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從微信了解一個人

2021-02-27 讀者

我對現在某些文章的腔調,表示要翻白眼。

春節前流行過一些文章,你估計看過,題目類型有:

《發什麼朋友圈最撩人》

《不愛發朋友圈的男生最好撩》

《哪些朋友圈一看就是渣男/渣女》

還有一堆關於微信頭像的文章,比如《渣男最愛用的十大頭像》、《渣男都愛用至尊寶頭像》等等……

我在這些文章裡看到過這樣類似的話:

比如:不愛發朋友圈的男生都很低調、內斂、沉穩,表示這個男生的套路不多,他不願意分享更多的心情,有自己的點。

我:?????萬一他只是懶呢?

比如:渣男頭像都愛用一些動物圖,一些搞笑圖,一些明星圖,以顯示自己有愛心,有幽默感,把自己想像成了情聖,實際上欲蓋彌彰。

我:?????萬一他真的是喜歡呢?

比如:朋友圈裡的渣男/渣女總是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要麼就是十級話癆,炫曬狂魔,不知從哪兒偷的圖瞎配雞湯騙點讚和評論。

我:?????萬一他只是閒得慌呢?

曾經一波關於微信的熱點文章,還是新功能「三天可見」公布時,我就不滿一些文章的說法,寫過《聽說朋友圈僅展示三天,又惹到你們這群玻璃心了?》,沒想到今日又因為微信頭像,戳到了許多人的痛點。

我就想說,既然你這麼有本事,靠一個頭像就能辯解這個人是否是渣男,那你怎麼還沒有完美愛情?

想要了解一個人,哪兒有那麼容易?

我有一個習慣性動作,一旦微信裡加了一個好友,就會馬上翻翻他的朋友圈。

多瀏覽一下這個人的朋友圈,就能大概知道他的日常,也可以約莫估計出這個人的工作情況、生活習慣、性格愛好等等。

曾經有人不喜歡朋友圈三天可見,就是因為別人關閉了這種初始的通道。

本是抱著好奇心想要去了解一個人,但沒有給這種機會,於是有人就受不了,玻璃心了,覺得這個人不隨和,可能還很傲嬌和高冷,不好接近。

但如果問問當事人,或許原本的想法很簡單,只覺得發布過的某些動態太幼稚,不適合公之於眾,又不想刪掉,留給自己一個人看,於是三天可見。

使用的微信頭像也是一個道理。比如我,就是喜歡頻繁換頭像,有時是喜歡的貓狗,有時是喜歡的明星,有時是自己的照片,沒什麼理由,完全看心情。

現在可倒好,本來是自己看心情的事情,被強行灌輸了一大堆道理,還被人扣帽子,我的微信自己不能做主,還要告訴你要運用這些道理去看待別人。

你是不是管的有點多?

通過微信,你可以初步認知這個人。

微信頭像的選用,翻翻朋友圈,你能判斷這個人喜好概況,平日的風格怎樣,大概了解這個人的一些日常,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

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在微信裡了解一個人,其實相當於你和一個人相親的第一次見面。

通過彼此的客套和交流,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初步了解這個人,知道他的工作,了解他的家庭,得到一些基本的概況。

注意,就是這些了,僅此而已。

那麼,就憑著這些淺顯的了解,你就能判斷這個人到底是真愛還是渣男?

渣男一般都是隱藏得很深,哪是你一次兩次就能分辨出來的?

真愛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次次都讓你遇到那現在你還能單身?

了解一個人,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以小見大,說白了就是一葉障目。

了解,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個頭像和幾條朋友圈你就能了解這個人了?那你是心理學大師啊!

我們所說的微信手段,到底是什麼?

