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一大遺憾,可是你知道「母欲愛而子不再」也是一大遺憾。
至親至愛卻落得個相愛相殺,這其中,父母負主要責任。
33歲80後,2個孩子,一身的責任與壓力。最後不堪父母嘮叨嫌棄選擇消失,這種感覺估計不少人有過。
其實,很多外面的打拼都不是問題,如果回到家,是冰冷的對待,刺人的話語,無處不在的指責,這會要人命。
父母每一句嘮叨都是在說:真沒用。難道這麼大的孩子聽不出嗎?您對自己每天說十遍「真沒用」看看,是不是就更有出息了?
閨蜜雅告訴我,在她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非常忙累。母親過來省城女兒家享福。讓女兒勞累一天給她買菜做飯做家務。最後還說:那你不算孝順,那老李家兒子,給媽洗腳水都每天倒好。你差遠了。雅告訴我,那一刻,她死的心都有。
我竊以為80後不及70後幸運,70後大多享受著大學畢業分配工作,住房便宜,孩子壓力不大。到了80後長大,他們趕上了高校擴招,畢業雙向選擇就業;也趕上了由泡沫經濟帶來的房價飆升,物價猛漲。
更可怕的,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弄不好需要一個人承擔幾個家庭的物質和精神壓力。小時候,父母過多的關注,長大了父母過度的指望。這些,一直都是壓力。
有不少父母也納悶:為什麼我明明付出很多,也關注他愛他,卻始終不能討好,無法享福?
光是這種想法,就足以證明你是個有毒父母。不能正面促進孩子發展的有毒父母現列舉幾種如下:
第一,養兒防老
只要父母純粹本著以後享福這個目的養育孩子,就可以說自私而有毒。老有所依不能被強求。
中國古話說養兒防老,可見生育兒女為了自己更美好的老年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現在不斷出現可怕的鳳凰男現象。
一個家裡,父母從小不讓兒子除學習外做任何事情,長大後兒子進985高校當了老師,好不容易娶了一個才色齊全的老婆。就在婚禮當天,一大家子空手而來,當場讓新郎給弟弟妹妹買房,給哥哥女兒上學出資。新郎毫不猶豫答應。可話說新娘還是個獨女呢,她能沒想法嗎?
兩年後他們離婚了,女方帶走孩子。這樣的男方家庭,在現在這種社會,除了帶來矛盾與痛苦,還能幹什麼?
其實,老有所依無可厚非。可是,你要不給孩子壓力地享受幸福老年才是成功的。也就是說:你的養育是自然的尊重孩子的,而你的享福也是聽天安排自然得到的。這種老有所依就是正確而值得擁有的。
而其實,真正的幸福享受就是水到渠成的。苦苦追求要得到,通常會對兒女與父母雙方帶來痛苦。
第二,光宗耀祖
現在光宗耀祖的觀念淡薄了,但是孩子要為父母顏面增光的意識絲毫沒有淡化。
為了比其他孩子更優秀,我們創造了「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標語。為什麼要比其他孩子更優秀?就是因為那會讓父母更有面子,表面的理由則是讓孩子有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什麼是優秀?多學一些品種,讓孩子疲於奔命,心生抗拒?美好未來?如果沒有被尊重同情而懂得尊重與同情的人性就是有缺陷的,又何談美好未來?
A一直為女兒操碎了心。小的時候她躋身優秀女孩行列,能表演能舞蹈似乎不落人後,但是越大成績也差了,自信也弱了。A十分著急,到處找優秀老師補課,自己也跟著聽,以備給孩子開小灶。卻怎麼也不能再入優秀行列。
孩子萬劫不復地差下去,高考勉強三本,於是A不遺餘力地將她送去了美國。也算是出國留學生,比誰差了呢?
這樣的孩子,一直跟在優秀後面使勁追趕,可是就沒有自己的特點,也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因為力氣全用在比攀他人上了。孩子的命運由母親操控了,母親不在身邊,她又該如何?
第三,我養你一輩子
這是一種趨勢。現在父母是精英孩子不成器的很多。不只是不成器,是根本自我放棄。
日本一位老人,年輕時候由身為社會精英的父母養著。他年輕時候也有過自己的興趣愛好:哲學。但是卻沒能進入哲學行業,從此自暴自棄。後來生了場病,更加自閉了。
他成了足不出戶宅男一員。父母死後留下大筆錢與一棟豪宅。他如今將錢吃成了一豪宅的垃圾,接下來準備賣掉豪宅繼續吃完,完成人生使命。
有人說,你不是他,怎麼知道他不快樂?
尼採說: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我們的頹廢與自閉,讓生命成為一個重重自縛的繭子,生命有了無比沉重的輕,無法承受的輕。帶著我們飄走。若根據佛教所言,進入下輩子的痛苦輪迴不得解脫。
這種狀態的越來越多,成為社會問題。根本上孩子父母無法深入孩子的內心,最終放棄。一旦父母放棄了,孩子也容易自我放棄。
在我國這種情況不少:中國第一懶人,父母去世後,活活將自己餓死。因為吃飯也是一件麻煩事。
第一,如果父母自己很有造詣,就帶榜樣。
正如我上篇文章所說的大物理學家王季同,他培養的孩子個個龍鳳:7個教授專家,其中兩個院士,一個「中國的居裡夫人」。王季同自身素質特別高,祖宗血脈不容小覷。他的育兒理念全在「三句半」:
第二,如果父母沒專業造詣,就以人品帶動。
我們總聽說,有些出生農村父母沒讀什麼書的人,能成大氣候。那要不是祖墳葬得好,要不就是父母品性有可取之處。
很多農村人,雖然身份低賤,卻走得端行得正。所以很多時候不看外面的地位權勢,而在人內在修養與品性。為人父母,同樣如此。
第三,如果上述二者都沒有,就做一個願意修身提升自我的父母
其實,做父母的應該感謝孩子。孩子身上的不足往往反映了一個不足的父母。智慧父母能看到這一點,並願意提升自我。
因此,帶動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提升自我的過程。有很多人覺得那太難了,我那孩子太磨人了。
殊不知,太磨人的孩子正是父母太多不足的表現。很多父母不願意面對也不承認自己過錯,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這種父母難得讓孩子有轉機。
「掙不到月入幾萬就水葬」事故中,父母在孩子活著的時候,肯定不開心,經常嘮叨。現在他去了,並說:我知道我死了你們才開心。但其實這樣父母更傷心。
生也不開心,死也不開心,可見問題不在孩子,而是父母。
如果能夠讓孩子為實現自我而活,這樣:帶著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實現了自我,他會愛自己,親祖國,孝父母,感激生活。
這樣的父母,接受孩子的孝順,獲得幸福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