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時候接觸的正能量越多,長大後越容易被社會傷害

2020-09-04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正能量是近幾年傳播開來的網絡詞語,與負能量相對,指的是鼓舞、激勵人們奮鬥向上的一種精神能量。

相比於負能量,人們更喜歡正能量常伴左右,它給人以動力。人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更喜歡那些洋溢著正能量的朋友,他們讓自己感到生活有希望、有盼頭。

從兒童教育方面來說,弘揚和傳播正能量有利於讓兒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且比起負能量,正能量也更加容易被兒童所接受,畢竟正能量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絕大部分知識相契合的。

但近來卻出現了一種新的觀點,有人認為小孩子接觸的正能量越多,長大後越容易被社會傷害,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孩子接觸的正能量越多,他們就越是單純。

社會險惡,這一點每個成年人都深有體會,如果沒有點心機,沒有兩把刷子,就很難在社會立足。

對於孩子來說,正能量就是告訴他們社會是美好的,人們是善良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身邊的所有人放下戒心,無論是親人還是陌生人。

那些拐賣兒童的人就是利用了孩子的這種單純。

孩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等待著人們去精心雕刻,一顆糖、一個玩具就可能會贏得很多孩子的信任,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自己走。

在孩子看來,拐賣人口的人就是「叔叔」,叔叔怎麼會傷害自己呢?更何況他還給我買好吃的,就像親人一樣好。這可能是正能量教育下孩子的心理活動,給了人們可乘之機。

鑑於此,父母們開始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能要」,這些都是從血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想要保護孩子,必須要讓他們從小就認識到社會的險惡。

灌輸太多正能量,還會讓孩子顯得「書生氣太重」。

「書生氣」就是指一個人認死理、教條主義、不懂變通,隨著學歷、知識日漸被人們重視,「書生氣」也被當成某些人的口頭禪。

他們只要聽到或者看到有人對社會持有積極的看法,就會批評他們「書生氣太重」。

在公司裡面,被批評為「書生氣太重」往往意味著被低看了一頭。

例如,別人認為社會是黑暗的,你認為社會肯定會越變越好。別人認為人心險惡,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機,不應該戴有色眼鏡看待他人。

誠然,你的這種思想更加全面、客觀、有理有據,但有些人就是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凡是那些與他們對社會的既有觀念相矛盾的觀念,他們都會予以攻擊,感到嗤之以鼻,以此來保護自己的態度。

如果從小讓孩子相信社會是美好的,人心是善良的,就可能會讓孩子被評價為&34;,從而受到他人的嘲諷與傷害。

但是,無論如何,這只是人們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作出的判斷,誠然,成年人的世界充滿黑暗,但從小給孩子灌輸這樣的理念對他們的發展真的有好處嗎?

有人說,讓他們早早地認識到社會的黑暗面是完全有必要的,免得他們將來吃虧,受到打擊。

但是孩子的發展是我們能夠預見的嗎?

倒退幾十年,70後無法想像80後在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上的變化,80後也無法想像90後的新潮與出格,90後也無法意識到00後的諸多變化。

時代在發展,我們終究只是凡人,無法預見今後人們會變成怎樣。

100年前,社會民不聊生,人們不敢期盼明天會更好。但是現在,我們對於明天會更好深信不疑。如果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負能量,讓他們相信社會是黑暗的,那就是與時代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成年人雖然知道現在的社會有很多黑暗面,但依舊希望社會能夠更好,那麼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負能量是不是在磨滅人們的希望?

