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離婚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結婚後,她的丈夫慢慢變得只會指責抱怨,再也沒有其它語言了。
只要孩子出點小差錯,就怪她,說她不會帶孩子;事情沒做好,也開始埋怨,說她有點笨。
孩子半歲時,她回去上班了,晚上還得帶孩子,但他不情願幫忙,心力憔悴的她,再也提不起溝通的興趣。
她苦苦堅持了10年。前五年為了孩子,一直忍著;後五年,兩人沉默著過日子。最後,她實在受不了無話可說的煎熬,決定離婚。
心理學家斯隆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失語式婚姻」。
再如兩口子同處一片屋簷下,但彼此視而不見;生活起居只剩下簡單粗暴的口角;晚上睡覺也互不幹涉,甚至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入睡。
把婚姻比喻成戰爭,那些交流少、無話可說的夫妻,各自為營、孤軍作戰,悲情地演繹著兩個人的圍城、一個人的悲傷。
自然地,許多人的婚姻,最後都死在無話可說上。
一項10W+的問卷調查中,主題是「你認為婚姻的第一殺手是什麼?」,34%的人選擇「婚後發現雙方沒有共同語言」;
主流的心理諮詢機構表示,80%的夫妻深受「無話婚姻」困擾,其中還包括63%的高學歷高收入人群,且結婚時間長短不一,從幾年到幾十年,都有這個問題;
英國一項官方調查發現:25%的夫妻每天交流時間不足10分鐘;40%的人會因為工作太忙,完全忽略自己的伴侶;25%的人不記得上一次夫妻閒聊是什麼時候;67%的人覺得比起和伴侶一起吃飯聊天,他們更傾向於獨自網上社交。
婚姻關係的相處方式中,人們往往不會吵架,不會離婚,但也不會說話了。兩個人捧著手機躺在床上,背對著背,隔了千山萬水。
想要離婚,但要顧慮孩子,還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不想離婚,但兩人沉默著對視,那種痛苦就像針扎一樣。
還有個很好的比喻:「溫水煮青蛙」,沒有動力和勇氣跳出去,同時死於這安逸的假象。
沉默這個殺手,太冷了。
前陣子,一位好友突然問道:「你和你老公一天能說幾句話?」
旁人一時沒反應過來,她便接著說下去,表示結婚7年,孩子5歲,但因為這場疫情,她突然看透了婚姻。
她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平時兩人各忙各的,雖然交流不多,卻也沒放在心上。
因為疫情,兩人相處的時間一下子變長,抬頭不見低頭見,她這才發現,兩口子的對話,少得可憐。
早上起床後,一個躲在書房,一個在客廳忙,把同居的日子,硬是活成了異地戀。
問他中午想吃什麼菜,他說「隨便」;問他要不要給孩子報網課,他說「你看著辦」;問他在手機上看什麼東西,他說「你不懂」。
有次她實在受不了了,敲著桌子讓老公好好說話。他一臉茫然地看著她:「我怎麼了?」
就這樣,情緒的焰火也憋滅了。她心灰意冷,倒吸一口氣,驚訝地發現愛人才是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那麼多夫妻,從無話不談變得沉默起來?越過越苦越過越糟,從親密走向分崩離析?
一,對生活的期許不同。結婚前兩人如膠似漆,從未進行深度溝通;而結婚後,往往會缺乏一個共同目標。在行為模式上,表現為交流越來越少,形成各自發力的尷尬局面。
二,事業的不對等。這和傳統婚姻觀念存在莫大關係,當這條路途上,兩個人跑開了距離又沒有妥善處理,時間久了,就會造成一方對另一方無話可講的情形。這不僅是共同話題上的缺失,更是源自人格上的疏離。
三,沒有建立正確的感情連接。時間是把雙刃劍,任何關係,要想做到牢不可破,必須關照對方的意願:我發出信息,你懂得接受與回應。懂得相互扶持、互相遷就、找到感情的平衡點。
婚姻終究是雙方的事情,哪怕這是一場苦難,也希望是你與我共赴,一個人邁步,一個人讓步。那事情就談妥了。
從婚姻心理學角度,我們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小事做起,重築感情的連接:
一、主動關心或詢問。聊聊愛人的工作和生活,找一個共同話題,談起自己。比如「你有沒有碰到可恨的同事,我昨天被氣瘋了,好委屈。」
二、一起參與朋友聚會和戶外活動。融入對方的小圈子,可以尋找更多共同語言,此外,放鬆的環境更容易拉近距離。比如「周末我們去野營吧,我有個朋友念叨很久了,可以把你朋友也拉上喲。」
三、多點親子時刻。如果有孩子,可以三口子一起去找點興趣活動,孩子既是婚姻的關鍵,也是婚姻的潤滑劑。比如「寶寶很久沒去遊樂場了,過兩天陪他一起去吧,讓他樂會,我們也開心。」
四、重溫過去。婚姻大多時候都是平淡的,卻也是容易被點燃的。重溫一些戀愛場景,翻看一些舊照片,通過重構記憶關注此時此刻。比如「這周把孩子託給父母帶吧,享受一下清淨的兩人時光,看看那些老地方。」
本質上講,「失語症」的對立面就是溝通。所有的緩和方式,都建立在願意溝通的基礎上。
尼採說,結婚前先問自己,即使老了也能和他溝通嗎?婚姻生活裡除了溝通,其他都是一時的事。
除了和對方溝通,也要學會和自己溝通。如此,你會發現,平淡生活裡,處處都有驚喜。
關注我們,分享更多心理學角度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