,塑料桶內就長出白色的黴菌,還會出現液體,4周後,廚餘垃圾差不多就變成了有機肥料。汁液稀釋後可以澆花草澆菜,肥料跟土壤混合,可以做營養土。」陳秀仙說。

  從領堆肥桶到現在,陳秀仙已經做了好幾桶有機肥。「夏天瓜果吃的多,兩個西瓜的瓜皮就能裝半桶,三四天就能裝滿。現在冬天,需要的時間長一些。有了它以後,家裡近一半的廚餘垃圾都被它消化掉。」她說。

  陳秀仙住的現代雅苑,從2011年開始就成為垃圾分類小區,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較好。「以前只是把垃圾分分好,再扔掉。現在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用來種花種菜。」69歲的韓亞娣老人說,她已經做過4桶有機肥,用不完的汁液還分給鄰居種花。

  「用這個肥料種出來的菜特別好,夏天時我種上小青菜,肥肥嫩嫩的,種滿兩個塑料盆,一個盆出2斤青菜,吃了兩天。還有幾個番茄、茄子。味道好呢!」同一小區的章志和說。

  「11月中旬,又有13戶居民領到了堆肥桶。從5月到現在,已經推廣到73戶。今年年底前,要達到85戶。」杭州市下城區文暉街道現代城社區黨委副書記盛珺介紹。

  據了解,向居民免費發送堆肥桶,是杭州市生態協會和綠色浙江環保組織推動的「現代城生態社區項目」中的部分內容。目前,該項目已獲得中央財政約50萬元的支持。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副秘書長李薇介紹,一方面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另一方面把分離出來的廚餘垃圾就地解決,實現生態小循環。

  巧用垃圾利環保

  「廚餘有機垃圾佔到家庭日常生活垃圾總量的40%,如果能讓這40%的廚餘有機垃圾,在家庭和社區環節中消化掉,直接轉變成可以再利用的有機肥資源,對緩解環境壓力的作用不可小覷。」說這番話的,是杭州果攸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凡,現在正致力於推廣廚餘垃圾堆肥技術。

  「目前,處在打造樣板的階段。如以現代雅苑為代表的社區應用。如果這一樣板示範成功,再向杭城其他社區推廣的信心更足了。」他說。11月28日上午,又有40個堆肥桶送到杭州中策職業技術學校。「學校送給愛好環保的教師用。」

  他介紹,廚餘垃圾堆肥技術源於日本。它由日本琉球大學比嘉照夫教授研究開發,學名叫「波卡西堆肥法」。「波卡西」(bokashi)在日語中的意思就是「發酵過的有機物」。波卡西堆肥,是將EM活菌製劑混合到廚餘垃圾中,一同放進密封的、底部可排水的堆肥桶,通過厭氧發酵來分解廚餘的方法。而EM菌中的「EM」是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的縮寫,意思是「有效微生物」,EM菌劑由各種不同的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組成,可以做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產生,避免產生難聞氣味,加快有機質腐熟的進程,適合在城市住宅中使用。

  「簡單說,它需要兩個必備條件:一是EM菌種,二是堆肥桶。波卡西堆肥可以消化掉大部分有機垃圾。廚餘垃圾含水量高,通常70%左右的含水量,那麼1公斤廚餘發酵好後,體積會縮小到三分之一,重量減輕到0.4公斤。」董凡說。目前,國際上有機垃圾分類以及堆肥處理,做得最成功的要數日本和中國臺灣,北京、成都等地也在陸續推廣。

  除面向社區,如今廚餘垃圾堆肥也向其他主體推廣。在杭州筧橋的賽博園區裡,果攸正在推動「春泥計劃」,即用堆肥的形式,處理園區食堂裡產生的廚餘垃圾和剩菜飯。「這兩天就要挖土了,明年3月即可打開堆肥箱取肥泥,用於園區綠色植物的種植。」

