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的知性和感性

2021-01-20 語文學習


唐宋號稱「八大文家」,而後世尤崇韓、柳、歐、蘇。其中道理,當有專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為多才的標準,來權衡「八大」,則蘇洵與曾鞏質勝於文,幾無美文可言。蘇轍最敬愛兄長,也確有幾篇傳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詩,堪稱多才。剩下一個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詩詞,當然稱得上多才。不過就文論文,他筆下的感性固然勝於老蘇與曾鞏,但比之「四大」,卻也較為質勝於文。拿《遊褒禪山記》跟《石鐘山記》來比,兩篇都是遊記,也都借題發揮,議論縱橫而達於結論。然而藉以發揮的那個「題」本身,亦即遊山的感性部分,則蘇軾的文章感性強烈,如臨其境,顯得後文的議論真是有感而發;王安石的文章卻感性平淡,未能深入其境,乃顯得後文的議論滔滔有點無端而發。總而言之,蘇文的感性與知性融洽,相得益彰,王文的感性纖弱,襯不起知性。


因此我不禁要說,同樣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專才與通才之分。專才或偏於知性,或偏於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以此來衡量才之寬窄,不失為一種可靠的標準。例如蘇軾,在論人的文章裡,其知性與抒情的成份尚有濃淡之分:《晁錯論》幾乎不抒情,至於《範增論》《賈誼論》《留侯論》,則抒情成份一篇濃於一篇。《方山子傳》又別開生面,把抒情寓於敘事而非議論。至於《喜雨亭記》《凌虛臺記》《超然臺記》《放鶴亭記》《石鐘山記》等五記,卻又在抒情文中帶出議論,其間情、理的成份雖各不同,但感性與知性的交織則一。更多姿的該是赤壁二賦:兩篇都是抒情文,但是前賦在飽滿的抒情之中,借水月之喻來說理,兼有知性;後賦卻縱情於敘事與寫景,純是感性。蘇軾兼為詩宗詞豪,姑且不論,即以散文一道而言,其才之寬,亦不愧「蘇海」。

自從新文學運動以來,散文一直是文壇主力,雖然不如詩與小說那麼勇於試驗而變化多端,卻也不像這兩種文體那麼歷經歐風美雨而迷惑於各種主義、各種派別。散文的發展最為穩健,水準最為整齊,而評價也較有共識。在所有文體之中,散文受外來的影響最小,因為它原來就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力所在,並且有哲人與史家推波助瀾;而在西方,尤其是到了現代,它更是弱勢文化,不但作家逐漸凋零,連評家也不很重視。和詩、小說、戲劇等文體相比,散文的技巧似乎單純多了,所以更要靠文字本身,也更易看出「風格即人格」。


新散文中當然也有知性與感性的對比。如果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等等人文學科的學者,甚至報刊的主筆、專欄作家等等,筆下兼具文採,則其文章應該算是廣義的知性散文,而且當然言之有物。可惜一般文藝青年所見太淺,品味又狹,不免耽於感性,誤會軟性的散文才是正宗的散文。其實文學評論如果寫出了文採,塑造了風格,像《文心雕龍》《人間詞話》那樣,其本身也可以當作品來觀賞。我在高中時代苦讀馮友蘭的《人生哲學》,不太能夠領會,嫌其文體有點不新不舊,不文不白。後來讀到羅家倫的《新人生觀》,費孝通的《重訪英倫》,便欣然有所會心。但是給我啟發最大的,卻是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與《給青年的十三封信》。這兩本文藝欣賞的入門書,流行於三四十年代,很少人把它當做知性散文來讀。我這位高中生卻一絲不苟地讀了好幾遍,不但奉為入門指南,更當做文字流暢、音調圓融、比喻生動的散文來體會。

 

俗語說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遮蓋本色。

 

朱光潛的文章,早在60年前竟就寫得如此清暢自然,頗為可貴。日後我自己寫起知性散文來,不僅注意要言之有物,更知道要講究節奏與布局,正是始於孟實先生的啟蒙。


至於感性的散文,當然應該求之於當行本色的散文家。許多人很自然就想到了徐志摩,想到他的詩情畫意。徐志摩原是詩人,下筆自然富於詩情畫意,以散文藝術觀之,其勝正在抒情、寫景,《我所知道的康橋》可以印證。此文頗長,共分四段。就首段的緣起、次段的說理看來,敘事平平,議論也欠警策,均非所長;一直要等到後兩大段描寫康橋景色,並引發所思所感,才能讀到十足的美文。更長的一篇《巴黎的鱗爪》,缺乏知性來提綱挈領,失之蕪雜,感性的段落固多佳句,但每逢說理,便顯得不夠透徹練達。這是我讀韓潮蘇海時未有的缺憾。


