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挑逗的是看客的味蕾,撩動的是吃客的心性,對於吃貨來講則相當於一次集結令。
於是我周邊的一群吃貨如風之驅鶩,即便是極短的假期也用來組團,沿著節目中的美食發源地逐一品嘗體驗。
而每次的回歸,除了滿面的紅光,略顯臃腫的身軀也向我們表示他們此行的愜意與滿足。
古龍曾寫過一篇《吃客》的隨筆,文中用一段文字對吃客作了很詳盡且傳神的描敘。
當一男子拎著兩斤肉走進一家小食店,招呼店家再加一兩斤哨子(做肉食的輔助材料)加工即食。
十來分鐘肉食加工好了,在周圍人的驚詫餘光下,他已風捲殘雲般大啖食肉,如此食量,非常人所能及。
但這樣的人也只能稱作吃客,胃口好,食量大而已。
「那些會吃,並且知道去哪裡吃,吃些什麼,怎麼吃,完了還能對做法食材言及一二的人才可稱為吃貨。」最後他在文章結尾處說。
我的周圍就有這樣一群吃貨。
他們熟悉這個城市每個角落裡的有著特色好吃的大小店子,即使在彎彎繞繞的小巷深處的平常人家。
他們對每家店的特色和招牌菜如數家珍,信手拈來。他們對不遠不近的特色農莊更是無一不知曉。
每有外地朋友來了,便喝五邀六找一別人認為不顯眼但他們卻打探體驗多次的隱秘地方吃吃私家菜,將最濃鬱的地方特色風味逐一介紹逐一品嘗,也將吃客們對朋友的情誼袒露無遺。
再或者在平常的日子,約上三五知己,徵求意見後買回材料,每人都上廚房或輪莊用自己的拿手廚藝做上一頓大餐。然後看著其他人大朵快頤而神情自得的點燃一根煙,享受最享受的時刻!
對於他們來說,對吃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對得起自己的身體才是對得起每個愛你的人!
一次朋友送我幾條釣的新鮮的鱸魚,千叮呤萬囑咐,要我趁新鮮做著吃了,還不厭其煩的推薦幾個做法。想著在外面吃的清蒸味道不錯,於是興致勃勃地告訴兒子等著吃美餐。
結果魚倒是熟了,但那股腥味足足「繞梁三日」不得散。兒子笑說:「老媽,今天可真是美(沒)餐哦!」他寧願捂著鼻子吃完白米飯。「美味」也自然是進了垃圾筒。
所以當那天發小也要送我釣的鱸魚時,我連忙拒絕。
「古有詩人吟'但愛鱸魚美'',你為麼不愛啊?!」發小不解的問。兒子快人快語將我的糗事告訴他。
「這樣啊。那是因為你做法不對,你勾芡沒?用的什麼醬料啊?應該用那種李錦記的豆豉油做醬料,1/4用量就行。先用點點料酒醃製片刻,然後放上薑絲,蒜末,蔥段上鍋蒸5分鐘左右,還可以再上桌前按個人口味淋上一點香油或橄欖油.....」
一談上吃,他就如此孜孜不倦。然後又教我紅燒鱸魚的做法。
晚上回家按他的步驟如法炮製,果然體味了古人「但愛」的境界,也徹底領略吃客的境界。
也許,做一名吃貨也是一種幸福!吃的幸福,還有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