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妮
一個人的成長背景與他觀念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結婚前如果不看成長背景,不看兩人觀念是否契合,必然會為婚後埋下各種隱患,這便是暗藏在婚姻裡的門不當戶不對。
前兩天有一則新聞引起人們的關注:丈夫病逝,1500萬遺產只給6歲兒子留了40萬。
一位叫毛衛東的70後男人,出生在成都的農村,在上海打拼多年後成了某金融公司的副總裁,2001年就在上海買了房,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
2008年毛衛東與包玲玲戀愛。包玲玲80後,上海姑娘,是國內頂尖大學的醫學博士,從事醫療行業。包玲玲提出結婚的前提是婚後不和父母同住。
毛衛東嘴上答應著包玲玲,卻對父母隻字不提這事,直到談婚論嫁時才露了餡,包玲玲提出分手。
眼看婚事就黃了,毛父毛母才不得已回了成都,毛衛東出錢在當地給他們買了房。
這件事讓毛父毛母心裡極不痛快,他們覺得是兒媳讓兒子把他們趕出了上海,婆媳矛盾就此埋下,所以在兒子兒媳的婚禮上,毛父毛母全程都是板著臉的。
2014年,包玲玲生孩子公婆也不來看望,之後這對婆媳見一次吵一次,包玲玲甚至打過110報警。
2015年,毛衛東去法院起訴離婚,包玲玲接到起訴狀後也不覺得驚訝,她認為丈夫在自己和婆婆之間,選擇了婆婆,離了也是一種解脫。
但令毛衛東萬萬沒想到的是,官司還沒打,他就被確診為直腸癌肝轉移。
毛衛東的治療持續了一年多,但最終因肝癌離世。
毛衛東生前立了遺囑,在遺書中對自己的財產進行了分割,上海的房子給父母,成都的房產份額姐姐。理財保險給兒子,車子給妻子,其他存款父母妻子平分。
包玲玲一算,1500萬的遺產,居然只給兒子小寶留了40萬。
在上海,離婚後支付撫養費的一方一個月按2千元算,到孩子長大成人40萬也夠了,但從情感上來說畢竟是自己的兒子,相比於1500萬的遺產還是太少。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這樁婚姻是典型的門不當戶不對,兩人的成長背景、文化程度、觀念意識都大相逕庭,不是一類人卻進了一家門,必然為婚後的生活埋下各種隱患。
毛衛東從小生長於成都農村,憑著一張中專學歷,靠自己多年打拼,在上海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從農村成功逆襲到大城市的鳳凰男。
他在農村長大,有著大家庭的觀念,卻沒有小家庭的獨立意識,就像曾經七八十年代人們的思想,沒有自我的邊界,自己的成就,父母兄弟姐妹都可以共享。也許他還會幻想,娶個媳婦應該與自己一樣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的家人,像一家人一樣住在一起其樂融融。
而包玲玲從小生長於大城市上海,又是國內頂級醫學博士,自然對婚姻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希望有過多的外人參與到自己的小家庭,即使父母也要保持距離、互不幹涉、各自獨立、有邊界意識,所以她在婚前就提出不與父母同住,不然就分手。
她的這種要求與有著陳舊觀念的婆婆也一定會產生衝突,所以婆婆才說,是兒媳讓兒子把他們趕出了上海。
成長背景和觀念都不同的兩個人,就這樣陰差陽錯的走到了一起,矛盾和衝突就這樣接二連三的發生了,最終只能對簿公堂。
其實家庭背景不同的兩個人並不一定都會出現這種結局,關鍵是看一個人能不能跳出自己觀念的局限,接受這個快節奏時代帶來的新理念。
假如毛衛東在理念上能拎得清,把自己的小家庭放在第一位,多考慮老婆的感受,只有自己的小家好了,其他一切才能好起來,後面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會出現了。
所以,婆媳矛盾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夾在其中的男人不會處理,把老媽看得比老婆重,不分是非,自己的小家都安頓不好,天天雞飛狗跳心煩氣躁的,哪裡有心思和精力去顧及父母。
假如公婆都是明事理的人,知道與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各種觀念習慣都不同,必然會產生衝突相互影響,分開住對誰都好,此事的結局也會不一樣。
但這個婆婆不可能這麼想。比如關於不與父母同住的問題,毛衛東一直拖著沒向父母說,或許他知道根本無法說服,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婆婆是個很自私很強勢的人。
而且不管怎麼說,活了大半輩子的公婆應該是看得透放得下的年齡,即使為了兒子,都不應該把對兒媳的不滿帶到婚禮上。只能說這對老夫妻不但不明事理,自私霸道也許都是他們一貫的作風。
有些人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越來越固執,但只要不影響別人都不是什麼大事,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距離各自安好。
婚姻的複雜,有時候會超出人們的想像,因為人們多數情況下是對婚姻抱有幻想的,可是當一切真相都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中暴露出來時,是會讓人措手不及無法應對的,也不是只靠容忍和經營,就能夠風平浪靜萬事大吉的。
所以婚前的門當戶對,最起碼能讓婚後的兩個人在大部分事情上能基本達成一致,少些矛盾和衝突,讓婚姻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