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裡有一句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古往今來的愛情,似乎都包裹在一層朦朧的美之中。
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麼兩人處著處著就喜歡上了。反正就是喜歡上了,在一起了,至於為何喜歡,還重要嗎?
我曾經的觀點是:如果喜歡一個人是需要理由的,那麼當有一天這個理由消失的時候,愛或許就會跟著消失,所以愛最好的狀態就是沒理由地喜歡,就是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所以就很喜歡你。
但當我看完《愛情社會學》這本書後,才有所感悟,可能那種沒理由的喜歡,恰是各種理由混合過後呈現出的一種朦朧的混亂。
是因為我一下子分不清這股混亂的組成元素,所以才本能地告訴自己,愛不需要理由,從而可以省去那份思考的煩惱。
《愛情社會學》的觀點是,喜歡一個人是需要理由的,它歸納為以下幾種:
這涉及到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基因傳承,你之所以會對豐乳肥臀的女性一見傾心,那是因為在我們祖先的時代,豐乳肥臀是一個女性生育能力強的外在象徵,而一切物種的進化都是為了種族更好地延續,所以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雄性的基因庫裡就自然而然多出了一條,即對身材好的異性本能地青睞。
臨近性就是一個人頻繁地出現在你眼前,好比背書,念一遍背不下,但隨著次數的曾多,自然而然就背下了,所以只要一個人出現在你面前的頻率很高,那麼不管你是不是喜歡對方,你的腦海中都會烙下Ta的印記
誘發可以理解為Ta的言行舉止對你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把Ta的這些言行舉止獨立分開,你會覺得正常得不能再正常,或者個性得不能再個性,但也僅僅是一個感性的認識。而一旦這些言行舉止跟Ta結合,便立馬滋生出一種特效,讓你防不勝防,就這麼地喜歡上了。
這個好理解,就是你倆之間經常互相幫助。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人會對幫助過他們的人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可以認為互惠是臨近性的增強版。
這一點至關重要,是把兩人曖昧關係升級到某種確定關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你倆在前面的基礎上再有很多的共同點,那就妥妥的了,關係會進一步升溫。
這一點在青春期的戀愛中較為少見,多見於談婚論嫁,講究門當戶對的時候。《愛情社會學》認為,很多時候,外界反對的聲音越大,兩個人就越覺得對方有吸引力。這麼說你可能會想起梁山伯與祝英臺,是的,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仔細想想這些原因,是不是覺得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兒?
但當你真正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原因卻不一定都包含以上提到的點,有時候對方在「誘發」方面表現得非常nice,你也會不知不覺一見傾心;有時候只因為「相似」,兩人也有可能走到一起。
按照正常的邏輯,喜歡一個人的原因越多,你就越難分清為什麼喜歡對方,這時候那句浪漫的話就有用武之地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所以,戀愛中的眷侶們不妨按照以上提到的點想想,是不是因為其中的某些原因才喜歡對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