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手機的時候,刷到了一篇文章,寫的是某短視頻創作者「奶爸小強」在全職一年後,突然在短視頻中曬出了「離婚證」,並且配文:
「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不斷侵蝕著生活,這麼多年感情也不斷地被衝擊留下一地雞毛。到最後其實最大受害者是寶寶。」
最開始,粉絲們都以為他是在惡搞,可是直到他直播時,大家才發現,原來真的離婚了。
妻子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生完孩子後回公司繼續上班。小強原本也有著自己的工作。可是,家裡沒有老人幫他們照顧孩子,而孩子確實需要人照顧。
怎麼辦?
小強決定辭職,專心在家帶娃,從此開啟了「全職奶爸」的生活。
夜裡負責給孩子衝奶粉、哄睡,早上早起給老婆做早飯,白天做家務、陪娃、買菜,等到老婆下班時,準備好晚飯。
這些事,說出來就只有這麼一點兒字。
可是,但凡全職過的父母們都知道,每個字都浸透著滿滿的汗水與艱辛。
有多少媽媽,在全職帶娃的時期,盼著老公出差?
我曾經就有過這個想法。
老公在,早飯要準時給他做好,因為人家要上班賺錢,挑起一個家。下班前,要把家裡收拾好,免得他回到家看著一團糟皺眉頭。在人家下班前,還得把晚飯準備好,畢竟人家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需要放鬆和休息。
於是,老公在家,增加了我很多的工作量。
相比之下,他出差的時候,我要輕鬆很多。
早上,可以陪娃睡到自然醒,晚上給娃做好他的輔食,我隨便做點吃飽就行了。玩具不用及時收起來,因為明天娃還要玩。
你們有過這種感受嗎?
前段時間,平臺有個話題推給我:「很多女人,只想要娃不想要男人」 ,讓我發表看法。
俞敏洪在某節目裡提到,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對此洪晃表示,其實很多女人想要可愛的寶寶,但不想要男人。你認同這個觀點嗎?如何理解想要娃但不想要男人的心理?
我當時沒寫,是因為:原因一目了然。
「只想要娃不想要男人」的女人,都是遇到了不但不懂得心疼她、還不斷給她添麻煩找彆扭的男人。
可是,女人又有多少選擇權?
因為男人不好,就離婚嗎?生活怎麼辦?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實是殘酷的。
女人,在家照顧了孩子,就拿不起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只能依附男人。無論這個男人多麼不善解人意,多麼挑剔,畢竟每個月都往家裡拿錢,養著這一家老小。
柴米油鹽,一地雞毛的生活,很多人都在日復一日地重複著。
包括奶爸小強。
一個男人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病,都滿臉疲憊。
何況一個女人?
那些整天在職場裡喝著茶水咖啡、坐在筆記本前悠哉遊哉的男人們,都看不到這些疲憊吧?所以,才會把「反正她也不上班」掛在嘴邊,什麼事情都覺得理所當然讓女人去做。
因為在他們眼裡,女人不過是帶帶孩子而已,不但很輕鬆,還有大把的閒餘時間。
一個大男人,都被這種「瑣碎的辛苦」打擊的灰頭土臉,何況柔弱的女人們?
都說「為母則剛」,可是更多的時候,是「不得不剛」!
2019年5月,小強開始了全職奶爸的生活。
2020年8月,他官宣了離婚。
小強說,全職在家帶娃這一年多,他變了很多。從一個精神小夥,到一個滿臉疲態的大叔;經歷過「產後抑鬱」,也感受到了和社會的脫節……
有粉絲在2019年底,他做全職奶爸半年後,問他:「你後悔了嗎?」
他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似是而非地說了句:「你是想聽真話,還是什麼?」
不知道你們的孩子幾歲了,也不知道你們現在的狀態是全職還是在職。不論情況如何,我想問大家兩句話:
生活中,非黑即白的事情其實不多。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
比如:夫妻二人,不是一定非要有一個人回歸家庭。可以請保姆、請老家的親戚,然後等孩子兩歲多,送進小託班。
有人問:沒有父母陪,孩子豈不很可憐?
其實,可憐與否也是一個相對概念,或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心理作用的結果。
有個朋友說她婆婆很彆扭。
大家決定出去吃飯的時候,每次都會誠心誠意要求婆婆。
她若去了,就會嫌外面價格貴、嫌飯店的油太大、鹽太多,還經常說吃得不舒服;可是她若選擇不去,自己在家吃又會覺得很委屈很可憐,像受到了虧待一樣。
可是,她真的可憐嗎?
