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老人常說:「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啥意思?有啥道理?

2020-11-02 三農的高度

村裡老人常說:「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是前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說出了一些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之間最好不要在經濟上「牽扯」太深,比如共同投資做生意等;姊妹之間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適當少走動。照理說,無論是兄弟,或者是姊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何不能共財?為何要少往來呢?

兄弟不共財

老話說過:「親兄弟、明算帳」,同樣是告誡兄弟之間,關於錢財要帳目清晰,要算清楚,不能糊裡糊塗,一旦發生問題,兄弟容易反目成仇,家庭關係不和睦,就得不償失。因為,在共財的利益面前,人性經不起「財」的考驗,親兄弟通常也不行。

我們都聽說過「人為財死」的老話,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我們捫心自問,世間又有幾多聖人不愛財呢?即便是親兄弟,當切身利益互相牽扯,大到一定的程度,往小了說家庭關係一團糟,比如說兄弟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作為普通人,兄弟之間,「共財」利益沒到那個份上,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說一些家庭兄弟之間的矛盾,通常是因為對「共財」父母的資產,感覺分配不合理,鬧的不愉快。還有兄弟之間共同投資做生意,卻是「生意好做,夥計難和」,最後鬧的不愉快,傷了兄弟和氣。

往大了說,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的事情還少嗎?這些問題,也是來自於「共財」。好比歷史上最出名兄弟相殘的事,唐朝初期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兄弟,因為他們共財是皇位,都想做「天下共主」,兄弟二人都發力「投資」了,都有機會得到,因為關係到的利益巨大,才會造成手足相殘。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兄弟之間因「財」失和,通常和「共財」有關。比如說兄弟之間,沒有財產上的糾葛,不去爭奪,那麼,兄弟之間大多不會出現失和的問題。人們都知道兄弟之間的「情義無價」,實則絕大多數經不起不「財」對人性的考驗,在「籌碼」足夠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兄弟情分就不值錢了。為了避免出現兩難的選擇境地,一邊是「財」,一邊是兄弟,兄弟之間儘可能少「共財」。畢竟「黃金有價情義無價」,何況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呢?財可以賺,兄弟情分沒了,有錢也買不回來。

姊妹少往來

姊妹少來往,和一些地方老風俗「嫁女別同村」的意思差不多,所指一方結婚,或者都結婚的姊妹,已經有姐夫妹夫介入姊妹的生活,作為姊妹就要適當保持距離了。實際上,通常結完婚的女人,因為嫁為人婦,家庭角色的改變,逐漸和姊妹閨蜜來往減少了!雖然這句話有點片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些許道理。好比姐妹同嫁一個村,住的比較近,避免不了過於頻繁的來往,如果過多介入對方的生活,就容易生矛盾和事端。

我們知道,通常女人比男人「嘴碎」,所以有「長舌婦一說」,就是在一起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而且在虛榮心的攀比之下,有時候的無心之失,會傷害到生活中條件差一些對方。那麼,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嫉妒心理,有時候哪怕你沒做什麼,就是因為生活幸福的炫耀,也會無意中傷害到身邊生活不如意的人,從而遭人嫉恨。而且在以前封建社會,講究男女避嫌,而親人之間,姐夫和妹夫相比屬於「外人」,相處並不像堂兄弟、表兄弟那麼「自然」,姊妹之間經常來往,難免要和姐夫或者妹夫接觸,久而久之即便是兩人之間沒啥,也怕被「好事」別有用心的人「嚼舌頭根」,即便是沒發生什麼,也非常容易造成姊妹誤會,甚至反目成仇。

雖然這句俗話下半句所表達的意思,在如今看來,有點太片面了,但是,仔細想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提醒姊妹之間,結婚之後,不要過多介入對方的生活,相處的時候要避免一些容易引起誤會的事,以免傷了姊妹情分。

