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掌握人生方向盤的第一步:立志
志,心之所向,是人生的方向盤。首先,就是要明確人生的目標,找準努力的方向。
對芸芸眾生而言,可從事的工作,可完成的事業,可選擇的人生伴侶都有諸多不同的選擇。對自己而言,可以做到和可以完成得,卻非常有限。
因此,對工作是否能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對一個人一生的事業就起著決定性的重要意義。是否能夠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就屬於立志的問題。
志,完全屬於個體自己的,如何立志雖有父母師友的啟發誘導,但最終仍然需要自己去衡量從而最終做決定,人生的方向盤需要靠自己掌握,他人不能代勞。
我國的先輩們特別注重立志,因為這是影響人生的一件大事。雖然古人的道理經驗有許多放在今天的時代不適用,但對人應立志這一點,恆古不變。這對每個人永遠都是一個考驗,並且必須由這個人自己做出選擇。
志,也是自我的不斷反思,反思的過程貫穿生命的全過程。我們不是機器,人生的目標有時會迷失,自我反思有助於從迷失中找到出口。
02經常自我反思,有助於擺脫迷茫和困境
三十而立,是孔子進學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在人格的獨立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不獨立,那麼就會被別人指揮幹什麼就幹什麼,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左右,在道德修養上很難有所成就。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若有志,則勤勉奮進,如奔流不息的江水。人若無志,則止步不前,如功虧一簣的高山。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非常重視志。王子墊問孟子道:「士該做什麼事?」孟子說:「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墊問:「什麼叫使自己志向高尚?」
03如果確定了自己的志向,所做的一切便有了目標
孟子說:「遵行仁義罷了。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的,不該是自己的東西而取來,是不義的。該住的地方在哪裡?仁就是,該行的路在哪裡?義就是,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義上,那就連君子該做的事都齊全了」。
孟子的回答,不僅說明了志包含的意思,也說明了志的後果,他把志與道德修養聯合起來思考。志之所向既在仁義,那麼志的實現需要靠修養的工夫。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氣是我們的生命力,遊走在人體全身。人體若沒有氣,則是一團死物。有氣的人體,若沒有志做指導,則身體上力的表現就是漫無目的盲目的。作為氣的指導,志朝向哪裡,氣就跟隨到哪裡。
所以,要堅守住心中的志,時時刻刻提醒著志,使它不為氣所奪,同時也不要擾亂了氣。「持志養氣」之說,由此而出。
04「持志養氣」之說,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內在修為
今天的時代,無論是芸芸眾生還是個體可從事的事業、可完成的工作皆與古人不同。個體在人生方向的選擇上比起古人來,自由得多,可選的方向也比古人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個體願意並且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志向。
沒有辨別志向的能力,也沒有堅持志向的能力大有人在。
孔子志於學和孟子持志養氣,教會我們:無論志在何處,都需要擺脫掉空有一副皮囊、一世年華的生命狀態。把自己從一團血肉、一團幽暗的欲望中沉浸下去,完善內在的人格,賦予自身生命以真正的意味與價值。
作者:守望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轉發。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