要我看,其實是一種社交手段,一種交際方式,既然是手段和方式,那麼就肯定帶著濾鏡。

有句話說,不要從別人嘴裡去認識一個人。

這話放在這裡也合適,但這個別人的嘴,不是真的「別人」,而是「微信」。

最早有微信的時候,功能是移動社交,手機的高度普及,使用QQ多有不便,也不夠及時,有一款及時通信的移動社交軟體,非常有必要。

之後有了朋友圈功能,是小型的QQ空間,是自我暢所欲言的地方,也可以進行好友互動,增進交流。

但現在,微信功能早已不局限於此,它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和用途,甚至有了許多本身不可能存在和不現實的含義。

這些所謂的意義說得多了,微信就開始帶了濾鏡。

你頭像的自拍要先瘦臉美白美顏後期,你發一條朋友圈要先想想怎樣才更妥帖,你哪怕轉發個帖子都要考慮是否合適。

它已經不再是一個自我的空間,更多得變成了一個社交場所。

既然是社交,就有死角。

這個死角,就是你偶爾難過也不再說,你想罵人也不敢罵,你已經習慣了在朋友圈扮演另外一個角色,而那個角色,只是你的一部分,甚至不完全是真實的你。

我想,現在幾乎沒人可以百分之百保證,我的朋友圈就是足夠完整和真實的我,我想說什麼說什麼。說白了,大家都有各自的顧慮。

這樣,就會有兩個問題:

首先,你展示的不是全部的你,但你又期望通過一張微信頭像或朋友圈去完全了解另外一個人,本身就是無稽之談。

其次,如果一個人真的是渣男,那他的頭像和朋友圈真的那麼好辨認嗎?如果那麼容易,也就沒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了。

而造成這兩個問題的原因,就是微信不再是單純的分享自我,而是與人產生交集,是社交。

而在社交中,我們最經常做的事情:就是貼標籤。

我反對一切形式的先入為主和貼標籤。

但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卻總是不由自主地在這樣做。

通過微信頭像或朋友圈的初步認知,就能給這個人下定義,是一種極大的錯誤,裡面充滿了自己的偏見。

剛才我談到,微信的作用是讓你初步認知這個人,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快速知道他的一些信息。

但什麼是了解?了解應該是正面的、全面的、積極的。

如果你能通過一些微信的點就判斷出這個人是渣男,這倒也罷了,哪怕真的誤會了一個好人,也不會讓自己有太多損失。

但你如果通過微信判定這個人是真愛,是不是就敢直接嫁了?我想你肯定會說不行,還是要見面聊聊。

這就說明,微信不能讓你了解一個人。

了解,應該是面對面的。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體會,同樣的一句話,打字你看到的效果,和那個人親口對你說的效果,有時是截然不同的。

同樣的「對不起」三個字,人親自一說,語氣稍微一變,意義也會南轅北轍。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真的想了解一個人,不要通過微信,不要通過朋友圈,更不要通過一些簡單的步驟就能給別人貼標籤。

我擔心的,不是你通過微信去否定一個人,而是萬一你的判斷錯誤,錯過了那個真的值得的人。

我擔心的,不是你依賴微信,而是你過於依賴網絡,反而忘記現實生活中,才有真正的了解,才懂得人生的滋味。

通過微信去了解一個人,說白了,是在投機取巧。

真正想要去了解一個人,需要坐下來好好聊天,彼此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神和表情,深入他的生活,要有時間的驗證,也有有共同經歷事情的磨合。

真正的了解,從來不是在微信,而是在真實的生活。

作者:這麼遠那麼近,廣告人,作家,電臺主播,古器物愛好者。出版作品多部,新書故事集《我該如何說再見》熱賣中。新浪微博@這麼遠那麼近,公眾微信:這麼遠那麼近(ID:yuanjin0412)

主播:馬小賢,配音愛好者,希望可以用聲音溫暖你的生活。新浪微博:大明湖畔的馬小賢,微信公眾號:小賢夜讀。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好人值得更多的好

☞《紅樓夢》揭示的10條婚姻真相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混得再不好,也要參加同學會

編輯x檸檬  本期責編xkeke


一、崗位職責:

1、負責讀者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的內容編輯及日常發布工作;

2、進行各類新媒體爆款原創文案、熱度文章的寫作及各類原創內容的策劃和運營工作;

3、通過內容、活動、渠道等運營方式,不斷實現粉絲的增長、促活與留存;