這個朋友挺難受的,她不理解她婆婆。
每一次都別彆扭扭的,是為了什麼?
說白了,這就是心態問題。
如果我們全職了卻覺得委屈了自己,如果我們工作了卻覺得委屈了孩子,那麼,我們和孩子,彼此都不會感覺舒服。
所以,看到現在,你再仔細想想,你到底要選擇什麼?
選擇「做自己」,還是「委屈自己」?
無論我們選擇全職還是工作,無論我們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選擇,每一個選擇的背後,都有著不同的利弊得失。
當你的伴侶是個知冷知熱的人,懂得全職的辛苦,那麼我們選擇全職時,失去的就會少很多;
反之,如果你的伴侶認為在家帶孩子帶不來什麼價值,不賺錢就理應把她/他和孩子伺候得好好的,那麼,我們可能不但要委屈自己,還有可能犧牲整個下半生,徹底成為某個人的妻子,某個人的媽媽。從此,再也沒有了自己。
所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伴侶,選擇的方式和背後的利弊得失是不一樣的。何況,還有我們預料不到的風險。
比如,我們剛全職在家的時候,伴侶還很理解,下班後也經常幫忙一起帶孩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次給我們錢的姿態,讓他們感到越來越強的優越感之後,他們對我們的體貼可能會越來越少,把很多事情當成了「理所當然」。
這個時候,我們要抱怨嗎?我們委屈嗎?
可是,這就是我們的選擇啊。
我們常對孩子說,要學會負責任。
我們,也要學會對我們的每一個選擇負起責任來,無論這個選擇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她是葉愛玲,是廣州眾多的外賣騎手中的一員,也是有名的60後「跑單王」。
她今年52歲,同濟大學管理系畢業,做過管理層,創業當過老闆。2004年兒子出生之後,開始做全職媽媽,一做就是十幾年。當孩子上初中之後,她準備重新找工作,卻發現跟社會已經完全脫節,工作起來很費力,無法勝任。
於是成了一名騎手。
她說她很喜歡這份工作,可以和各種人打交道,多勞多得,還可以照顧家庭。
如果她說的是真心話,那麼她這個心態,贊了!
做全職媽媽,就心甘情願地做,因此失去的,也坦然接受。只有這種心態,我們才不會整日活在怨由當中,自艾自憐。
女兒玥玥八歲,前段時間問我:「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寫文章啊?」
我說:「因為媽媽很喜歡寫文章,而且寫文章還可以賺錢。」
玥玥說:「可是,爸爸賺的錢就足夠多了,不用你再賺了。」
我說:「這不一樣的,無論爸爸賺多少,媽媽也都需要有自己的一份收入,實現自己的價值。不然,萬一有一天爸爸不愛媽媽了,媽媽靠什麼生活呢?媽媽可不想委屈自己,跟著不再愛我的人生活。」
玥玥看著我,問道:「可是爸爸很愛你啊。為什麼你要這樣想?」
我笑著說:「有能力養得起自己,就有更多的選擇權。我願意和誰過什麼樣的生活,我都可以自己做主,不用依賴誰。不過,就像你說的,爸爸確實愛媽媽,爸爸才捨不得離開媽媽呢。」
玥玥聽完最後一句,笑了。
雖然是一段不怎麼重要的對話,可是我們對孩子的引導不就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嗎?
在這些小事當中,教給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會幫助孩子日後躲避一些雷區,遠離一些苦難。
我不知道葉愛玲是怎麼陪伴孩子的,但是孩子六年的小學時光,白天大約有七個小時是在學校的。這七個小時,她完全可以利用起來,重新學習,提高自己,為適應社會做好準備。
這不是指責,而是一種思考。她是同濟大學畢業的,而我高考時連同濟大學的提檔線都夠不上,實在沒有資格對她的人生指手畫腳。
我只是用她這個例子,來說一說我們應該對生活抱有什麼樣的態度。
比如:我不是為誰而活,我是我自己。
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後才是妻子,是媽媽。
我不是為了父母/老公而活,也不是為了孩子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
我可以為孩子做美味的飯菜、接送他們放學、給他們輔導功課,我做好「媽媽」的職責,同時,我也要懂得照顧自己。
只有我先成為一個懂得照顧自己的人,孩子才會耳濡目染,看得到自己的需求,做好自己,不委曲求全。
比如:終身學習。
是否有「終身學習」的心態,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大。
無論身處什麼階段,無論是衣食無憂、還是坐擁金山,都不要放下前進的步伐。
讓自己和孩子都有一顆終身學習的心態,致力於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孩子會活得更加舒暢瀟灑,更加自由幸福。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