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願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6分鐘
「離婚後,孩子歸了前夫……」
文/晏凌羊
1
前段時間,一個網友在私信裡跟我表達了這樣的困惑:
我是一個離婚女人,有一個3歲的女兒和她爸爸、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我沒有經濟能力給她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忍痛把女兒撫養權讓給她爸爸了……
如今,我有一個移民去澳洲移民的機會(過程當然很不易,但畢竟可以爭取一下),收入也很可觀,就是有些顧慮:我擔心我女兒將來不會想和我在一起、也不會認我,怎麼辦?他們家和我家的關係很不好,我擔心她家裡人會灌輸一些不好的東西給她,這是我最大的擔心,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這樣的求助,我遇到好幾個了。
夫妻雙方走到必須要離婚的這一步,面臨著「孩子跟誰過」的問題。有點經濟實力和養娃條件的母親,一般都選擇了孩子。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母愛是原發性的,而父愛是繼發性的。
大多數媽媽在離婚時,都會選擇要孩子。一個調查顯示:六對離婚父母中,只有一個爸爸選擇要孩子。
但是,孩子跟隨父親生活的情況也有許多。
有的,是因為男方家非常重視「男丁」和「香火」,必須要把兒子捆綁在身邊生活,儼然兒子跟了母親,就是「別人家的香火」了。
有的,是因為男方確實非常愛孩子,而女方對孩子確實沒啥感情。
有的,是因為男方得到了孩子的撫養權,女方只能讓步。
有的,則是因為女方確實在經濟條件上比較弱勢,女方思量再三,還是覺得孩子跟著爸爸好。
雙方離婚後,孩子跟隨父親生活,但若是離異雙方能和平相處,母親能時常去探望孩子,倒也挺好。
可現實生活中,很多婚沒辦法和平離,離婚後雙方也沒法和平相處,甚至得到孩子撫養權的那一方會拒絕另一方的探望,甚至會給孩子播種對自己親媽的恨意。
給我發私信的網友,就是這種情況。
我覺得以當前的情況來看,她根本沒有更好的選擇。孩子跟隨父親生活,已經成為一種肉眼可見的「現實」。「那邊會給孩子灌輸對媽媽的仇恨」的擔憂,也不是「空穴來風」。擺在她眼前的只有兩條路:
第一、留下來繼續受窮,期待婆家人能網開一面或大發慈悲心,不給孩子灌輸太多的仇恨,將來好和她相認。
第二、勇敢出走澳洲,爭取那份高收入的機會,先實現經濟狀況和生活處境的「逆襲」,再來考慮親情問題。
每個人的處境、決心、想法不同,所以我沒法給她具體的建議,但換做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可能會選第二種。
既然不管留下來還是出走,前夫和婆家都有可能會阻撓我見孩子、認孩子,那我倒不如先讓自己變強大一點,將來處理親情問題時會更有主動權。
2
這些年,我見過太多女性被母愛以及母愛道德綁架的案例了。
很多把孩子給了前夫的女人,離婚後不敢活出自我,總覺得孩子不能跟自己生活是她的錯,後半生一直在對孩子的內疚感中度過。她們不敢過得好,儼然自己過得好了,就是對不起孩子。
還有的女人,一旦婚姻破裂,重心就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沒有孩子在身邊,她寧願死,因此,不管她自己的經濟問題有多糟糕,不管她是不是有比較良好的育兒條件(物質上、精神上的),她都一定要爭取到孩子的撫養權,因為孩子是她的「命」。
我認識一個媽媽,就是這種情況。
夫妻倆離婚後,為了爭奪孩子的實際撫養權(法院已經判決了孩子歸父親),在幼兒園門口展開了「搶孩子大戰」。那種陣仗,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
一旦偷搶到孩子,她就帶著孩子東躲西藏,可前夫那邊也死不放手,隔三岔五找私家偵探來搶孩子。因為這事兒,她變成了驚弓之鳥,精神高度緊張,孩子也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
她的律師勸她乾脆放棄孩子的撫養權,先安心發展事業,可她完全聽不進去。
我覺得孩子遇上這樣的父母,簡直太遭罪了。
我曾經也勸過她:如果你前夫是這種搶不到孩子誓不罷休的人,你乾脆把孩子給前夫撫養算了,這樣下去,只會搞得你們彼此不信任。原本孩子歸了一方,另一方可以時不時來探望,但因為雙方都有了「對方一接觸孩子,就會把孩子搶走」的心理陰影,即使一方搶到了孩子,TA也只能選擇拒絕另一方的探視……可這真的是對孩子好嗎?恕我直言,你們搶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是「贏過對方」的勝利感。
她回答:「孩子是我的命,沒他我活不下去了。我是母親啊,哪個媽媽會拋下自己的孩子啊?孩子給了他,人家會怎麼看我啊?」
這話聽得我毛骨悚然。一個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命」的母親,真的能把孩子培養好嗎?對這一點,我太存疑了。
再者,孩子歸前夫撫養,並不等於說是「拋下了孩子」啊。你更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成長得好,還是「孩子給了前夫,你就成了一個沒有母德的人」?
