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我還是活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2021-01-12 文化天天說

年輕的時候,脾氣也跟著年輕,總是不經意就爆發了。

那時候一個人在外面上班,租住在一個很老很久的小區裡,每天下了班,回來躺在一米多寬吱吱作響的床上,才感覺自己像是這個城市的一分子。

那時候一個月掙著不到4000元的工資,很滿足,因為是國企,還有一些其他福利,什麼米啊!油啊!什麼的,不值多少錢,但看起來待遇很不錯的樣子。

和她相遇的時候,她還沒從學校畢業,還是個實習的學生。那時候的愛情很單純,只要兩個人感覺好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在一起,什麼都不談,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好。

那是做的是化工,屬於連續生產,我們員工都是四班三倒的作息規律。一個月有十天左右的夜班要上,中班是下午五點到凌晨一點,回到租住的房子大概就兩點左右了。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已經睡著了,而我們要從坐廠車從郊區穿越整個城市,回到城中村的出租房裡。

我真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是好是壞,日子最怕你深入的推敲,因為生活最本質的面目就是苦難和屈辱。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和我有一樣的命運,終其一生,什麼都改變不了。

那時候你千裡迢迢從一個城市來到我的城市,什麼都不說,什麼也不問,兩個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答案。或許是年輕氣盛,或許是不明白什麼是失去,很多人都把最好的愛情給了最不可能的人。

我記得那時候中班下班回來,總是要敲好長時間的門你才睡眼朦朧的起來開門,或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不一樣,或許那時候我還不懂你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吧!我總會帶著情緒睡下,久而久之我們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多了。

後來,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漸行漸遠,到現在我都找不出一個理由說服自己。生活就是這樣,你總要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別離。

後來,越來越覺得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早就註定的,我們終究是人定勝不了天的。我們這一生和誰相遇,和誰相伴相隨都是早就註定好的。有人陪你朦朧,就有人陪你長大,有人在你笑靨如花的時候來,就有人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候離開,這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我才不悲不喜,坦然的接受生活寄予的歡喜和苦難。

如今,很多我們原以為永遠都不會離開的人不知身在何處,我們身邊的人也都換了模樣。曾經的倔強變成了沉默,曾經的承諾更像是青春最後的烙印,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而我也能接受任何我曾經不想也不能接受的消息。

那時候,理想遠大,愛情純粹,世界是最好的模樣,一切都剛剛好。後來,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我們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相關焦點