  據事前測算,該食堂每天產生15公斤有機垃圾。打算裝一個440升的堆肥桶,那麼,可以容納2個月的廚餘垃圾,並最終轉化成200公斤的有機種植土。一般綠植種植盆需用土6公斤,可以裝滿33個盆,實現綠化面積5平方米。如果食堂全年的廚餘垃圾都做成堆肥,每年可以實現綠化面積30平方米,用於園區屋頂和陽臺綠化。

  好事多磨待完善

  廚餘垃圾不出家門、不出社區,就地轉化,目前仍面臨不少尷尬。

  早在現代城生態社區項目啟動之前,李薇及其所在的環保組織,曾在杭州上城區一個老小區,進行了廚餘垃圾不出社區的嘗試。「經過與小區居民協商後,我們在老小區裡裝置了一臺餐廚垃圾處理器,日處理50公斤廚餘垃圾。可在處理器實際運行過程中,居民不樂意了。有居民反對垃圾處理器靠近自家房屋,有居民稱它在處理過程中會散發難聞的異味,等等。在小區居民的反對聲中,這個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後,只能擱置了。」提起此事,李薇仍覺得很遺憾。

  不僅垃圾處理器遭遇尷尬,家用的垃圾堆肥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不那麼完美。「堆肥的時候,有一股醃酸菜的氣味,尤其夏天,味道更重一點。我從農村來的,對臭味還無所謂。可女兒女婿不樂意。所以,氣溫很高那陣子,家裡就沒用堆肥桶了。」韓亞娣說。

  也有人反映,堆肥桶太小,處理能力有限。章志和老人說,家裡老兩口、兒子媳婦,加上小孫子,共五口人,人口多,一兩天的廚餘垃圾就能堆滿一桶,可垃圾發酵有一定周期,多數時候,垃圾還是只能扔掉。在採訪時,章奶奶正好在做晚飯,由於堆肥桶正在發酵沒空間,她摘剩下的爛菜葉、小孫子吃下的橘子皮,還是放在垃圾桶裡。

  記者採訪中發現,事實上,單靠社區集中處理或居民自己處理廚餘垃圾,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好能將二者結合起來解決。「如經回訪調查,合理使用堆肥桶的家庭,有30%的廚餘垃圾可自行處理,還有70%只能通過常規途經消化。如果在社區配置一個大規模的餐廚垃圾處理器,剩下的垃圾可以得到妥善處理。」李薇說。目前,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已與現代城社區溝通好,社區內選址建一個日處理300公斤的餐廚垃圾處理器。

  「根據老小區的實踐,一個三口之家日產0.5公斤廚餘垃圾。現代城社區共3800多戶,日產垃圾近2000公斤。300公斤的處理器還遠遠不夠,但汲取上一次教訓,要先讓社區居民了解、接受,然後再參與進來。居民能參與進來,那麼就容易了。」李薇說。