我知道,我們這個社會總是會對女性提出更高的母德要求。比如,一個女人離婚後,讓孩子跟前夫生活在一起,總會有人指責她「不夠有母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爸爸們身上,大家就覺得很正常。
就連娛樂圈明星,也會承受這樣的指摘。比如說楊冪,就常常被人指責「沒有母愛」。
小糯米在香港出生又一直生長在香港,而楊冪的工作重心基本上都在內地,這也造成了她不可能長期陪伴女兒,於是,網友們諷刺楊冪:一年逛幾次糯米之家。
只要沒拍到她經常坐飛機去香港看女兒,大家就說她「缺乏母愛」,說小糯米「很可憐」。
之前,王菲因為把女兒撫養權放到李亞鵬那裡,自己瀟灑地跟同樣把孩子放在前妻那裡的謝霆鋒談戀愛,也曾備受指責。
可是,王菲、楊冪到底是不是有母愛、有母德,只有她們的孩子有資格評判,也只有她們孩子的評判才是基於事實而不是臆想做出來的……吃瓜群眾瞎指責啥呢?是不是因為自己身上除了偉大的母愛、母德,其他方面一無是處,再沒法在王菲、楊冪面前找到別的優越感呢?
像王菲,完全不care母愛、母德綁架這種東西,所以這些東西完全傷害不到她。她的孩子不管跟誰生活,都能享有完整的母愛。而她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不管是和誰在一起,都不虧待自己。
我覺得這才是做母親的正確姿勢啊。
3
回到求助者提出的這個問題。
我知道,很多把孩子給了沒法跟自己好聚好散前夫的女性,都會有「將來孩子可能不認自己、不跟自己親」的擔心。
可是,很多擔心是多餘的,不是事實。
還有很多擔心,只是當下的,而人生是很漫長的。
沒有人能長長久久地對抗另外一個人,因為是個人長期身處劍拔弩張的關係,都會產生疲累感。不信大家去觀察:那些一直糾纏前任的,能糾纏一輩子嗎?那些離婚後發生「搶孩子大戰」的,能搶上個五年、十年嗎?
不管雙方的關係曾經多麼緊張,最終都會有塵埃落定的一天。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誰還能一直生活在戰爭狀態?
每個人都會老,上了一定年紀都會精力不濟,而育兒是一件極其耗費時間、心力的事情,若有人願意援手,正常人不會拒絕,或者說沒太多力氣去反對。
我認識的一個姐姐,早些年離婚時為了跟前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打官司打了好幾年,後來,她爭不過,也擔心兩人這樣撕扯對孩子影響過大,就主動選擇了放手。離婚後三年多,前夫開始允許她去探視孩子,再後來甚至主動創造條件讓母子倆相見、相處。
二十年過去了,當初那個恨不能掐死她的前夫,竟主動找到她,親口為自己當年給過她的傷害道歉。
賈靜雯當年為了爭奪梧桐妹的撫養權,和前夫孫志浩鬧得那麼僵,可誰又能想像得到:梧桐妹畢業,這對前夫前妻竟可以為愛同框呢?
