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先賢的座右銘
將自警之詞置於座位右側,稱為座右銘。據《荀子·宥坐篇》記載,有一次,孔子在魯桓公之廟看見了一個盛水的器具。守廟者告訴孔子,這是「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孔子猛然醒悟道:「我聽說宥坐之器,腹中無水時是歪向一邊的,注水到一半時是平穩的,而水滿則覆。」這種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的器具,為座右銘的產生提供了靈感。
真正將自警之詞放置在座右的,東漢書法家崔瑗應為第一人。崔瑗年輕時好意氣用事,他因哥哥為仇人所殺,盛怒之下,手刃其仇,逃亡他鄉,幾年後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裡。崔瑗因一時怒起惹下大禍,吃足了苦頭,便寫了一篇文章自戒,放在座右。他在這篇《座右銘》中,決意「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自此之後,他的氣質為之一變,成了有名的散文家與書法家。
崔瑗之後,不少有識之士紛紛效法,用座右銘修養自己的道德。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視以古為鏡,他認為「自古侯王能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長富貴,好尚驕逸,多不解親君子遠小人故爾」,要求魏徵收集歷代帝王子弟成敗得失的事例,編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分送諸子,並叮囑再三:「此宜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
南宋抗金名將吳玠愛讀經史,「凡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牆牖皆格言也。」大概從吳玠始,座右銘已跳出了「座右」的範圍。
林則徐是個性急易怒的人,他曾手書「制怒」匾額,懸掛在廳堂之上以自警。電影《林則徐》中有這樣一個經典情節,當他得知廣東海關監督豫坤勾結洋人、破壞禁菸大計時,憤怒地將桌上的茶碗摔碎了。當猛然看見牆上的「制怒」匾時,他從激怒中冷靜下來,想到了對付豫坤的辦法。
魯迅曾請人書寫《離騷》中「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兩句懸於書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崦嵫」是一座山,是傳說中日落的地方。「鵜鴂」就是杜鵑鳥,常在莫春時節啼叫。這兩句的意思是,希望時光慢些走,這樣就能多做些工作了,擔心歲月不等人,留下未竟的事業。
我們讀過前人深有啟迪、蘊含豐富的座右銘,是否也該思考自己的座右銘是什麼呢?(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