因此,用正能量教育孩子依舊是勢在必行的,孩子知道了社會存在正義的一面,今後當他們接觸到了黑暗面,就會想要改變它,而不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小時候越乖、越老實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沒有出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觀察現在的社會,可以說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算不上老實人:商人精於算計,政治家善於運籌帷幄,科學家具有創造性思維,律師能言善辯......在當今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老實人往往不會有太大的出息。老實人往往看不清人心的險惡,容易被利用,也容易被別人下套,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情場,他們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別人的惡意的打擊。在他們自己看來,老實是處事的態度,是自己的性格,也是自己堅持的特點。
  • 心理學: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 長大後往往沒出息
    觀察現在的社會,可以說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算不上老實人:商人精於算計,政治家善於運籌帷幄,科學家具有創造性思維,律師能言善辯......個性和社會性是相對的兩個概念,個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社會性是指社會中人與人的相同點和相互作用的特點。老實人則是社會性過多,個性不足。
  • 心理學:小時候越是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就越可能一事無成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些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越是一事無成。孩子懂事的背後,可能要以犧牲自我為提前。懂事的孩子總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以至於漸漸的迷失了自我。懂事的孩子還可能會遭受到更多的不公平。有這樣一個選擇題,一起來看一下:假設你必須要打一個人幾拳,你才能活命,你會選擇打誰?A:老好人,心地善良,待人溫和。
  • 小時候缺愛的女人,長大後越得不到愛,很扎心
    越做情感心理諮詢這份工作,我就越發現:越缺愛的女人,越得不到愛。越缺愛的女人,越會「投射性認同」缺愛的女人,在婚戀之路上並不順遂。越缺愛,越得不到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由於不相信自己會被愛,當她們真正被愛時,缺愛的女人會覺得這很不真實,在被忽略或被傷害的時期非常脆弱敏感。
  • 心理學:小時候越是聽話懂事、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重要的自我意識(self-cognition) 這一概念是心理學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以及自我控制。這種想法既是個體對於自己的認識,也是其對整個世界認識的一部分。
  • 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很難幸福
    1、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會重複製造缺愛的關係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小時候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會內化為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成為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就像一個「模板」一樣,在我們走出家門,進入社會之後,會指引我們與他人構建關係。
  • 心理學:越大度的女人,越容易讓自己受傷
    如今在拿心理學分析的話,必然要講到人的欲望,人的需求越多,自然思維,意識,情緒就越不容易平靜下來。情緒會影響人的情感,而意識又主導著情緒。平時我們經常勸人大度,但是有些情況下的大度是並不理智的,尤其是對於女人而言,要懂得適可而止,有時候大度的行為非但得到不到應有的回報,還容易讓自己受傷。
  • 心理學透露,為什麼你付出得越多,往往越得不到尊重?
    心理學透露,在生活當中,你付出得越多,往往就越得不到尊重。這不是人性使然,這是心理學上的必然。我們從心理學上的三個角度上去分析這個問題,聽完後,你會大吃一驚。第一是我們能為別人或者是這個社會創造出什麼價值?第二是別人對我們的認知,怎麼看我們,覺得我們有沒有價值?一個是現實的,一個則是感觀的。如果我們不斷地為別人付出時,別人就越會不斷地對我們的價值感進行低估。
  • 社會階級等級越多,社會效率越低
    [145]社會階級等級越多,社會效率越低 統治階級在不知不覺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這只是底層人民的片面樂觀,實際上等級遠遠不止九等。我相信,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不想有存在那麼多等級的。因為等級越多,效率越低。 為什麼等級越多,效率越低呢?
  • 心理學潛規則:男人家務做得越多,越不容易離婚
