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現在某些文章的腔調,表示要翻白眼。
春節前流行過一些文章,你估計看過,題目類型有:
《發什麼朋友圈最撩人》
《不愛發朋友圈的男生最好撩》
《哪些朋友圈一看就是渣男/渣女》
還有一堆關於微信頭像的文章,比如《渣男最愛用的十大頭像》、《渣男都愛用至尊寶頭像》等等……
我在這些文章裡看到過這樣類似的話:
比如:不愛發朋友圈的男生都很低調、內斂、沉穩,表示這個男生的套路不多,他不願意分享更多的心情,有自己的點。
我:?????萬一他只是懶呢?
比如:渣男頭像都愛用一些動物圖,一些搞笑圖,一些明星圖,以顯示自己有愛心,有幽默感,把自己想像成了情聖,實際上欲蓋彌彰。
我:?????萬一他真的是喜歡呢?
比如:朋友圈裡的渣男/渣女總是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要麼就是十級話癆,炫曬狂魔,不知從哪兒偷的圖瞎配雞湯騙點讚和評論。
我:?????萬一他只是閒得慌呢?
曾經一波關於微信的熱點文章,還是新功能「三天可見」公布時,我就不滿一些文章的說法,寫過《聽說朋友圈僅展示三天,又惹到你們這群玻璃心了?》,沒想到今日又因為微信頭像,戳到了許多人的痛點。
我就想說,既然你這麼有本事,靠一個頭像就能辯解這個人是否是渣男,那你怎麼還沒有完美愛情?
想要了解一個人,哪兒有那麼容易?
我有一個習慣性動作,一旦微信裡加了一個好友,就會馬上翻翻他的朋友圈。
多瀏覽一下這個人的朋友圈,就能大概知道他的日常,也可以約莫估計出這個人的工作情況、生活習慣、性格愛好等等。
曾經有人不喜歡朋友圈三天可見,就是因為別人關閉了這種初始的通道。
本是抱著好奇心想要去了解一個人,但沒有給這種機會,於是有人就受不了,玻璃心了,覺得這個人不隨和,可能還很傲嬌和高冷,不好接近。
但如果問問當事人,或許原本的想法很簡單,只覺得發布過的某些動態太幼稚,不適合公之於眾,又不想刪掉,留給自己一個人看,於是三天可見。
使用的微信頭像也是一個道理。比如我,就是喜歡頻繁換頭像,有時是喜歡的貓狗,有時是喜歡的明星,有時是自己的照片,沒什麼理由,完全看心情。
現在可倒好,本來是自己看心情的事情,被強行灌輸了一大堆道理,還被人扣帽子,我的微信自己不能做主,還要告訴你要運用這些道理去看待別人。
你是不是管的有點多?
通過微信,你可以初步認知這個人。
微信頭像的選用,翻翻朋友圈,你能判斷這個人喜好概況,平日的風格怎樣,大概了解這個人的一些日常,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
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在微信裡了解一個人,其實相當於你和一個人相親的第一次見面。
通過彼此的客套和交流,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初步了解這個人,知道他的工作,了解他的家庭,得到一些基本的概況。
注意,就是這些了,僅此而已。
那麼,就憑著這些淺顯的了解,你就能判斷這個人到底是真愛還是渣男?
渣男一般都是隱藏得很深,哪是你一次兩次就能分辨出來的?
真愛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次次都讓你遇到那現在你還能單身?
了解一個人,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以小見大,說白了就是一葉障目。
了解,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個頭像和幾條朋友圈你就能了解這個人了?那你是心理學大師啊!
我們所說的微信手段,到底是什麼?
要我看,其實是一種社交手段,一種交際方式,既然是手段和方式,那麼就肯定帶著濾鏡。
有句話說,不要從別人嘴裡去認識一個人。
這話放在這裡也合適,但這個別人的嘴,不是真的「別人」,而是「微信」。
最早有微信的時候,功能是移動社交,手機的高度普及,使用QQ多有不便,也不夠及時,有一款及時通信的移動社交軟體,非常有必要。
之後有了朋友圈功能,是小型的QQ空間,是自我暢所欲言的地方,也可以進行好友互動,增進交流。
但現在,微信功能早已不局限於此,它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和用途,甚至有了許多本身不可能存在和不現實的含義。
這些所謂的意義說得多了,微信就開始帶了濾鏡。
你頭像的自拍要先瘦臉美白美顏後期,你發一條朋友圈要先想想怎樣才更妥帖,你哪怕轉發個帖子都要考慮是否合適。
它已經不再是一個自我的空間,更多得變成了一個社交場所。
既然是社交,就有死角。
這個死角,就是你偶爾難過也不再說,你想罵人也不敢罵,你已經習慣了在朋友圈扮演另外一個角色,而那個角色,只是你的一部分,甚至不完全是真實的你。
我想,現在幾乎沒人可以百分之百保證,我的朋友圈就是足夠完整和真實的我,我想說什麼說什麼。說白了,大家都有各自的顧慮。
這樣,就會有兩個問題:
首先,你展示的不是全部的你,但你又期望通過一張微信頭像或朋友圈去完全了解另外一個人,本身就是無稽之談。
其次,如果一個人真的是渣男,那他的頭像和朋友圈真的那麼好辨認嗎?如果那麼容易,也就沒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了。
而造成這兩個問題的原因,就是微信不再是單純的分享自我,而是與人產生交集,是社交。
而在社交中,我們最經常做的事情:就是貼標籤。
我反對一切形式的先入為主和貼標籤。
