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寫作的朋友曾經和一位演藝圈人士談戀愛,二人相逢於微時,朋友工作不忙,小演員接的戲也不多,兩個人生活上互相照顧,精神上溝通默契。好日子就這樣相安無事地過了幾年,漸漸的,男方名氣越來越大,成了國內小有名氣的演員,兩個人聚少離多,感情出現了罅隙。男生就對我朋友說,娛樂圈就是這樣,你如果不放心也沒關係,你看我現在事業也穩定了,不如你就乾脆辭職來照顧我的起居飲食。然而朋友這邊自己的事業也是蒸蒸日上,說什麼也丟不下,就這樣倆個人又僵持了一段日子,最後還是分手了。
很多年前我是非常討厭「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這句話的,簡直是對女性的摧殘,憑什麼讓女人為了男人犧牲?可是現在自己也走在為寫作、為事業奮鬥的路上,被一些創作以外的瑣事搞得很煩躁的時候,也漸漸覺得這話如果去掉性別色彩,就事論事的來講,其實也還是蠻有道理的。而且做成功男人或者成功女人背後的伴侶,也未必真的就像世人所說的那樣,只是受盡委屈,一味付出。比如說我所知道的某位臺灣作家,他本人是溫文儒雅的師長,每天只要看書寫作,其餘的家裡的事,財務上的事,一應俱全都交給妻子打理,曾經有出版社的朋友跟我說,這位師母是十分精明有商業頭腦的,這位作家這些年的書在大陸買得這樣好,多虧她在丈夫的事業發展上做足了功課,十分有眼光。無獨有偶,某位香港導演和自己的伴侶也是這樣的夫妻檔,丈夫只負責搞創作,談錢的事都推給自己妻子,想籌拍個電影,需要和製作班底談工錢,這位導演的妻子可以做到一千塊錢、一千塊錢的跟人討價還價,但如果是換大導演自己來,他可就不方便這麼計較了。
所以說張震啊,古巨基啊,很多明星最後也都是娶了自己的經紀人,要是從前我可能不會理解,現在真的覺得很正常了,有感情的因素也有現實生活中的合作原因,沒有什麼事比一樁婚姻可以成為更牢靠的經濟共同體了。能夠和自己愛豆結婚的經紀人,也都不是一般的女孩,拋開感情不談,從個人素質上,肯定是人又忠心,工作能力又很出色的女生。很多男明星也沒什麼複雜的家世背景,也未必那麼擅長社交應酬,有個這樣強大的老婆在生活某些方面照顧自己,他們與其說是選擇了一個女人,還不如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反過來也一樣。
這樣的關係,並不是「富豪包養女明星」那種寄生和宿主之間的供養關係,更像是一種分工明確的共生的關係。這在藝術家、作家的家庭裡更是經典的一種模式,比如米蘭·昆德拉的太太薇拉,她是在昆德拉一段短暫的婚姻結束後和昆德拉認識並結合的,她跟著昆德拉去國離鄉,在布拉格時,昆德拉失業,薇拉私下裡去給人當家教貼補家用。後來夫妻倆到了法國,薇拉成了昆德拉的經紀人、助手、總管,昆德拉除了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之中,幾乎事事都聽老婆的,有一次,余光中先生和他聯繫想去拜訪他,他倒沒了主意,說一切都得聽夫人的安排。「你知道,我們是在一個女權主義的社會中」,他說。
看上去好像是臺前的大師們盡在掌握,其實往往是他們身後的女人在控制著一切,其實人家只不過是開的夫妻店,分工不同罷了。都是個人的選擇,很多人一提到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腦海裡會立刻浮現出一種苦大仇深、完全被男人盤剝和榨取的聖母形象,看上去好像是在為女人說話,但那可才是誤解得太深呢!
編輯:meiOLee
稿件來源:《女友》(校園版)專欄作家:水木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