相關焦點

  • 西昌一小區垃圾分類奇招:廚餘垃圾變肥料,發酵15天能種菜
    在該小區還有一臺「神器」,那就是廚餘垃圾粉碎機,它會對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進行粉碎,人工加入EM菌種後發酵15天,變成有機肥,然後將被運送到西昌城郊的農場,作為果蔬種植的肥料。「居民提供廚餘垃圾實行積分制,可以免費兌換果蔬。」同時,肥料還可提供給小區居民種花,下一步還準備在小區推廣「一平米菜園」,試圖攻克家庭端,找到社區生活垃圾分類難題的一個破解之道。
  • 花友自製「蚯蚓箱」,廚餘垃圾變花肥,養花種菜,不用買土買肥料
    文/廿四花事花友自製「蚯蚓箱」,廚餘垃圾變花肥,養花種菜,不用買土買肥料自從喜歡上養花之後,誰還沒做過點瘋狂的事情?說起蚯蚓,大家都知道那可是植物的好朋友,它本身可以改良土壤,然後還會吃掉我們家裡的廚餘廢料後產生蚯蚓糞和蚯蚓茶(尿),這兩種東西可是養花的上好肥料,如果有喜歡釣魚的朋友還可以用它們來釣魚。
  •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行動】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有點...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行動】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有點「意思」 2020-12-21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巧用紅糖和水 廚餘垃圾變酵素
    巧用紅糖和水 廚餘垃圾變酵素
  • 【民生】廚餘垃圾處理機「吃」骨頭「吐」肥料!這種神器,你住的小區想要不?
    ,記者來到藍山四季小區,正碰上拎著一袋廚餘垃圾出門的潘明虛依伯,記者跟著他來到了位於10號樓的這間神秘小屋。  工作人員接過潘依伯手中的紅色垃圾袋,將廚餘垃圾倒進收集桶內,進行分揀。「有時候會有一些塑料紙啊,牛奶罐啊,這些沒法分解,都得揀出來。」經過仔細「檢閱」,廚餘垃圾被倒入廚餘垃圾處理機,開始了被轉化為肥料的過程。
  • 廚餘垃圾堆肥變成有機肥料
    人們會利用自己小小的「一畝三分地」上種一些自己自己喜歡的蔬菜或者常用的一些調料,不但方便還能省錢。
  • 海澱這小區厲害了,養水虻和蚯蚓近一年,廚餘垃圾就地減量近四成...
    記者從海澱區城管委獲悉,未來,還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小區推廣建設一系列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黑水虻的幼蟲正在抽屜裡慢慢長大生態垃圾鏈條①廚餘垃圾粉碎→養殖黑水虻→飼餵羅非魚在西山庭院小區東北角,一間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廚餘垃圾處理室裡,隱藏著這個小區廚餘垃圾減量的「大秘密」。
  • 實測30款廚餘粉碎機,這玩意真的能粉碎廚餘垃圾嗎?
    近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發布廢棄食物處理器的對比試驗結果,好東西,趕緊給大家分享一下! 樣品涉及包括愛適易、貝克巴斯、唯斯特姆、海爾、華帝等30個品牌,價格從969元到3380元不等,基本涵蓋了市場上的主流品牌及型號。
  • 廚餘堆肥制酵素:家庭源頭減量的利器
    新安城管: 小區分廚餘減量效果驚人 新安街道城管科副科長劉銘介紹,在寶安新村開展廚餘處理3個月試點情況來看,以前的垃圾筒所在位置都是最髒最亂最差的地方,現在則成了小區的景點,站在密閉化的垃圾筒前聞不到任何臭味,居民能切身感受到參與廚餘垃圾乾濕分類明顯改善了小區環境。
  • 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金點子:自行「消化」溼垃圾、變廚餘垃圾為有機肥
    如何從源頭分類減量,上海的小區各有妙招,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變廢為寶。在芷江西路街道的北方佳苑小區,社區垃圾房經過互聯手段改造升級,配備垃圾處理器,短短十天內「自行消化」了1689公斤的溼垃圾。而在虹梅街道的華悅家園小區廚餘垃圾投入處理機後,通過微生物複合菌劑對餐廚垃圾進行分解轉化,就可變成有機肥,進行循環利用。
  • 社區堆肥|處置廚餘垃圾,堆肥是「盆景」還是利器
    班加羅爾全市198個行政小區被要求分別建立:一個溼垃圾生物處理中心(堆肥或沼氣)、一個可回收幹垃圾二次分揀和處理中心。散住戶的溼垃圾由市政府上門收集,運送到所在行政小區處理。集中產生者的溼垃圾就地生物處理,或者交給有處置權限的私營公司處理。