  • 最終活成了「一個人」
    我說:「不敢說怕別人覺得矯情,於是找到一個理由——因為成熟的人懂得忍氣吞聲。」朋友問為什麼不談戀愛?我回頭看了看自己經歷的那些事情,笑笑說:「因為長大後才發現,脫貧比脫單更有希望。」活成一個人不容易,在臭魚爛蝦的城市,通道往往更理解你的感受。
  • 為何夫妻最終還是活成了「兄弟」?
    有,我和我老公就是,就算我穿透明服站在他面前,他也把我當成透明人。」這是脫口秀演員思文還未離婚時,在節目裡吐槽他和老公之間「純潔的友情」。結婚幾年後,夫妻都做成了兄弟:結婚多年,「我愛你」要說出來都擰巴彆扭;睡覺時,雙人床變成上下鋪,老公變成睡在上鋪的兄弟;生孩子時,連剖腹產都可以變成為兄弟兩肋插刀。
  • 二婚:嫁給一個錯的人,活成保姆;嫁給一個對的人,我活成了公主
    如果一定要再婚,一定要選對的人 曾經的燕子會為一條廉價的圍巾而感動,只需要和他手拉手在廠區漫步一會兒就很開心,只需要坐在他的自行車後抱著他的腰就會幸福的熱淚,滿足得溢出眼眶。見她委屈會心疼,見她受傷會緊張的說下次小心點,見她加班會說你別太累了...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燕子說:我還是走老路。
  • 是真性情還是低情商?人見人愛的魯豫,最終活成了別人討厭的樣子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是真性情還是低情商?人見人愛的魯豫,最終活成了別人討厭的樣子。 提及陳魯豫,想必沒有人會感到陌生。因為如今的她,早就成了備受大家吐槽的節目主持人了。因為《魯豫有約》這檔採訪類欄目,魯豫名聲大振。
  • 舔狗是我,備胎是我,一無所有還是我
    這年頭,很多人在虛擬的社交軟體上深情地呼喚愛情,卻也讓快餐愛情成了主流。所以,當「舔狗」這個詞正式地入了大家的世界裡時,它幾乎成了很多人嫌棄的對象。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甚至如今還有專門的舔狗吧,專門用來吐槽,堪稱是備胎的另一個極端。那舔狗的表現有哪些?百度上也應有盡有。定時跟仰慕的人說早安,午安,晚安。
  • 《都挺好》:有多少人渴望活成蘇明玉,最終卻都成了趙美蘭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就連高曉松都說過,直到四十歲之後,他才從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中走出來。原諒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有真正地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脫。你很容易活成你最討厭的人的樣子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
    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是啊,一個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成年人的世界,天黑可以肆意矯情,但天亮卻仍須堅定披荊前行,冷暖自知,悲喜自渡,悄然崩潰,又無聲自愈,總是在自我救贖的路上,永不停歇...看不到終點,想抗爭,最終卻又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妥協。他喝醉了,笑著舉起酒杯,可我所見,他的眼裡卻滿是淚水...七年的感情終究還是敗給了一套婚房,可是誰兒時的夢想又是:買一套房?
  • 孩子,媽媽最終還是活成了你的敵人!
    逢國慶中秋雙節,因為兒媳腸胃腸炎這幾天進醫院打點滴,回老家看望父母,板凳還沒坐熱,拋下父母還是馬不停蹄往回趕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親家母拿她手機給我看嵩明的國慶花海,還說原本如果妞妞好好的就去看花了,我卻看到妞妞正在給她媽發微信:「我討厭她在這」;「給能叫她趕緊走」……,一行一行跳字符跳出來,她不知道我在看她媽的手機,我簡直驚呆了,感覺此生從沒受過如此大的汙辱,一個小屁孩,我再不濟也是你的長輩吧?難道就因為是婆婆,就在自己心裡把她豎立成生命的敵人?
  • 嫁給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會是什麼結果?
    我十二年前嫁給一個一無所有的男人,當時覺得他人好也不在乎別的事情,他離異有一個女兒一個老母親,當時嫁給他我身邊的人都不同意,因為他比我大了十二歲,我還是義無反顧的跟他走了,他是做裝修的也包些活幹,我就跟著他到處跑給工人做飯啥的,剛開始也不會覺得累和苦。
  • 美國最終還是活成了它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作者|鼎盛視訊 自1776年建國以來,美國國會的大門第一次被美國人自己打破。用黎巴嫩非政府組織常駐聯合國代表的話說:「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的暴政中解放美國」。言下之意,美國已經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 我終究還是活成了我討厭的模樣
    以前,我總感覺自己還是蠻幸運的,經歷的每件事,遇見的每個人,總是很感恩,也碰到過不好的事情,但自己也是咬咬牙可以堅持的那種,以前很能安慰我的一句話就是,不管多難,總有一天都會過去,在以後的可能哪個黃昏的下午我可能會為今天的我感到牛逼,那麼難都堅持過來了,現在能雲淡風輕講述的那些困難,應該都不算難吧!
  • 最終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曾經的我特別討厭那些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的人,突然發現我也變成了那樣令人憎惡的樣子。暗下決心,從此刻起,不抱怨,不計較,不說三道四,不亂嚼舌根,以平常心對待每個人每件事。慢慢的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回到最初的樣子。
  • 我討厭母親的婚姻,可最終卻活成了她的翻版
    我的父親極其囉嗦且易怒,經常對母親罵罵咧咧,地裡的活母親不比父親幹的少,而家務活又是母親全包,這些我從小看在眼裡,我不明白母親為何要忍,但又隱約覺得必須得忍。  家裡的氛圍讓人壓抑抓狂。如果說貧窮夫妻百事哀,但同樣很窮的鄰居家裡卻總是傳來歡聲笑語。
  • 活成你自己,愛上我; 活成我自己,愛上你
    一個人需要活成他自己,才能看到他真正的愛人。一個人需要活成真正的自己,拋開一切的束縛,才能成就自己。
  • 我討厭那樣的父母,但最終我還是成了那樣的他們!
    有時候他和我媽吵架,明明我媽也沒做錯什麼,他自己不滿意就砸東西,家裡的杯子、飯碗、凳子等他拿手裡就砸出去了。 然而我覺得最可悲的是,明明小時候我那麼討厭我爸的性格,最終我還是避無可避地成為了他,尤其在我情緒上來、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順手就撩起身邊的物品往孩子身上砸下去的那一刻。 我對恨當時的自己、厭惡、噁心、無奈。
  • 為了兒子,已是千瘡百孔的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屈服。
    「本以為分開就能各自安好,誰能想到即便他什麼都不做,最終傷害的依然會是我,畢竟除了孩子,我一無所有」話雖不重卻是道出了無數離婚女人的心酸苦楚,看著眼前這個淚眼婆娑的女人,除了無聲的嘆息或許只剩下無奈七年家庭主婦的時光已然消耗掉她與老公婚姻的甜蜜,七年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然讓她容顏不再,七年很長卻也是彈指間匆匆而過,最終這段苦苦支撐七年的感情在丈夫的一次又一次夜不歸宿中走到了盡頭。
  • 人到中年,我活成了你看不起的樣子
    人到中年,我終究還是活成了那個別人看不起的樣子。01.比不起的朋友圈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發「朋友圈」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然而,也就是這個朋友圈,既有親戚美好富裕,也有朋友圈的精緻生活,讓我們又愛又恨,最終讓別人活成了讓我們高攀不起的樣子。
  • 人生常態:曾經雄心壯志的少年,最終活成了普通人
    朋友說,他出生在一個小縣城,父母都是工人,起早貪黑的為家庭忙碌半生,為了他能考上大學有個好前途,省吃儉用拼命攢錢。他的家庭沒啥苦情劇情,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挺幸福的。朋友大概十六、七歲時,有一晚,父親騎自行車載著他,路過一個當地的洋房小區,很是氣派。朋友對父親說:爸,以後我一定讓你和我媽住別墅,讓你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 終是把自己活成「邊緣人」
    他人笑我「意氣用事」,而我只是淡然一笑。誰又樂意把自己活成個「邊緣人」,無非是哀莫大於心死。希望與失望,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沒有經歷,又談何對錯,對得起自己,對得住工作,何錯之有?我承認,活成「邊緣人」,有點自怨自艾了。也是因為工作性質原因,可以選擇活成「邊緣人」。於很多人而言,確實是不合適的,他們需要面對生存的壓力,而我需要面對的,更多的是「前程」的問題。
  • 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寫給所有平凡的我們)
    在十五年前,我認為,畢業後,只要給我5000塊錢,就能憑自已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事業,絕對不像自已身邊的人一樣碌碌無為,覺得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還沒有成功,那麼這輩子就只能庸碌的過一生了,與其那樣,還不如去死,當時的我意氣風發,信心滿滿,以為這個世界最終是屬於我的,今後一定要讓周圍所有人刮目相看,今天,已經到三十歲這一天了,可我還是一無所有,我是否該履行當初的信念,在這一天悄悄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