所以你看,這句農村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更多的現實意義,還是提醒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情義無價,相處的時候,要避免「誤區」,就能更好的家和萬事興!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親戚別共財,共財斷往來」,這話說的有啥道理呢?
    今天大叔要與大家聊聊一句很現實的農村俗語,那就是「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就這句俗話卻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和親戚有利益往來。我們不得不要佩服先輩的智慧,這話就是在現代社會裡都有一定的道理的。;,親兄弟明算帳,意思也是說,哪怕是親胞兄弟,在有經濟利益方面往來的時候,為了防止因為經濟糾紛而產生矛盾,就得把利益算得明明白白,省得日後加大矛盾。
  • 農村老人常說「五十望人三不親」啥意思?「三不親」指什麼?
    農村老人常講,人到五十歲了,社會經歷有了,閱人無數了,也是該望人的時候了。俗話說「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句話啥意思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我走進了,每個人發一根煙,老人們還是知道我的,知道我是誰家的孩子。我就坐在這裡聽老人們聊天。這些聊天中信息比較雜,可能看到路過什麼人,看到什麼事就開始聊,突然有位老人看到一個中年人走過,老人輕輕的說,這個是誰誰,他被別人騙了好多錢,都五十多歲的人了,還不會望人,這位老人很是感慨。
  • 農村老人常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農村老話的意思是,古代官吏一般情況下不會隨意進出老百姓家中;父親不能隨便進入子女臥房。 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這句俗語成為官府人員和為人之父約定俗成的規矩。
  • 農村老人說『人到四十,兩不動,兩不碰』,啥意思有啥道理?
    鄉村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你說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吧,嘴上說著幾句俗語,聽上去很押韻,你說文化水平高,真正比真,農民又說不出這樣的話,不過這些老俗語都是老一輩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對做人有鮮明的指導意義,像這樣「人到四十,兩不動,兩不碰」的話,什麼意思呢?
  • 村裡老人說「家有4項,財來人旺」啥意思?你佔了幾個?看完明白
    村裡的老人從年輕力壯到如今耄耋老人,經歷了人生百態,什麼風雨都見識過了,用他們的話說「只有解不開的心結,沒有過不去的坎」,生活嘛,還是需要向前。一個家庭更需要團結起來,俗話說「家有四項,財來人旺」。這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家庭富足,人丁興旺,光宗耀祖。農村老人說得沒錯,我們往往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時候,事情總不如人意,工作上,家庭上,子女問題上,夫妻關係上總是感覺到壓力,如今社會風氣比較「浮躁」,這些風氣更是加劇家庭生活上的不平靜。
  • 老人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啥意思,橫財指的是什麼?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老人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啥意思,橫財指的是什麼?我們有很多人從小都是在農村長大的,只要在農村長大,我們都會有相同一些的經歷。在農村,當大家不忙的時候,大夥都喜歡聚在一起閒聊,有時候還會聚在一起喝點小酒。特別是在外地打工的人們,三七兩頭的就會聚在一起,聊聊家鄉的一些趣事。
  • 農村老話說「親戚不共財,共財兩不來」,你知道這是哪兩不來嗎?
    在很小的時候,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說,親戚不共財,共財兩不來。當初年幼無知,不明白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如今,人到中年,經歷了許多事情以後,漸漸比明白這話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說親戚之間,包括成年以後的兄弟姐妹之間,最好在經濟方面不要有過多的經濟來往。如果真要湊在一起掙錢的話,有可能到頭來,錢沒掙到不說,反而連親情也沒有了。說到這裡,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親人在一起做事或者創業,因為親情關係,大家彼此會更加信任,更加齊心協力,這樣有利於大家共同掙錢。
  • 農村老人說:「眉瞧兄弟眼瞅心,人中裡面望子孫」是啥意思?
    老人說:古代有一個識人觀相術,在這個識人觀相術裡有這麼一句話----「眉瞧兄弟眼瞅心,人中裡面望子孫」。說實話,我對於面相學說是比較排斥的,我總認為這些所謂的學說都是唯心主義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現實當中的案例能夠支撐,因此,平時無論是誰聊起這方面的東西,我都是不願意接受甚至不願意聽的。
  • 感悟父母養育之恩,感受兄弟姊妹手足之情!
    第二,再來說說吃得啥,在當時,大家都是自己蒸的饅頭,自己種的大米《碼頭大米》,在那時,馬頭大米非常出名。自己家種的蘿蔔,白菜。冬天吃菜乾。誰也不笑話誰,都一樣。只有過年才會買肉,包頓餃子吃。一家人在過年圍爐子,一起吃碗餃子,太香了。那個美啊!第三住。在那個年代村裡沒有樓房,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條件好一點的,住的是磚瓦房。家用電器就是手電筒。我家點的還是煤油燈。後來,條件慢慢好轉以後,才有的電視機。
  • 老農說「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
    村裡的老人經常在我們年輕人面前說一些話,我們不在意,總感覺老人的思想已經落伍了,不合時宜了,憑什麼我們年輕人還要聽老人的話。總會有些人在碰壁之後,才回想起農村老人說的話是多么正確,這就是年輕人,不撞南牆不回頭,能夠及時回頭也算是一種救贖吧,人不怕錯,就怕知錯不改,那就很難找到自己的方向了。
