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孟非曾說:「做主持人也好,做人也好,我都願意和那種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
與人相處,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是疏離和冷漠,而是一種識趣和智慧。
越是親近的關係,越需要用心經營。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不要忘記下面幾點:
1. 說話留餘地
樹立底線意識,避免出口成傷,須知口能生玫瑰,也能吐蒺藜。
與朋友交談,切忌把惡俗當幽默,把刻薄當成直爽。
學會把握說話的「度」,知道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
再親密的朋友,也不能當眾揭短。
2. 相處有距離
明晰彼此邊界,不窺探隱私,不幹涉生活。
不要打著「為了你好」的名義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強迫別人的看法和你一致。
關係再好,也不能不把自己當外人。
3. 做事多考量
學會換位思考,不強人所難,不予取予求。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最好不要麻煩朋友。
修得一顆同理心,就是最頂級的分寸。
4. 邊界要守好
不要總是在別人的世界踱步,也別允許別人在你的世界裡走來走去。
如果感到自己的邊界受到了侵犯,用行動和語言表達出來。
面對那些屢屢入侵你私人空間的朋友,能遠離就遠離。
▽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再親近的人,相處沒了分寸與邊界,也會演變成一場災難。
願你既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也不隨意侵入他人的世界。
把握好方寸之間的界限,在一段舒服的關係裡彼此滋養,久處不厭。
最好的關係,是熟不逾矩。
東野圭吾的小說《假面前夜》中有個情節:
酒店女接待尚美,對前來住宿的面戴「面具」的單身女客人的來歷深感好奇。
大堂經理卻頗為嚴厲地告誡她:
「來我們酒店的客人都帶著一個叫做客人的面具,永遠不要試圖揭開面具。」
誠然,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客人」。
關係再親近的兩人,也需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就像蔡康永說的:
「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之前看綜藝時,很喜歡華晨宇和張歆藝兩個朋友間的相處方式。
張歆藝說,只要花花不主動提起,她從來不會過問他私下的生活和感情狀態。
但是如果花花心情不好,一個電話打來,她就會讓袁弘準備好一桌子他喜歡的飯菜。
兩個人的友情,就在這種不鹹不淡的交往中,愈來愈深。
陳道明談到自己交友觀時,說過一句話:
「人到掏心窩子時,就離分開不遠了。」
他一直嚮往的,是那種淡若水的「君子之交」。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像《愛情公寓》裡演繹的那樣:
「最愛的人在身邊,最好的朋友在隔壁。」
經歷得多了,才發現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其實是「熟人生處」。
關係再好,也要學會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
彼此之間,知進退,懂分寸。
相處舒服的朋友,才能越過乍見之歡,走向久處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