這種缺憾,見之於另一位詩人散文家的感性散文,情形恐怕更甚於徐志摩,那就是何其芳。其實,早期的散文家裡,感性散文寫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數名氣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卻更早的一位作家——陸蠡。在抗戰期間,他被日軍逮捕,繼而殺害,成為早期新文學莫大的損傷。陸蠡的獨創在於斷然割捨冗文贅念,而全然投入一個單純的情境,務求經營出飽滿的美感。也許議論亦非他所長,但是他未曾「添足」,所以你也捉不到他的短處。例如《貝舟》一文,破空而來,戛然而止,中間的神秘之旅原來是一場白日夢。此文幻而似真,敘事、寫景、筆法都飄逸清空,不像徐志摩那麼刻意著墨,已經擺脫了寫實的局限。《囚綠記》裡,一個寂寞的人把窗外的常春藤牽進房來,做他的綠友,終於憐其日漸憔悴,又把這綠囚釋回。不待細賞本文,僅看文題,已覺其別出心裁了。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讖》,只從一絲縈念的線頭,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絕妙小品。且看下面所錄怎樣無端地破題,才一轉瞬,方寸之間早已開闢出如何的氣象:

 

曾有人惦記著遠方的行客,痴情地凝望著城際的雲霞。看它幻化為舟,為車,為騎,為輿,為橋梁,為棧道,為平原,為崇嶺,為江河,為大海,為渡頭,為關隘,為桃柳夾岸的御河,為轍跡縱橫的古道,私心囑咐著何處可以投宿,何處可以登遊,何處不應久戀,何處宜於勾留,復指點著應如何遲行早宿,趨吉避兇……

 

陸蠡不愧是散文家中的純藝術家,但僅憑如此的美文,卻不能充分滿足我們對散文情理兼修,亦即文質彬彬的要求。於是我們便乞援於「學者的散文」。


這名稱有點望之儼然,令人卻步,其實不必緊張。此地的學者當然不是食古不化、泥洋不通的學究學閥,而是含英咀華、出經入典、文化薰陶有素,卻又不失天真、常保諧趣的從容心靈。這種心胸坦對大千,以萬象為賓客,富於內者溢於外,寫散文小品,不過是厚積的學力、活潑的想像、敏銳的觀察,在沉靜中的自然流露,真正是「風格即人格」,一點做不得假。不過學者所長往往正是所短,因為博極群籍之餘,每一下筆,那些名句常會不招自來,如果才氣不足以驅遣學問,就會被其所困,只能湊出一篇穩當然而平庸之作。所以愈是學富,就更必須才高,始能寫出真正的學者散文。


學者的散文當然也要經營知性與感性,更常出入情理之間。我曾經把這種散文叫做「表意」的散文,因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想正式的說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間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如果文章的基調在感性,例如抒情、敘事或寫景、狀物,則其趣味偏於情趣: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屬於此類。如果基調是在知性,在於反覆說明一個觀念,或是澄清一種價值,則不論比喻有多生動,其興會當偏於理趣: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有不少小品屬之。這裡面的消長微妙交錯,難以截然區分,但仍然可以感覺。《雅舍小品》的知性較少,而且罕見長篇大論。梁實秋來臺後仍保存這種作風,例如:

 

家居不可無娛樂。衛生麻將大概是一些太太的天下。說它衛生也不無道理,至少上肢運動頻繁,近似蛙式遊泳。

 

這當然是一種情趣,因為蛙式遊泳的妙喻是感性的。反之,下列這一段摘自錢鍾書的《吃飯》,儘管也有妙喻,但由於旨在說明觀念,其妙卻在理趣:

 

吃飯有時極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著一個轉了彎的不甚素樸的人生觀。

 

不過,錢鍾書畢竟是《圍城》與《人獸鬼》的作者,除了王爾德式的理趣之外,當然也擅於感性的抒情,《一個偏見》的這一段足以證明:

 

每日東方乍白,我們夢已回而困未醒,會聽到禽聲無數,向早晨打招呼。那時夜未全消,寂靜還逗留著來庇蔭未找清的睡夢。數不清的麻雀的嗚噪,瑣碎得像要啄破了這個寂靜;烏鵲的聲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鸛鳥的聲音滯澀而有刺像把鋸子,都一聲兩聲的向寂靜來試鋒口。

 

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如鄧約翰與馬爾服,好用幾何學的圓規、角度、線條等知性意象來比喻感性的愛情,中國作家卻擅用感性的風景來象徵文化與歷史。比梁實秋、錢鍾書晚出三十多年的餘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了他的《文化苦旅》。他在《三峽的起點》這麼說:

 

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鬱,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江流。

來源|《文學的旅程》、木鐸語文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語文學習》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們提倡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為您提供國內頂尖語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現語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過郵局訂閱;也可以長按下方的「二維碼」,進入「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艦店」購買。