  • 北方農村常說「雷打雪,遍地賊」,這句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即農村約定俗成的諺語、老話,經過幾千年來的積累和更迭,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其中很多觀點和現象在現在也隨著時間一一得到了驗證。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雷打雪,遍地賊」與天氣有關,在北方農村比較常見,一起來看看是啥意思吧!北方農村常說「雷打雪,遍地賊」,這句話啥意思?
  • 農村老人常說的「人窮莫看娘家門」,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老人們常說的「人窮莫看娘家門」,這句話真的是,對農村成年人結婚之後,生活真實寫照,有無數的辛酸與無奈在裡面,表達了農村人,該如何去處理,親人之間的人情世故,才能使家庭更加的和睦繁榮。「人窮莫看娘家門」是什麼意思:人窮莫看娘家門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出嫁之後生活過得不如意,我們就要少回娘家,給娘家添麻煩,俗話常說「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從前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父母這邊,哥哥弟弟他們也許也有很多的難處,如果你出嫁之後經常回家,不給父母他們一點生活費,不帶一些禮品回家,經常回娘家,要這個要那個,要借錢,總是給父母他們增添麻煩,可能會讓家裡面的嫂子,或者是弟媳
  • 農村新怪象:嫁人不嫁有兄弟,娶妻不娶「扶魔弟」,這又是啥原因
    在農村,我們都知道,這風俗習慣每個地方都各不相同,這老話也常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但是現在有些傳統風俗逐漸消失,而有些新的風俗卻又出現,像農村興起「姑留侄」。意思就是當姑姑的需要拿著火腿腸或者方便麵去侄子家裡看望,新起的風俗當然自由原因,更體現了農村那種民風。
  • 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它的下半句是啥?為什麼人們不願說
    老人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它的下半句是啥?為什麼人們不願說泱泱中華五千年,是一部氣壯山河的文明史,無數的歷史典故、名人名言得到了傳承和發揚,正所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農村俗話「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啥意思?有道理嗎
    就有俗話說,「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這是啥意思?其實說的也是如今的現狀,因為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不富裕,如果在結了婚之後,男人就需要為了家庭所拼搏,作為家裡的靠山,男人需要靠著自己賣力氣去賺錢養家,讓老婆和孩子過上好的日子。男人還得為了父母養老的問題而操勞,於是會更加賣命的去打拼,在這種情況下,男人就要經常在外面奔波忙碌,女人在呆在家裡照顧孩子和老人,如此一來,兩個人見面的時間就比較少了。
  • 農村俗話「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啥意思?有道理嗎
    就有俗話說,「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這是啥意思?其實說的也是如今的現狀,因為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不富裕,如果在結了婚之後,男人就需要為了家庭所拼搏,作為家裡的靠山,男人需要靠著自己賣力氣去賺錢養家,讓老婆和孩子過上好的日子。男人還得為了父母養老的問題而操勞,於是會更加賣命的去打拼,在這種情況下,男人就要經常在外面奔波忙碌,女人在呆在家裡照顧孩子和老人,如此一來,兩個人見面的時間就比較少了。
  • 女生說思密達是啥意思?該怎麼高情商回復她
    思密達一詞,對於很多常愛看韓劇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思密達源自朝鮮語音譯,是一個語氣助詞,一般放在句尾,用作敬語。用我們的漢語來說,如果你奶奶問你吃飯了麼?你就應該回答吃過了思密達,如果不加思密達的話會被認為是對老人的不敬。那如果你和女生聊天女生說思密達是啥意思?該怎麼高情商回復她?
  • 農村俗語「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是啥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什麼意思?說的挺有道理!文/農夫也瘋狂大家好,我是農夫,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小就對農村的俗語、農諺比較感興趣,之前也和大家分享了不少一些農村流傳的比較經典的俗語。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俗語「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你知道是什麼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句俗語的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其意思是說如果妻子比較的賢惠,那麼丈夫就會少了很多的禍事,也就是說丈夫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如果子女比較孝順,那父母就能少操心,在老了以後能夠安享晚年。這是一句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是很有道理的。
  • 農村老人:「有錢不借四人",下句是啥?弄懂了少吃虧
    說到借錢在農村生活中很多人都糾結這件事情,畢竟借錢是非常特殊又尷尬,之所以說借錢是特殊,有的時候是特別熟的人來借,關係不一般,有的時候不好意思問人家什麼時間還錢!那我們到底是該借還是是不該借呢?是不是要分辨借錢人的誠信問題呢?
  • 農村老人說:「家中有『三幸』,『一應』要人命」是啥意思?
    與農村老人聊天,不知不覺談論起了家庭。老人說:「家中有『三幸』,『一應』要人命」。「啥叫『三幸』?啥叫『一應』?」我有些大惑不解。因為「醜妻」身上有許多優點,比如,不惹是生非;做事謹小慎微;勤儉節約過日子等。如果老婆無論在家庭中或家庭外都不惹是生非,那麼,家庭就會非常太平,就會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從而使男人有一個良好的心情,進而沒有心理負擔地去幹事創業,最後使男人有可能去創造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