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更多就是好人。
什麼是「好人」?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指有善心,寬厚待人的人。寬泛一點:只要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對這個國家,社會,家庭負起行為責任的人,在這個意義上,人無完人,月有圓缺,我們都有好人的一面。
什麼是「好事」?百度百科上的解釋:人們熱於稱讚,宣傳,表揚,對世有益的事就是好事。寬泛一點:對他人有益的事。
什麼是「好報」?簡單說就是好的回報,貌似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我的理解是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什麼是「好人有好報」?意思是好心幫助人,總會得到好的回報。
「有/沒好報」就如同硬幣的兩面,如影隨形,客觀的說都是合理的,必然的。「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希望的反面當然也有「好人不長壽,禍害萬萬年」的說法。
我們都會有意無意的做著對別人有益的事情,「好人做好事」是一個常見事情,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並沒有關注是否有好報。
那些「利他之事」是在沒有「利他之心」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就是「事情完成」在我們心裡就已經是結果了,不會去關注他人對這件事情的反應,也就不存在「好人有/沒好報」的心理衝突。
一旦你在所做的「利他之事」中,注入了你的「利他之心」,結果可能就不那麼美好了。如果事情結果滿足了你的需要,意味著你體驗到了「好人有好報」的美好感受,同樣的概率是你感受到了相反的「好人沒好報」的不美好感受。
相對於你的「利他之事」的後續事情的發生,行為主體不是你,而是你所「利他」的那個「他」,相應的結果自然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說到好人沒好報,首先想到的是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被患者砍傷的事件。
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從倫理和社會層面,我內心裡特別不能接受這個結果,有些為陶勇醫生感到不值。
陶勇醫生後續的個人的反應讓我震撼:他對別人好,並不希求別人對他好,對砍他的患者也沒有恨沒有怨,他沒有懊惱會離開自己鍾愛的眼科手術,而是接納當下的發生的事情,投入到了當下可以進行的工作中。這是怎樣的一種強大,有人在評論區留言認為陶勇醫生是「菩薩」,深以為然。
在心理學上,我們與人交往的黃金法則是「像我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那樣去對待別人」,如果希望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這樣對別人好。換句話說,我對你好是我的事,你怎麼對我是你的事。
如果把握好了這個度,我們在進行利他的行為時不再對別人抱有希求,不再希望被幫助的人對你有感激之情或者有感恩的回報,做「利他之事」無「利他之心」,我們只是做了我們認為該做的事情而已。
從這個角度看,陶勇醫生是如此這般的做的,所以他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心裡衝突,而作為旁觀者的我是從倫理角度上看待這個事情,所以我內心深處有衝突。
再深入思考一下,我認為我做是「好事」,這個「好事」是相對的,是基於「我」的出發點,可能對別人來說不一定是「好事」。
一個母親認為,自己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好事」,是濃濃的「母愛」。但在這個被照顧的孩子看來,這種密不透風的「無微不至」的「母愛」可能是一場災難,是一種對自己獨立成長空間的過分侵入,因為這種密不透風的所謂「母愛」引起了親子關係的衝突,在孩子看來算是天大的「壞事」。
還有許多諸如此類我們自以為是的「好事」,或者還有那些動機並不那麼「純粹」的「好事」,譬如一些打著「公益」的幌子,進行著一些違法的勾當的所謂「好事」。
由此看來,我們在做「好事」的時候真得思考一下,自己的這個「好事」是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是真的在滿足別人的需要。
從社會和倫理層面上說,還是希望「好人有好報」,因著大家對這個樸素觀念的認同,會鼓勵人們多做一些利他的好事,讓這個社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
祝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