每期定價:9.00元;全年定價: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郵發代號:4-253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1-8468
國內統一刊號:CN 31-1070/H
編輯部電話:021-64373598

投稿網址:www.yuwenxuexizazhi.com

直營部購買電話:021-54565822
《語文學習》編輯部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永福路123號 郵編:200031


相關焦點

  • 《天府周末》年度圖書榜十大散文隨筆集|毛姆張賢亮閻連科……向...
    一千個讀者可能有一千種方法,但除開他們的小說、劇本、學術研究,記錄他們所思所想的隨筆散文或許是一條更為有效的路徑。2020年,我們看到尼爾·蓋曼、毛姆、張賢亮、閻連科、季羨林等人的隨筆、散文相繼出版,向我們敞開了通往一個又一個有趣靈魂的路。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創辦於1985年3月9日的四川日報《天府周末》副刊,編輯部對一年來新出版或再版的圖書進行盤點,精選出了10本散文隨筆集。
  • 暑假經典書單系列:提高作文能力必看——散文
    《回首》《回首: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是林文月最新散文隨筆作品,舉凡閱讀、交談、聽歌、旅行,或訪舊懷人,無不委婉,真摯,最見文心神情於深度刻畫之往事追憶中。而《回首: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同時也是作者回憶師友長者之作,文中多次提到她曾在中文系讀書時的歲月以及當初的同桌、摯友及恩師。
  • 一個女人如何走到了知性?
    「呃,大概,知性就是知道很多事情……」知性,其實不是一種很好解釋的氣質,偏偏如今的女性極為追捧它。它不是簡單的理性,比理性帶點柔情味。也不是純粹的感性,比感性多幾分自控。當一個女人,了解了世間的很多人情世故之後,為人處世就多了若干分寸。——這分寸間火候的把控,就是知性。理性、感性、知性。其實是人身上的三種特質。理性,是一種思想。
  • 知性.女人
    ​​蘭情蕙性女人感性卻不露鋒芒,雍容典雅卻不孤芳自賞,不驕不躁卻不失風趣我覺得,知性女人應該是自信、大度、聰明、睿智,底蘊中具有靈性和彈性的女人。
  • 張怡微《散文課》:在散文中理解自己的有限,成為更好的人
    活動現場世界上應該存在這樣一本書《散文課》由散文的靈感、情感的質量、經驗的剪裁、抒情的境界、狀物與言情等幾部分構成,針對散文寫作從12世紀南宋時起,發展到今日成為公眾號、媒體等日常寫作中最常用的體裁背後的寫作邏輯和創化理念。此外,張怡微還講述了那些被人們誤讀的散文名篇,探討了「散文之心」。在復旦教散文三年多來,張怡微一直苦惱於沒有與時俱進的教材可供創意寫作班使用。
  • 知性的女人最有魅力
    一個知性女人有文化、有素養、心靈高尚純潔,她穿著時尚、舉止得體、雍容大方、尊重他人,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她的女性魅力能夠讓所有的人刮目相看,因為在她身上,很多事情都是別的女人做不到的,但她做到了。知性女人是成熟的,睿智地,做事有分寸,講理節。
  • 知性女人的四個表現
    古往今來,來形容女的很多,滿足新時期稱讚女性的稱謂在小編看來:唯有知性一詞。「知性」指舉止優雅,處事大方,讓人賞心悅目的那種,有獨自的女性魅力懂得愛惜自己,懂得生活的女人。生活中的你是否滿足以下四點,具備了知性的條件了嗎?第一,成熟的女人經歷多了,故事也就有了,這便是財富,眼神舉止中少了些許的茫然和焦慮,無意中會流露出一種歲月曆練後的美麗與智慧。
  • 一個女人知性起來到底有多美?男人的福氣,孩子的幸事!
    我們知道,女性一般來說都是感性居多。男人跟女人對於同一件問題關注點不一樣,比如女友說:「發燒了,有點口渴。」你如果說:「多喝水。」然後,你發現自己被她微信拉黑了。女性一般都比較矜持,有時候總是想要關心和愛護,可是不好意思說,於是就左右而言他,很多耿直的男同胞往往想破了腦袋也不知道女方在想什麼。然而就有一種知性的女人,好像是天然帶來一種沉穩的氣質卻又玲瓏剔透。他們成熟、理性、睿智、大氣,卻又不失女性天然的感性,但是她們不會感情用事,她們的感性都只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她們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的定位,不偏激,也不似小女孩一樣單純。
  • 余光中的滿分情話: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不安之書》我的余光中——余光中《余光中寫給妻子的信》他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太棒了!」「我就這麼喜歡你。」
  • 用知性打造獨特魅力
    這篇文章,將告訴大家如何用知性打造獨特魅力。知性和閱讀有關,對書的鐘愛,能讓女人收穫思想,收穫人生感悟。知性和年齡有關,時間的積澱使得女人獨具滄桑的魅力。知性和閱歷有關,看遍了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才體味到人生的真諦。知性是一個女人氣質的完美體現。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③ 「我是聆聽哭聲的捕蝶人」 散文名家王鼎鈞...