但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卻總是不由自主地在這樣做。
通過微信頭像或朋友圈的初步認知,就能給這個人下定義,是一種極大的錯誤,裡面充滿了自己的偏見。
剛才我談到,微信的作用是讓你初步認知這個人,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快速知道他的一些信息。
但什麼是了解?了解應該是正面的、全面的、積極的。
如果你能通過一些微信的點就判斷出這個人是渣男,這倒也罷了,哪怕真的誤會了一個好人,也不會讓自己有太多損失。
但你如果通過微信判定這個人是真愛,是不是就敢直接嫁了?我想你肯定會說不行,還是要見面聊聊。
這就說明,微信不能讓你了解一個人。
了解,應該是面對面的。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體會,同樣的一句話,打字你看到的效果,和那個人親口對你說的效果,有時是截然不同的。
同樣的「對不起」三個字,人親自一說,語氣稍微一變,意義也會南轅北轍。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真的想了解一個人,不要通過微信,不要通過朋友圈,更不要通過一些簡單的步驟就能給別人貼標籤。
我擔心的,不是你通過微信去否定一個人,而是萬一你的判斷錯誤,錯過了那個真的值得的人。
我擔心的,不是你依賴微信,而是你過於依賴網絡,反而忘記現實生活中,才有真正的了解,才懂得人生的滋味。
通過微信去了解一個人,說白了,是在投機取巧。
真正想要去了解一個人,需要坐下來好好聊天,彼此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神和表情,深入他的生活,要有時間的驗證,也有有共同經歷事情的磨合。
真正的了解,從來不是在微信,而是在真實的生活。
作者:這麼遠那麼近,廣告人,作家,電臺主播,古器物愛好者。出版作品多部,新書故事集《我該如何說再見》熱賣中。新浪微博@這麼遠那麼近,公眾微信:這麼遠那麼近(ID:yuanjin0412)
主播:馬小賢,配音愛好者,希望可以用聲音溫暖你的生活。新浪微博:大明湖畔的馬小賢,微信公眾號:小賢夜讀。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好人值得更多的好
☞《紅樓夢》揭示的10條婚姻真相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混得再不好,也要參加同學會
編輯x檸檬 本期責編xkeke
一、崗位職責:
1、負責讀者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的內容編輯及日常發布工作;
2、進行各類新媒體爆款原創文案、熱度文章的寫作及各類原創內容的策劃和運營工作;
3、通過內容、活動、渠道等運營方式,不斷實現粉絲的增長、促活與留存;
4、新媒體平臺相關的外部合作、推廣、互動和運營,提升新媒體品牌綜合競爭力與影響力。
二、任職要求:
新媒體實習生
1、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在讀,新聞、中文、廣告、傳媒等專業優先;
2、熟悉微博、微信平臺特點及各類新媒體運營手段,擅長內容運營、搶熱點、粉絲互動、拉新、增粉、互推以及玩轉各類線上活動;有新媒體運營(微博微信)及文案相關工作經驗;
3、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文案策劃能力、有網感、新聞敏感、擅長打造爆款文章;
4、有美感、擅長公眾號及微博排版和美化,有一定PS能力; 對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了解者優先;
5、為人勤奮、熱愛學習、創新能力強,擅長研究業務和受眾喜愛的內容;
6、有媒體工作經驗或H5、小程序等策劃實操經驗者優先。
7、可工作日連續在京坐班實習3個月以上。
8、表現優異者有轉正機會。
新媒體編輯
1、本科以上學歷,新聞、中文、廣告、傳媒等專業優先;
2、熱愛新媒體,對移動網際網路傳播有獨到見解,有2年以上新媒體運營(微博微信)及文案策劃相關工作經驗;
3、熟悉微博、微信平臺特點及各類新媒體運營手段,擅長內容運營、搶熱點、借勢營銷、粉絲互動、增粉、互推以及玩轉各類線上活動;
4、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文案策劃能力、有網感、新聞敏感、擅長打造爆款文章;擅長信息的發現搜集與整合;
5、有美感、擅長公眾號及微博排版和美化,有一定PS能力; 對音視頻等多媒體傳播形式了解者優先;
6、為人勤奮、熱愛學習、創新和創意能力強,擁有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擅長進行數據分析和用戶分析;
7、有媒體工作經驗或H5、小程序等策劃實操經驗者優先。
簡歷請投郵箱:hr@duzhe.com
EF 英孚海外遊學助那些有夢想並敢去實現的人一臂之力。邁出敢想第一步,不管是提升英語、拓展人脈,還是開闊眼界、結交好友,只要你敢想,英孚就送你去!
即日起至2018年3月31日
參加「英孚海外遊學體驗者招募」活動
42名幸運兒將獲得:
特等獎:2名,一周EF海外校區遊學體驗
一等獎:10名,2000元海外遊學獎學金
二等獎:10名,1000元海外遊學獎學金
三等獎:20名,500元海外遊學獎學金
PS:若無法識別上方二維碼,亦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