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於12月1日正式施行,標誌著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正式走入天津市民的生活。
在唐家口街道工業大學社區,有一間白色小屋特別引人注目,小屋外圍設有醒目的垃圾分類標識和大屏幕,向過往的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這就是河東區首座環保驛站,是集智能分類回收、分類數據成果展示、積分兌換、垃圾分類知識宣講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站點。驛站設有垃圾回收站、禮品屋、宣傳區等多個區域,為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環保理念。驛站內配有智能積分兌換機、有害垃圾收集箱以及LED顯示屏、宣傳展板等設備設施。驛站外還設置了可回收智能分類收集箱,每次投放後,系統將自動進行稱重,每千克回收物都可獲得積分。根據累計所得,市民可在驛站的智能積分兌換機上,兌換所需的垃圾袋、捲紙等日常生活用品。
「社區陸續舉辦了好多次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為我們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作為社區的一份子,我們也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嚴格按照垃圾分類要求投放生活垃圾,共同把我們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和諧繁榮。」社區志願者張大爺告訴記者。
唐家口街道工業大學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李濤說:「施行垃圾分類不但是國家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愛護資源,造福子孫,培育綠色環境理念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在工作中也會耐心的向居民們講解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使居民們進一步認識到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性,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促使社區居民能夠積極參與到實踐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認識到垃圾分類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同時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和習慣,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進一步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
按照示範線性、整體推進的原則,全區已建成6個垃圾分類精品示範小區,通過在小區內持續開展培訓講座、入戶宣傳、專人引導、積分兌換等活動,形成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應。
與此同時,在餐廚垃圾方面的處理,河東區的「桶換桶」模式,更是受到餐飲商家的普遍歡迎。「垃圾分類,人人有責。作為餐飲企業,我們更是義不容辭。以前我們都是出門扔垃圾,現在好了每天都有專人上門收集餐廚垃圾,而且每一個餐廚垃圾桶都有一個條形碼,實現了垃圾可溯源以及信息化監控與精細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全程都是密閉運輸,為河東區的做法點讚。」在河東萬達廣場經營餐飲的商戶王經理說道。
▶▶短評:
垃圾分類,勢在必行。我們每個人都要積極爭當垃圾分類的宣傳者,帶動身邊家人、朋友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中來,共同營造「河東是我家,垃圾分類靠大家」的良好氛圍。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好垃圾分類,同時要當好監督員,發現不文明行為或不按規範分類的現象,應及時制止並告知其正確的分類方法。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身邊點滴做起,將垃圾分類落實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