    作家韓少功說:「如果有青年要學寫散文,我總是推薦中國臺灣散文『一哥』王鼎鈞。《那樹》、《腳印》、《活到老,真好》等堪為傳世經典,其積學靜水深流,其性情山明水秀,其才華排山倒海雷霆萬鈞,可讀得我一再目瞪口呆。」王鼎鈞,1925年生,山東蘭陵縣人。幼年因戰亂失學從軍,1949年流離臺北,曾任廣播公司編審、報社記者、專欄主筆,1978年寄居紐約,以寫作為志業,力學精進七十年不衰。
  • 大家|臺灣 「散文界的長青樹」王鼎鈞:一代中國人的眼睛
    他在臺灣是和余光中齊名的作家,是臺灣 「散文界的長青樹」。王鼎鈞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回憶錄四部曲」,作品以抗戰、流亡、內戰等親歷者的視角,書寫20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王鼎鈞的人生歷程與中國現當代歷史的劇烈變化相伴隨,其創作展現出海峽兩岸歷史的廣度、深度和厚度,他也因此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
  • 「知性投資」之淺見,比「價值投資」更久遠的哲學傳承
    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等集大成於一身的王守仁(號陽明),也有獨到的論述,《傳習錄》卷上:「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于格物。」「知性」,也是德國古典哲學常用的術語,德文原文Verstand,也經常被譯為「理智」或「悟性」。表達意思是介於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一種認知能力。
  • 余光中愛上14歲表妹,表妹不能生育他堅持結婚,婚後7年生5子
    提起余光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的一首《鄉愁》道盡了臺灣與大陸人民之間割不斷的血肉親情和當時被國民黨擄掠去臺灣的壯丁,他們"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思鄉之情。余光中也對自己這位表妹非常感興趣,範我存小時候曾學過畫畫,和余光中在一起討論傳統文化時
  • 余光中:我不耽誤你,還是會有人去耽誤你,所以我還是耽誤你好了
    余光中對美滿婚姻的心得為: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範我存小名「咪咪」,是余光中的遠房表妹,兩人相識超過七十年。余光中曾說,鑽石婚必須兩個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無論是離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兩個人都長壽,且不分離。
  • 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余光中的這首愛情詩,可以拿去表白!
    那麼,對於內向和羞澀的人來說;是不是不配擁有愛情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擁有愛情,只不過有些人早一點,有些人晚一點罷了。而早一點擁有愛情的那幫人,不是他們外表有多優秀,也不是他們家境有多殷實,而是他們敢於追逐愛情,在遇上一個心儀的人時,勇於去表白。即便有失敗的風險,但他們依然勇往直前,不灰心。最終他們以一顆為愛痴狂的心,打動了追求的人。
  • 余光中愛上14歲表妹,不顧父母反對執意結婚,婚後生4娃恩愛61年
    61年前,17歲的余光中和14歲的表妹相愛,兩人為了愛情不惜違抗父母,結婚後互相扶持了61年,婚後不僅生下了4個女兒,還留下了許多驚豔人間的情詩。 1945年,17歲的余光中第一次與自己的表妹範存我見面,對於這個14歲的表妹,余光中非常喜歡。在得知範存我因為身體問題不能上學後,他專門翻譯了一本外國名著寄給表妹,幫助她打發時間。
  • 你屬於那種擁有知性美、氣質內涵好的女孩嗎?
    知性,是那種成熟的,理性的,睿智、大氣的女子,她們通常都在事業上有很好的發展,但又不同於世俗意義的女強人,她們充滿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豐富,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工作上中性,但感情上又極具女人味。她們不同於小女孩似的單純,也不同於小女人式的狹隘。
  • 高跟鞋展現女性知性溫柔和迷人的淑媛氣質
    高跟鞋展現女性知性溫柔和迷人的淑媛氣質高跟是顯氣質的一個元素,尤其是細跟更能凸顯女性的氣質。
  • 家和萬事興,做優雅的女人做知性的妻子
    所以女性在家裡的角色至關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好一個賢妻良母、勤儉持家的好妻子、知性好女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女人美的那些話題。第一問:你所認為的知性女人是什麼樣的?用在女人身上則為作為一個知性女人要有個人的魅力、有自己的主見、有獨到的思想智慧,這樣的女人才是一個成功的女人,才是一個知性美女。延伸到家庭裡講的就是作為妻子要明其性知其心,要了解懂得丈夫的本心、本性,要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