4、新媒體平臺相關的外部合作、推廣、互動和運營,提升新媒體品牌綜合競爭力與影響力。 

 

二、任職要求:

新媒體實習生


1、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在讀,新聞、中文、廣告、傳媒等專業優先;

2、熟悉微博、微信平臺特點及各類新媒體運營手段,擅長內容運營、搶熱點、粉絲互動、拉新、增粉、互推以及玩轉各類線上活動;有新媒體運營(微博微信)及文案相關工作經驗;

3、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文案策劃能力、有網感、新聞敏感、擅長打造爆款文章; 

4、有美感、擅長公眾號及微博排版和美化,有一定PS能力; 對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了解者優先;

5、為人勤奮、熱愛學習、創新能力強,擅長研究業務和受眾喜愛的內容;

6、有媒體工作經驗或H5、小程序等策劃實操經驗者優先。

7、可工作日連續在京坐班實習3個月以上。

8、表現優異者有轉正機會。

新媒體編輯

1、本科以上學歷,新聞、中文、廣告、傳媒等專業優先;

2、熱愛新媒體,對移動網際網路傳播有獨到見解,有2年以上新媒體運營(微博微信)及文案策劃相關工作經驗;

3、熟悉微博、微信平臺特點及各類新媒體運營手段,擅長內容運營、搶熱點、借勢營銷、粉絲互動、增粉、互推以及玩轉各類線上活動;

4、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文案策劃能力、有網感、新聞敏感、擅長打造爆款文章;擅長信息的發現搜集與整合;

5、有美感、擅長公眾號及微博排版和美化,有一定PS能力; 對音視頻等多媒體傳播形式了解者優先;

6、為人勤奮、熱愛學習、創新和創意能力強,擁有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擅長進行數據分析和用戶分析;

7、有媒體工作經驗或H5、小程序等策劃實操經驗者優先。

簡歷請投郵箱:hr@duzhe.com

EF 英孚海外遊學助那些有夢想並敢去實現的人一臂之力。邁出敢想第一步,不管是提升英語、拓展人脈,還是開闊眼界、結交好友,只要你敢想,英孚就送你去!

即日起至2018年3月31日
參加「英孚海外遊學體驗者招募」活動
42名幸運兒將獲得:

特等獎:2名,一周EF海外校區遊學體驗
一等獎:10名,2000元海外遊學獎學金

二等獎:10名,1000元
海外遊學獎學金
三等獎:20名,500元
海外遊學獎學金
 

PS:若無法識別上方二維碼,亦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

相關焦點

  • 不要輕易在微信裡喜歡一個人
    在微信裡喜歡一個人,這種事情,有時候終究並不是那麼靠譜。有時候,一個人在微信裡給你的感覺,真的就和當他面對面和你坐在一起時,會非常的不一樣,所以在你們還沒有見面之前,你最好不要太快就認定。你越是迅速認定,到了最後,只會越是感到失望,甚至後來都不敢再對誰熱情了。說起來,在手機裡戀愛,然後奔現見面過後,相互依舊覺得喜歡的人的確有,但是與此同時,見面後瞬間就變回陌生人的案例,卻也比比皆是。
  • 微信發紅包和轉帳有4個區別,建議了解一下,不要亂用!
    微信,相信是很多人手機中使用最頻繁的一款社交軟體,人們使用它來聊天、繳費、行動支付等等。對於微信的常用功能,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往往越熟悉的東西,我們都不會太注重它的細節。就比如微信中的發紅包和轉帳兩個功能,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 不要通過任何社交軟體去了解一個人
    隨著智慧型手機越來越發達,許多人的生活已經無時無刻都離不開手機了,甚至他們需要了解對象也是通過一些社交軟體例如某信、某博和某默等等。為什麼今天我不建議大家通過社交軟體去了解一個人呢?因為,你通過社交軟體了解到的只是她/他想讓你知道的而已,他/她對你隱瞞的內容你是無法通過這些途徑了解到的。知道嗎?你看到的是她/他專門給你塑造的美好形象!曾經小編認識這樣一位朋友,她某信的朋友圈經營的那叫一個好,上面發的都是一些街拍、偶爾有幾張煮好的菜、加班好累但是還是要努力這種消息,看上去很積極上進啊,給人的印象很高分。注意,這只是我看見的。
  • 一個人的品行,看他的微信就夠了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一個人的品行,其實都隱匿在一些細節之中,你越是覺得無關緊要的地方,就越是能夠看清楚一個了,比如,一個人的微信。隨著網絡社交的普及,微信已經成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網絡聯絡感情,並分享自己的生活與心情。
  • 一個人的微信,有這樣的行為,說白了就是層次低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從前,了解一個人要通過「眼見為實」,而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微信成為了了解一個人更便捷的地方,尤其是朋友圈裡的內容,幾乎是一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微信,你可以大概了解對方的性格特點,喜好等等,畢竟人們在網絡上留下的東西都足夠真摯,不需要摻雜虛假的東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一個人。
  • 女生會故意回微信慢嗎?了解原因再確定要不要追
    很多時候,男生滿心歡喜的給女生發了消息,期待女生回微信,沒想到等了很久,女生才回復,而這個時候男生可能已經心冷了。女生回微信慢是什麼原因?女生喜歡一個人會故意回微信慢嗎?  第二種情況,女孩子可能也剛好喜歡這個男孩子,但是為了把我感情中的主動權,或者顯得自己不是特別在意對方,而故意晚回復對方的微信,想讓男生再對她主動點。
  • 晨讀丨不要輕易評價一個人
    也正是從那次經歷之後,我告訴自己:在不知道他人經歷過什麼之前,不要對他人的生活指手劃腳、妄下評判。02我們家種臍橙。前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原因,外地客商進不了村,父母辛苦一年種植的臍橙因此滯銷。不得已,我們兄妹幾個發動起身邊一切資源開始推銷。
  • 一個人的品行好不好,看對方微信就知道了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微信慢慢的成了人們聊天交友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所以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好不好,看對方微信也能夠一清二楚。一個人的品行好不好,看對方微信就知道了01品行好的人,微信通訊錄的人自然也是品行好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人品好,自然他微信通訊錄裡的人自然也是品行好的。人品好的人,是很厭惡和人品不好的人待在一起的。
  • 一個人是否「暗戀」你,看微信的新功能
    看一個人是否喜歡你,人們都說可以通過在一起時的態度,和你聊天時的語氣,看你的眼神,以及在意你的程度,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當然,很多時候愛並沒有被表達,人們更善於把喜歡隱匿在心中,也就有了所謂的「暗戀」。只是,面對一個人的「暗戀」,我們又該如何去察覺呢?
  • 看一個人的人品,除了看微信朋友圈,看微信頭像,還可看微信這個
    但真正想要看一個人的人品好不好,往往都藏在他的細節之中。尤其是現如今,微信幾乎是我們必要的通信軟體,了解一個人的人品內涵就可以從他的微信痕跡中觀察。而微信也是可以了解他的人品好壞。有些人看他的微信,你便能知道他做人,而有的人你只要一看,他就表示非常的不舒服。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區別。看一個人是不是合在一起,也可以從這方面判斷。
  • 「忘記一個人很簡單,不要見,不要賤」
