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期,有人興致勃勃地和夥伴結伴出遊;有人在家陪家人陪娃,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有人看書、健身、給自己充電,經營著自己舒心的小日子……一則關於「7天長假8場婚禮」,引發大家關注。當事人稱,國慶長假前已收到8份婚禮請柬,加起來光份子錢就得花掉近7000元,相當於她一個月的工資。
「你和XX關係好嗎?」
「高中玩得挺好的。」
「那這次她國慶結婚你去嗎?」
「噢,其實我們不太熟。」
這是一個網絡上流行的段子,折射出部分年輕人對參加婚禮交份子錢的無奈乃至牴觸情緒。
網上有過一項調查,「你國慶最惶恐的事是什麼?」61%的人投給了「收到婚禮請帖。」
搜狐網不久前進行的名為「今年你出了多少份子錢」的調查顯示,2018年,37.1%的受訪者送出的份子錢在3000元以上,26.6%的人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33.7%的人擇「5000元到1萬元」,還有20%的人在1萬元以上。
去年1月,《中國青年報》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64.6%的受訪者對「隨份子」表示反感,98.0%的人對此感到有負擔。
人人有份的「份子錢」
上個禮拜突然收一條簡訊:「嗨,好久不見,我是XX,我5月1號結婚,記得來參加哦。」我花了足足60秒才回想起來,這是一個上學期間說話沒超過10句,畢業更是再也沒聯繫過的高中同學。
簡單寒暄之後,我告訴她那天有事,實在抽不開身去參加婚禮,祝她幸福。而事實上我即使沒事,也會拒絕她,原因很簡單——我不想當冤大頭。微信那頭,她半天不說話,我發了一句在嗎?結果卻發現,我已經被她拉黑了。
有人調侃說,對於新郎新娘來說,擬定賓客名單,是他們記憶力和聯想力最好的時候。他們憑著頑強的毅力,與你架起一座「豆腐渣」質量的友誼之橋,提醒你為這段似有似無的關係充值繳費。
我厭惡「份子錢」這東西,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帶有很強的攀比性。
雖然我平時節衣縮食,連一杯泡麵都得挑打折的買,但為了讓別人以為我混的還不錯,所以砸鍋賣鐵送大紅包。
又或者,參加婚禮的人非富即貴,我為了不落下風,強行把100元換成了50元,就為了紅包可以包厚一點。
真真的「打腫臉充胖子」!
包少了不行,包多了也會尷尬。
我一新婚朋友跟我吐槽說,自己收到一個5000元的大紅包,實在有點手足無措。
「都說拿人家的手短,他這是擺明有事求我的節奏啊。而且日後他結婚我還得包個更大的,你說我鬧心不鬧心?」
份子錢是現代人友誼的照妖鏡,關係好不好,就看你包多少。
毫不誇張的說,份子錢在現代社會像是一場名正言順的打劫。
族譜上八桿子都打不著的遠親,每次辦紅白喜事卻時時刻刻惦記著你。
飯局上只見過一次的場面朋友,邀請你參加婚禮的時候一個勁的自來熟。
五年不聯繫的同學突然打電話寒暄往事,你剛打算感動,他笑著告訴你自己的孩子滿月了。
「我把你當朋友,你把我當韭菜。」本應純粹的人際關係,卻因為沾上了銅臭的氣味而變的俗不可耐。
份子錢到底應該給多少?
馬薇薇在奇葩說裡曾說過,份子錢,是對單身一族的打劫。
結婚,本來是人生一大喜事,親朋好友都理應送上自己最誠摯的祝福。可談感情傷錢,送祝福也傷錢。
假設你的資金充裕,那麼每個朋友都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那自然是沒問題的,畢竟份子錢被稱為「當代友情驗鈔機」。
但是,很多情況遇到朋友結婚時,我們經常會遇見手頭拮据的情況。
為什麼呢?我們來想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會大概率遇上送份子錢?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
這個期間其實我們工作還剛剛起步,手上沒有多少錢,往往為了送一份份子錢,經常惹得要吃泡麵很久才能攢夠錢。
所以,當你在拮据的時候,又碰上多個朋友結婚的情況下,我覺得最好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願意經常和這些朋友來往嗎?如果不來往的話,你覺得有損失嗎?
如果答案是不是很願意,或者可有可無,並且不來往沒有損失的話,我建議這部分朋友先不要送份子錢。
因為這些朋友,可能是好幾年不聯繫的小學同學,也可能是上一家公司不怎麼說話的同事。關係一般,甚至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如果給她們送份子錢,會導致你生活質量下降,甚至連 5 塊錢的活動都沒法參加的話,那不如不送。
我們應該在保障自己生活的前提下, 再去關心人情等問題。
但對於這些朋友,我們為什麼會糾結送不送呢?