時過境遷,大家的心態都在變。除卻那些窮兇極惡的人,大部分人年紀越大,越容易心軟,越想放下心裡的道德負荷、卸下良心債。有什麼好計較的呢?大家都是半截身子要進黃土的人了。某一方或雙方都想通了的時刻,就是大家和解的時刻,雖然可能這一天來得晚了一些。
把「暫時見不到孩子」這事兒放到人生長河裡看,你的焦慮感會大大減輕。人生太長了,不必非要爭那三年五年的「勝利」,放到三五十年的時間維度來看待這些事情,你會發現峰迴路轉的機會其實不會太少。
況且,孩子也會長大,他們會很想知道自己的「來處」。人類對生父生母的執迷,大概是寫在骨子裡的,可能連我們自己都很難解釋。我們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無條件接納,想知道父母沒陪著自己長大的原因,希望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委屈能找到機會釋放。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年都有被美國家庭領養的棄嬰,要回到國內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也就不難理解倪萍主持的一檔尋親節目《等著我》中,為何會有那麼多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孩子想通過節目找到自己的父母,只為親口問他們一句「為什麼」。
尋找自己的來處,與過去握手言和,這幾乎是一種連科學都無法解釋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原動力。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的好奇心,而當他們學會獨立思考、追根溯源,別人的「洗腦」就未必管用了,某些問題的答案還是得他們自己去尋找。
這裡我又想講講我小學同學的故事。
在第一段婚姻裡,她丈夫因為跟她產生了口角就跳河自殺了,婆家人從此把兒子的死歸因到她身上,把她趕出了家門。隨後,她改嫁,又生了個孩子,而前婆家不允許她回去探望大兒子,甚至向大兒子灌輸「你爸是你媽殺死的」這種觀念。
可是,孩子終歸會長大,當他發現真相不是這樣的時候,還是找回了自己的媽媽。
一個沒爭取到孩子撫養權的母親,若是攤上了一個會向孩子灌輸對母親的仇恨的前夫或前婆家人,固然是不幸的,但是,她是否就從此不敢追求更好的發展,而是日日夜夜期待著能和孩子再相見、再相處呢?我覺得未必。
她失去的,可能是陪伴孩子長大的機會;但這種機會,即使目前爭取了,也未必能有結果。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曲線救國」:先發展自己,等自己實力強大了再談其他。
孩子也是一種慕強的動物,跟我們大人並無不同。那麼,你認為將來他們會相認一個一無是處的、活在內疚感中的loser媽媽,還是會認一個光芒四射的、能把自己生活打理得很好的victor媽媽?答案顯而易見。
我身邊確實也有這樣的案例。我一個閨蜜當初身無分文被婆家趕出門,孩子也不能見,後來她卯著勁兒發展事業。五年過去,前夫混得越來越慘,而她狀態越來越好。她時不時偷偷去探望孩子,孩子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令他驕傲的媽媽來看他,非常親她。再過幾年,孩子主動提出來要和媽媽在一起生活。
誰不喜歡更好的生活呢?孩子也喜歡。因此,為了一個可以探望孩子的渺茫希望,放棄更好的發展機會、把自己從困境裡拎出來的機會,在我看來是不大明智的。
我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所以給出這樣的建議。而是真心希望女性不要隨意被母愛、母德之類的東西綁架。學會理性,學會像強者一樣思考,你也可以活得豐盛而自由。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這是老毛送給柳亞子的詩,也送給每一個有類似困惑的你吧。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念
那些一見號主接廣告或約互推文就破口大罵的人也請消停下,任何行業都有點行業規則,我們也只能遵守,我們的地盤也不大可能按你認定的規則來玩的。有廣告時,原創文都藏在了次條,你還是有文章可以看。至於還有那種「要求別人做雷鋒」的心理就是酸,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為啥接廣告的人不是我?
每天三千字,一年百萬字,真的很難啊,時間、精力全耗在裡面了。沒有哪一行是容易的,我希望自己分享的東西對你有價值,那就多看看有價值的部分就好了。罵人損德,損德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