    「忘記一個人很簡單,不要見,不要賤」忘記一個人,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有朋友回答我說,刪除有關那個人的一切,拉黑那個人所有的聯繫方式。當跟對方分手時,我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微信刪掉,拉黑他的電話號碼。可是這樣,真的能夠忘記一個人嗎?我想未必吧。01和陶子一起看電影,明明是一部喜劇,他卻哭得稀裡譁啦。我問陶子:「你還沒忘了她嗎?」
  •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微信,就是瞧不起你
    剛發出微信時,我們會忐忑地等待著對方的回覆。擔心對方不回復自己,擔心對方沒看到自己的消息,又擔心對方的回覆不是自己希望的那樣。一個人值不值得你跟他聊天,不是看他回復微信的快慢,而是回復的內容。一個人能有多忙?忙到沒有時間回復微信,忙到沒有時間吃飯,忙到走路都是用跑的。但是,只要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就算自己再忙,收到別人的微信時,也會禮貌地回復一下。
  • 一個人是否在乎你,他的微信不會說謊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隨著網絡社交的普及,微信早已經不再是通訊那麼簡單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微信,看清一個人是否真的在乎你。其實,微信可以傳遞給我們很多現實裡察覺不到的信息,畢竟人都是善於偽裝的,但是到了虛擬的網絡之後,人就會主動的放下戒備感,所呈現的性格特點要更真實。
  • 微信聊天「潛規則」:不要上來就問「在嗎」
    5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任何事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先管好你自己。曾有剛加微信的陌生人跟我說了一屏的話,最後說「辛苦了簡老師」,我回了一句「我姓白」,於是出現了長達10分鐘的沉默。後來,我覺得這樣不好,不符合我溫良恭儉、人畜無害的人設。因為工作原因,我總是接觸很多陌生人,兩個互相了解程度為零的人,如何指望迅速get到對方的點?
  • 夜思 | 微信聊天「潛規則」:不要上來就問「在嗎」
    微信聊天是門學問,尤其是涉及拒絕別人,有人選擇沉默不回復,有人主張乾脆利落。這是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不用直接微信上問「在嗎」,而是先做好功課,明確「需求」和「要求」,再來尋求「合作」。推薦給你,靜夜思。微信聊天「潛規則」:不要上來就問「在嗎」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白簡簡-01-不知道是天賦異稟還是後天培養,我是個能一句話把天聊死的人。曾有剛加微信的陌生人跟我說了一屏的話,最後說「辛苦了簡老師」,我回了一句「我姓白」,於是出現了長達10分鐘的沉默。
  • 「早安·日照」不要輕易評價一個人
    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微信群裡發布消息,沒想到有許多人主動加我購買,還推薦給身邊的朋友,這讓我有些意外。我平時在群裡並沒有多少熟人,這次居然這麼多人幫忙,而且都是貨還沒送過去,對方錢就先打過來了,其中還有幾個熱心腸的人主動跟我傳授銷售秘訣。了解之後才知道,他們很多人都在微信上賣過東西,對這種模式很熟悉。
  • 「千萬不要在微信上談戀愛!」
    「寶貝,我也想你」……你們在微信中吵架,在微信中和好,在微信中聚散離分……明明相隔不過數裡,卻硬生生談出了網戀的感覺,這真的是愛情嗎?喜歡一個人,一定會忍不住為她做些什麼,這不是目的感強烈的愛的表達,只是一種因愛而生的,純粹的本能反應。
  • 微信這些地方,足以證明一個人的品行好不好
    而我們加一個微信好友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的頭像、暱稱還有個性籤名等,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來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怎麼樣!而人品是用來幹什麼的呢?顧名思義,「人品」一指人的品格,二指人的儀表,由此可見,人品好人可以讓人念念不忘,對他的敬意也油然而生,而人品不好的人,就像是過街老鼠,走到哪裡人人都會喊打。
  • 微信上,用這幾種「暱稱」的女人,就不要輕易去「撩」了
    比如說謊的人,會緊張,不敢直視對方;高興時,會忍不住大笑;難過時,會將情緒都寫進「樹洞」……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你就必須要知道她的行為習慣。放在以前,了解一個人的途徑特別單一,只能聽聞。而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人的開始依賴於網絡社交,就拿我們最常用的微信來說,儼然已經成了我們的社交「名片」,通過朋友圈、頭像、暱稱……都可以簡單地了解到對方,只要你足夠用心,朋友圈評論也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 微信聊天「潛規則」,不要上來就問這個問題
    這是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不用在微信上問「在嗎」,而是先做好功課,明確「需求」和「要求」,再來尋求「合作」。今天,團團想把這個來自白簡簡的微信聊天的故事講給大家聽。01不知道是天賦異稟還是後天培養,我是個能一句話把天聊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