因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總希望有一天這些朋友,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們一把。
不過我想說,未來發生意外,對於現在來說送錢就吃土,是小概率事件。
對於這些朋友,你不送份子錢,那以後和對方失聯的概率那是很大的(因為她們因此不和你來往)。
這個時候,我想說大可不必傷心,因為你們沒必要做朋友。
她們可能是因為和你沒有共同語言了;也有可能因為你成長的太快,而她沒有跟上步伐。
所以與其浪費大力氣,付出降低自己生活質量的代價,去維繫沒什麼必維繫的關係,不如把錢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份子錢的本質是」保險「
份子錢發展到現在,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煩惱。
隨份子的人每次都要糾結自己要不要給,給多少。被隨的人既要擔心自己曾經隨出去的份子錢有沒有回本,又要考慮以後自己該回多少。
有人可能覺得,份子錢就是心意,金額數量代表著你和我的關係深淺。
實際上,份子錢的本質並非如此。
份子錢的本質是一種「保險」,還是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
明太祖朱元璋發布的《教民榜文》,《教民榜文》在當時屬於特別刑事法規,法規裡有這樣一段內容:
「鄉裡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傷吉兇等事,誰家無之。今後本裡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裡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每裡百戶,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日後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輪流周給。」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鄉裡的人有的窮有的富,但家裡總會有喜事喪事。如果某個家庭特別貧困,想舉辦婚禮卻沒錢,那麼鄉裡的人家,每戶人家出一些錢,互相資助一下就好了。之後等別人辦婚禮再還回去。
我們再來看看保險的起源:
一個村莊,100戶人家,每年都有一戶人家著火,損失100萬。因為一個家庭沒法承擔100萬,因此每戶人家都出1萬,發生火災獲得100萬。
兩者是不是很像?都有一定的發生概率,資金都來自於每戶人家,最後錢都給事件發生的人家,二者的本質都是基於鄰裡互助的風險管理。
跟保險不同的是,份子錢是辦喜事的時候給(事情發生了再給),而保險是提前把錢存在資金池裡,等出事了再拿出來。
所以說,從本質來看,份子錢作為喜事的「保險」,一定是別人給你了,你就要回;你要是給過別人,ta 也應該回禮,而且應當算上通貨膨脹。
話又說回來,對於婚禮來說,份子錢本來應該起到的是保障作用。然而到了現在,已經變成了大家衡量情意的標準,成為了出份子錢的人的負擔。
但是現在的婚禮還是「一家有喜,八方支援」嗎?可能已經成「一方有喜,八方有難」了。
份子錢裡的」文化「
份子錢 , 可能源於古老互助的形態, 是一種習俗式的社交, 從某種程度上是對社交關係產生穩定效果. 只要你繼續在本地發展, 那麼你脫離不了與本地親朋鄰裡的社交, 份子錢就是一種非契約關係的俗成社交。
只要你還在參與這種社交, 就表明了你重視並維持這種社交關係的態度, 使其他在此社交圈內的人感覺到你的這種友好態度. 因為你不是免費參加這種社交的, 而是在付出了份子錢的前提下參加了社交, 你付出了經濟代價, 因此別人就能感覺到你對待這個社交圈的重視程度.
如果你參加了這場社交(也就是赴了宴吃了飯)卻沒有湊份子錢, 你沒有付出和別人相同的代價, 別人就可能認為你不重視這場社交. 因為份子錢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互助, 而變成了社交, 付出份子錢的人多少都有一種投資心理, 即:我付出一定的代價參加這場社交, 希望維持與此圈子的穩定關係, 是有求回報的.
所以, 如果有人不出份子錢作為代價,那麼這個人可能不期待在這個圈子中保持穩定和互動的社交關係, 不求在此社交圈內獲得回報, 不會為社交行為負責.
人生的所謂真正朋友或者說知己/知音, 可能沒有這麼複雜而功利, 但是在一般社會交往裡, 人心隔肚皮, 只能通過人的行為結果來判斷人心, 所以對於大多數非真朋友/非知己的交往, 不得不通過一些禮品/物質/利益的遊戲規則來驅動人際關係.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時間將證明一切交往的結果. 比起高攀不降的房價, 份子錢尚不足以埋青春葬理想. 這個份子錢, 只是壯闊人生中的一點漣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