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wechat account:阿玲讀書說起學英語的苦,許多人能講一籮筐:上高中時,英語是必考科目,成績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學;上大學時,沒有英語四級證,就不給發學位證書;工作後,英語實戰能力不行,就不是國際人才。英語確實是許多人的痛啊!我就記得大學同學中,許多人把幾年的大學業餘時光全都奉獻給了英語,只為了能拿到四級證。我們該拿英語怎麼辦?有些人老是學不好英語,就把原因歸為自己不是學英語的材料。其實我認為,人人都可以把英語掌握好,就像人人都可以把畫畫好,關鍵是掌握好對的方法。我一直相信,肯定是有合適方法的,而不是悶頭苦學。孔子那個話,說得真的是太對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英語要怎樣學?答案是:英語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燻出來的。
我之所以不再叫英語學習,是因為英語不是一種知識,需要去努力地學,英語是一種技能,只需要日日薰陶,是養成習慣後自然而成的。
究竟英語要怎樣薰陶,怎樣持續在生活中把英語練成一種習慣呢?平時我是不太喜歡看英語學習方法的,一是因為自己學的時間長了,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二是我覺得那些方法說來說去就是教你怎麼背單詞,怎麼做閱讀,怎麼做語法。這些說教的方法,我可不喜歡看,而且如果通過背單詞和做題的方法學英語,我就會煩得想睡覺。但這本書卻叫我刮目相看。
這本書叫做《笨蘋果的英語學習法》,作者是馬曉佳。書名其實不怎麼吸引人,我也是偶然間才翻開這本書的,但一看便覺得,還不錯,說得有道理,而且作者的敘述方式讓人很喜歡。馬曉佳是採用對話方式講述這種英語方法的。有兩個主人公,笨蘋果和瘦香蕉,瘦香蕉負責提問,而笨蘋果負責回答疑問,也就是說笨蘋果在教授瘦香蕉如何掌握好英語這門技能。你看,我一直都在說如何掌握英語技能,可沒有說是如何學會英語。因為作者馬曉佳在《笨蘋果的英語學習法》裡,不斷地重複一個學習觀點:英語不是一種能學會的知識,而是一種慢慢薰陶出來的技能。
這本書中有許多內容都值得一看再看,所以我數了數自己做的讀書筆記,竟然有十一頁,還是16開的那種大筆記本。
在這裡我概述一下《笨蘋果的英語學習法》中比較重要的三個觀點:
1、 不論想掌握什麼技能,學習什麼知識,都要注意設定可以量化的目標。如果沒有設定清晰的可量化的目標,那麼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出,那樣漫無目的方法是無法堅持到最後的。什麼叫可以量化的目標?總體來講就是,什麼時候能完成,完成的總量是多少,每日能完成多少量。
具體來講就是要設定兩個計劃:第二日計劃和備忘了錄。1)在第二日計劃中,需要兩列,一列是完成的起止時間(每半小時或一小時為一個時間段),第二列是事項。 比如7:00-7:30 朗誦英語文章第101頁,共20遍。2)在備忘錄中,放入所有近期需要完成的事項。
2、 用英語思維思考,用英語肌肉說話用英語思維,我之前也聽許多人說過。當時我理解的就是平時頭腦裡想啥都自動轉化為英語,我以為是get used to English in daily life.在《笨蘋果的英語學習法》這本書裡,作者認為:英語思維,就是用腦子裡的情景或圖像和英語讀音對等。也就是你說banana時,頭腦裡不是文字,而是浮現出香蕉的圖片。用英語肌肉。這個我很有發言權。從初中開始,我就一直練朗誦英語,這是我最喜歡的練習環節了。我覺得流利朗誦英語時,真的是一種享受,英語讀起來比漢語更像是唱歌,更有一種韻律感。特別是最近用這本書裡的方法,練習一口氣說英語時,那種朗誦的感覺,流利的感覺,更是像唱歌,別提多暢快呢!書中就是教我們用朗誦的方法來練習英語說話的肌肉,讓肌肉形成一種講英語的記憶。這點我再贊同不過了。考試時,我常常不知道為什麼要那樣選,真的就是覺得那個選項讀起來很順,就選了,而且這樣的答案往往是正確的。所以再次印證,英語不是學來的,而是慢慢薰陶出來的。嘴巴自會幫我們說出,最合適的句子。
3、 讓英語成為一種習慣以前上學時,老師說,你們只要開始學上英語了,就一輩子也不能丟下了。當時聽到這個話,覺得好恐怖呀,心想:「媽呀,學一輩子,我才不要呢,能和外國人對話就可以了呀!」但現在我對這句話是深有感觸。特別是當我實現了用英語給老外講專業課這個目標後,真的發現,不能丟下英語了,因為一丟了就前功盡棄了。那麼怎麼辦,怎麼能不丟棄,但又能快樂地日日薰陶呢?現在我在國內生活,並沒有時時能使用英語的環境。那我就得自己想辦法了。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主動創造出我喜歡的英語環境。比如,我們喜歡看美劇,喜歡聽英語歌,喜歡看英語漫畫等等。在生活中想想,用中文你喜歡幹什麼,然後把那個變成英文的內容就可以了。而且最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喜歡的內容,那些讓我們享受其中,跟著作者哭,跟著作者笑的內容才可以啊,否則就成了學習了,不是享受了。
好了,本周《笨蘋果的英語學習法》這本書,就看完了,接下來就是去實踐了。Enjoy your day, enjoy your English!本文首發於wechat account:阿玲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