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過,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呢,則是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物質社會,金錢財富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追求適當的物質享受是人生的目的之一,金錢的重要性得到認可,也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但是,若人人皆無休止地追求金錢,都不專心做好本職工作,那便會有釀成拜金主義之風的危險了。
金錢至上,誰擁有的錢多,誰就是本事大,誰就是成功者。金錢論的看法是不公平的,因為,除了從事物質生產和銷售的行業是直接以追求利潤,即以金錢為目的外,社會中還有許多不是以金錢為目的的行業,如教育,公務,衛生,科研等社會支援行業。
當然,工商業者賺錢多,自然也是工商業者經營工商企業能力強的表現,是一種專業能力的體現。但是,不能和其他行業的人來比較金錢的多少,更不代表錢多者就比其他行業的人高人一等,因為賺錢只是工商業自身必然有的成果。
非工商業者的工作成果不直接表現為金錢,而只是體現為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及相應的結果,如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升學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及其成果;醫護人員的醫護水平;公務人員的專業服務水平。他們工作獲得的金錢報酬一般來說是無法同工商業者的收入相比較,尤其是不能和私營企業的老闆比較,但是,他們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如果,把金錢作為衡量標準,則會帶來非工商業者的心理失衡,覺得掙錢少是人生的失敗。除了無法安心做好做精專業工作外,有些人還會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錢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如教師課外兼課,官員貪汙受賄等等。
因此,人生價值的衡量以金錢為標準是欠公允的,而用專業能力來衡量也許更合適。只要在自身行業裡把工作做好,做精,做專,專業能力強,就是成功的,就實現了人生價值,完全不用和他人比較金錢的多少。
工商業者掙錢多,自然也是工商經營能力高的體現,金錢已經給了他們最好的回報。對社會支援行業者,社會除了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工資待遇外,給予他們更多的精神方面的褒獎亦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
當然,歷史不會忘記每一個行業中專心做事者的貢獻。千年的歷史長河緩緩流逝,過去的大財主(沈萬三),會被人們記住,而並非大富大貴的哲學家(老子),科學家(蔡倫),醫生(華佗),教育家(孔子),文學家(杜甫),清廉為民的官員(海瑞),也同樣青史留名,萬古流芳,永遠被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