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在唐代詩人韓愈著作的《君子法天運》中,有這樣的一句詩&34;說明了取捨是沒有一定脈絡的事情,是人生的課題。
取是本事,舍是智慧,只有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過好這一生。實際上,取捨一道,講究的就是一個度,萬事萬物都有其平衡點,能做到進退自如、取捨有度才不會陷入物極必反的桎梏之境。
對一個中年人來說,更應該懂得這個道理,把得失都悟得通透,能夠懂得這三種取捨之道,人生自然會越來越順利,得到越來越多的福報。
第一種:說話的取捨之道
語言是一門藝術,耿直是一種品質。而在說話的過程中,有些人覺得,說話要說真話,做人要直白一些,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喜歡。
但是我們不妨仔細研究一下真字,在直的下面點兩點就是真字。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說真話和說直話是不一樣的,一些直話、實話即使保留兩點也是真話。因此,對一個中年人來說,實話實說是真,但是實話全說就是蠢。
說話來講,直來直去固然可以得到快感和真實,但是同時會失去很多人的喜歡,所以說,在說話的時候,要懂得取捨,我們不欺騙別人,但是也不能把所有實話都告訴別人。
學會掌握說話的取捨,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不能說,把握好這個度的問題,人生自然也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福報。
第二種:做事的取捨之道
人過中年,對很多事情已經有了一些經驗,不再是初生牛犢般的莽撞了。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就應該擁有中年人的沉穩與理智,懂得做事的取捨之道。
秦王掃六合,何等的輝煌與霸氣,但是為了統一集權,防止六國叛亂,採用了十分極端的焚書坑儒的方式去統一思想,甚至還暗中屠殺六國貴族,對百姓也進行施壓。在這種高壓之下,人民開始反抗,最終被大漢所取代。
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取捨之道,張弛有度,不操之過急也不置之不理,不溫不火是最好的境界。如果太過勞心費神,自己身體扛不住,別人也會產生不滿。
所以說,做事的取捨之道,就是我們以最完美的力度和速度去進行一件事情,適當的捨棄速度,才能取得穩定。懂得這種取捨之道,人生也就能獲得越來越多的福報。
第三種:育兒的取捨之道
人過中年基本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而很多中年人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是大傷腦筋。教育是個千百年來的話題,但是也是千百年的難題。實際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因此,也要懂得育兒的取捨之道。
很多時候,在對孩子的寵愛的時候,家長們不知道如何取捨,寵愛的多了,就會變成溺愛,導致孩子驕橫無禮不經風雨,但是如果寵愛得少了,孩子就會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自尊心和人格組成造成障礙。
因此,人過中年,更要懂得在育兒方面的取捨之道,既不能過分寵愛,也不能不聞不問,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去制定合適教育計劃,孔子最早的提出來因材施教的觀點。對孩子也是如此,在教育中懂得取捨,學會找到適當的度,有取有舍,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獲得越來越多的福報。
卷尾語
我們無法選擇命運,無法選擇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走過生命的方式。古時四書五經當中《中庸》講的就是不極端,為人處世有度,以利他之心待人待物,才能取捨平衡,找到最合適的點。
捨得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懂得取捨之道,人生才會在一個又一個抉擇之後,收穫新的精彩。人過中年,看過了半生的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對得失的關係有一種明悟。懂得了這三個取捨之道,人生自然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