  • 兩岸聚焦·聚焦臺灣環保之路①:資源再回收 垃圾變黃金
    秀峰裡「垃圾變黃金」的經驗,也觸發新北市政府的靈感,他們順勢推出了「資源回收找黃金」計劃,在全市挑選27個裡作為「黃金裡資收站」試點,效果出人意料。新北市環保局介紹說,在以往基礎上,去年新北市一氣建構了200個「黃金裡」,今年將推展至偏鄉地區,希望最慢年底前可以完成350個「黃金裡」。
  • 「吃進」垃圾「吐出」肥料,開學季「武漢造」黑科技將校園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在武漢工商學院,利用一種專門對付廚餘垃圾的「黑科技」,可以將無用的廢料轉化成再生的肥料,日均「吃進」5噸廚餘垃圾,可以「吐出」500公斤肥料,處理1噸垃圾的成本僅為70元。這項「有機垃圾生化處理一體」技術由武漢工商學院環生學院的師生科研團隊與合作企業湖北君集水處理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聯合研發,在武漢工商學院率先應用,對推廣有效處理有機垃圾廢棄物、建設綠色校園循環經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 株洲:「神器」入駐居民家 專「治」廚餘垃圾
    廚餘垃圾在生活垃圾中佔比較大,含水率高、易腐爛發臭,垃圾滲濾液給焚燒填埋帶來極大困擾。近日,株洲天元區在富景園小區開啟廚餘垃圾分類試點,讓廚餘垃圾變廢為寶。這個廚餘冷藏保鮮桶由三得鏈環境科技(廣東)有限公司研製,桶內植入了晶片和傳感器,不僅能實時監控垃圾桶的溫度、溼度等指標。公司還能通過信息化系統實時監控,發現廚餘垃圾裝滿後,會定期安排專人上門收取。這些廚餘垃圾將被運往專業基地,經過黑水虻生物技術轉化,最終成為高蛋白飼料和優質有機肥料。
  • 用廚餘垃圾做肥料 把小旮旯當「菜園」,胡同邊角地迎來大豐收
    八條社區平臺上,冬瓜等蔬果熟了。「西紅柿、豆角都熟了,黃瓜又脆又甜。」井輝展示了自己的秘方——用廚餘垃圾製作的肥料。「平時切菜、切水果,果皮就順手放進水瓶裡密封好,有些豆子生蟲或過期了,也收集起來,差不多一周時間,這個肥料就可以用了。」作為社區的垃圾分類志願者,井輝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深有體會。7月以來,井輝陸續把成熟的瓜果分給居民品嘗,還順帶分享了廚餘垃圾變廢為寶的理念,很多居民也開始行動起來。在東四五條,同樣也有一片茂盛的「瓜果基地」。
  • 泉州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 「破冰」前行
    菜頭菜尾、動物內臟、果皮殘核……在市民廚房加工中,總有一些沒法「入口」的食材,成為廚餘。這些廚餘垃圾該怎樣處理?記者了解到,在泉州,以前基本上是填埋和焚燒兩種,但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逐步展開,一些廚餘垃圾處置點、處理站、堆肥房陸續出現,將廚餘垃圾經過一系列處理後變成肥料,實現了變廢為寶。
  • 長沙: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100%,推進建設廚餘垃圾處置項目!
    兩天時間行程滿滿,調研組先後前往芙蓉區火星街道月桂社區三、五片小區,長沙市第一垃圾中轉場、長沙市廚餘垃圾處理廠、長沙市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長沙市生活垃圾清潔焚燒處理項目考察處置終端設施,並參觀了長沙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主題地鐵站廳,同時還前往部分社區、小區、公共機構、小區垃圾站查看情況。
  • 廚餘垃圾可積分兌獎
    名人苑小區的社區智能垃圾分類亭建於2020年9月3日,截至目前,名人苑小區內500戶居民已經有487人成功辦卡。古樓街道名人苑社區書記王勇向記者介紹,此次名人苑社區共開展5個示範小區,其中包含3個無人管理小區。涉及居民群眾1732戶,註冊戶數1327戶。小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3%以上,參與率77%以上,垃圾分類準確率98%。自示範小區開展以來,收集廚餘垃圾13.1噸,可回收物8.8噸,有害垃圾142.1公斤。
  • 實用技術 | 廚餘堆肥
    由於廚餘堆肥製作各地環境和原材料不同,製作方法也不同,每個實踐者都是研究者,關鍵是為微生物創造適合的環境(微生物遍地都是,不需要添加特別的菌種)。眾所周知,堆肥是天然有機質經微生物分解或發酵而成的一類肥料。製作堆肥的關鍵是為微生物生長創造適合的環境。因為製作堆肥的環境和原材料不同,堆肥製作方法也要分別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