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媽家有前夫留下來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雖然孩子都成人了,能理解母親的不容易,但面對家裡突然來了一個繼父,心裡還是有點不適應,這對張大叔來講更是一個考驗,也是新生活中必須面對的」砍「。
圖片上這位笑呵呵的農民大叔叫張尚榮,今年65歲,是陝西安康嵐皋縣藺河鎮和平村農民。和他交談後才知道,張大叔原來並不是這個村的原住民,12年前他是入贅到和平村的,當時老伴的前夫患病去世,留下2男1女,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和喪偶的王大媽【化名】結成了半路夫妻。
張大叔說,自己的老家是在更遠的山村,那裡山更大,溝更深,為照顧老母親自己一直未走出大山,也沒有姑娘願意嫁到那偏僻的窮山溝,自己倒了53歲時還是光棍一個,後來老母親88歲那年壽終正寢,自己才和56歲的王大媽結為夫妻,共同經營這個殘缺的家。
張大叔是個深山老人,沒見過什麼大世面,但性格很好,總是面帶笑容,過日子也會盤算,入贅第二年就和老伴商議在家裡蓋起了3間兩層樓房,把原來家裡百年老宅做了雜物間,使家裡的面貌煥然一新。
老伴也是個勤快人,兩個人的結合也帶來了新希望,配合十分默契。除了種著十多畝山地,還養豬養雞,把日子打理的很充實,每年玉米收穫就有一萬多斤。
張大叔說,人勤地不懶,人勤還遮白醜。家裡過日子就要勤快,勤快了家庭就和諧了,誰都喜歡勤快人,啥事你都收拾的井井有條,就會減少很多話說。再一個就是心態要好,喜喜歡歡待人接物,大家都會有個好心情。
老伴說,兩個兒子都成家了,女兒也出嫁了,各人都過著自己的小光景,我們老兩口現在身體都很硬朗,不需要兒女們照顧,我們種地、養豬一年收入還過得去,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多考慮,不要依賴孩子。她身後擺放著兩口棺木,是張大叔前幾年就準備下的壽材。
張大叔說,家裡養了7頭豬,保留1頭母豬用來繁殖。去年賣了5頭豬,收入了3萬元,給自己和孩子留了1頭大肥豬,做成了臘肉,可供一年吃,現在孩子都外出打工了,每次回來都要給他們帶上一些家裡特產。
山裡的玉米品質很好,除了一部分作為飼料餵豬餵雞外,大部分都烤了玉米燒酒。張大叔說,每年都要自己動手烤制1000多斤酒,玉米燒酒65度,喝起來口感很瞭,要賣的話每斤能賣35元,這也是一筆不小收入。
人常說,半路夫妻各有心思。不過感覺張大叔和王大媽在一起過日子是貼成了一條心,他說的」一勤遮百醜「道出了世間萬物的真諦,大家說是不是啊。【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