    丈夫越願意承擔家務,離婚率越低。背後的原因,也有人分析過:丈夫做家務,妻子越覺得丈夫有吸引力,就會有越多性愛,他們有越多性愛,丈夫就對妻子越好。丈夫對妻子越好,妻子就越少嘮叨丈夫把溼毛巾扔在床上。最終,他們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個分析很有道理。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 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其實很多人估計在職場還是在學校,都發現了一個規律:你脾氣越怪,反而別人還越敬重你。人善反而被人欺啊。社團找人做重活,都是找好說話的。公司別人找幫忙,都是找耳根子軟的實習生。——————————其實越叛逆的孩子,父母付出越多,可能該越捨不得。我之前看過一個電視劇,也是講得大宅院,一個老爺三個兒子。大兒子聽話,迂腐,一輩子規規矩矩。
  • 為什麼小時候的我們渴望長大,長大的我們渴望回到小時候?
    在心理上我們開始變得害羞,和異性的接觸也開始變得不知所措。升學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可早日工作積累社會經驗也能給我們帶來更廣闊的空間,選擇就成了這一階段最難的事。長大後我們,我們的煩惱是壓力,是迷茫,我們被生活壓迫的抬不起頭來。除了嬰幼兒時期,我們似乎一直都有煩惱。
  • 為什麼越長大,越孤獨?心理學:這3個原因,讓孤獨成了人的宿命
    在心理學看來,人會越來越孤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越長大,越自由,越孤獨。小時候,我們總是渴望快點長大,因為長大後,就可以逃離父母的管束,長大後的我們高大強壯,財務豐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各種事情。可是十幾年後我們才發現,大多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更自由,但是我們受到了多方面的束縛:戀人之間的矛盾、同事之間的衝突、領導給你穿小鞋,每一種束縛都讓人憋的喘不過氣來。以及我們脫離了兒童的身份,不再事事依靠父母后,還必須憑著一己之力,去面對所有的問題,這反倒會讓我們感到更加孤獨。
  • 同學聚會,這3句話說得越多,越容易被人看不起
    同學聚會,這3句話說得越多,越容易被人看不起朋友,是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現如今這個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有這樣一個特徵,那就是人脈廣,朋友多。先暫且不管這些朋友有多少的利益糾葛,生活中多交一些朋友,對自己總有好處,當然,肯定是正常的交友。畢竟俗話說得好,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
  • 小時候和長大後的區別
    1,小的時候渴望長大,現在的我問問自己,長大之後呢,有成為自己渴望的樣子樣子嗎?現在的我們總喜歡祝人家天天開心,祝人家百事可樂,好像快樂真的是多難得的東西了。小學初中高中的朋友都會說我的一個優點是,開朗,很愛笑。那個時候,我甚至不認為這是個優點。難道我的優點不應該是長的帥嗎?
  • 越長大越孤獨?他一肚子心裡話,卻選擇傾訴給陌生人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慨,為什麼越長大越難交到可以交心的朋友?關於這個問題,老王認為:1、越長大戒備心越強小的時候,朋友之間的關係更單純越長大經歷的事情越多,人們會在自己受到的傷害和他人的經驗中,提煉經驗,提高信任的門檻,不斷地把自己偽裝起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漸漸地,人與人之間就拉開了距離。甚至很多人會選擇不再會全心全意地信任別人,也同樣不會全心全意地付出。
  • 老公出軌後,妻子知道的細節越多,越無法從傷害中走出來
    希望知道男人出軌的細節性的東西,可是她們卻不知道,細節的東西知道的越多,對自己的傷害就越大。  本來男人出軌就已經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傷害了,可是妻子非要知道細節性的東西,那就相當於把老公出軌的事情在自己跟前過一遍,實在是太殘忍。
  • 年紀越大,經歷越多,你就越應該明白的8條社會潛規則
    社會是一個大泥坑,要在其中生存,也要在其中掙扎,有人拉你一把,也有人踩你一腳。  我們想要在社會上混的開,就一定要明白8條社會上的潛規則。  你越弱,你身邊的壞人就越多,因為人們喜歡犧牲弱者來討好強者。  第三條。  除了你父母外,越是和你親近的人,越受不了你突然變好。  第四條。  當眾可憐別人,比當眾嘲笑他,更讓他難堪。
  • 小時候盼著長大,長大後又懷念小時候,為什麼人總是這麼矛盾?
    其實小時候盼著長大,長大又懷念小時候這種情況都是正常的,這種矛盾心理也是常見的,只要不是過度的憧憬在未來和回憶在過去,基本上對生活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沉迷在未來的期望和過去的回憶中,看不到當下的話,確實就應該引起警惕了。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矛盾情況呢?本質上的原因是我們對現狀的不滿。
  • 人性的悲哀:付出越多的那個人,越容易被對方丟下
    任何人都會權衡在關係裡的價值比,這可能是他的外貌,可能是他的能力,又或者是他的經濟狀況,越是優秀的那個人,我們越會在內心深處報以憧憬,因為和優秀的人一起生活,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加輕鬆。從人性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交往的實質其實是利益,而很多關係的本質上都是利益的等價交換,付出的越多並不等於擁有價值,因為有時候付出的越多,對方也不一定會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