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並沒有什麼不好,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很會享受獨處

2021-01-09 冰封洋

人這一輩子,有知己二三,就足夠了,無用的社交,只會浪費你大量的時間。

生活中,很多時候所謂的合群,只是一種虛假的表象,別看有些人,手臂一揮就能找來一群酒肉朋友,一天到晚特別地忙,其實,真正能幫上忙的朋友,並沒有幾個。

平時沒事情的時候,看起來大家都很是親密,實際上,真正等到你需要幫助的時候,都躲遠遠地,看你的窘迫;其實,越是合群的人,越平庸,而不合群的人,反而更有本事,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會把那些無效社交的時間,用來專注自己,提升能力,精進自我。

在一個人的的獨處中,堅持努力,默默付出,突然有一天,功成名就,成為了別人所仰望的存在。

人,不是水,更不是人民幣,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和任何人都能融洽相處,當你身處一個不適合的群體時,千萬別為了合群委屈了自己,勇敢地離開那個群,向更適合自己的更高層次的群體邁進,要知道,你的優秀,不能因為要合群而變得失去光芒。

只有獨處的時候,你才有機會真正地做自己,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思考當下的處境,思考未來的規劃,反而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合群的女人,往往最會享受寂寞。

「不合群」,並沒有什麼不好,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是很會享受寂寞的。

年少輕狂的時候,最害怕寂寞,總喜歡追尋刺激,喜歡找尋熱鬧,想處在人群的中央,因此,交了很多朋友,花費了好多時間,熱鬧了很久,只要不孤獨就好。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閱歷的加深,再也不像年少時那般不顧一切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湊熱鬧了,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漸行漸遠,人心一次次的漸行漸冷,開始慢慢喜歡上了一個人的獨處,愛上了一個人的寂寞,迷戀上了一個人的孤獨,不再害怕身邊沒有朋友,不再擔心生活沒有熱鬧,因為看懂了人情,明白了冷暖,終是懂得了,不合群,並沒有什麼不好,原來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最是享受寂寞。

人生路上,堅守著自己的方向,朝著自己的目標,亦步亦趨的耐著性子前行,不再奢望有人同行,不再奢求有人懂得,更不會再期望與所有人都和諧相處,討好所有人的喜歡,所以,不再勉強自己去合群,更不會再跟那些汙濁之人沆瀣一氣,雖然很不合群,總是一個人孤單,可自己的世界是乾淨的,是安靜的,內心是滿足的,是快樂的,生活是充實的,日子是自在的。

面對孤獨,不害怕,不反感,甚至是刻意追求孤獨,享受寂寞,清晰自己的方向,在孤獨之中奮力前行,漸漸變成了強者的習慣;面對寂寞,不會感覺是無盡的黑暗和迷茫,反而內心很是安定和堅決。

不合群的女人,懂得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追求自己內心的歡喜。

曾經,對於外人總是笑臉相迎,不外露情緒,儘量將自己的個性磨平,再磨平,想要融入一個不願意融入的圈子,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合群」,往往自己活成了別人的樣子,卻忘了自己的生活。

喜歡安靜的人,未必比喜歡熱鬧的人活得差,因為低質量的合群,往往不如一個人的獨處,真正把自己活得高貴的女人,往往都不喜歡合群。不合群,只是在尊重內心感受的前提下做出的選擇,要知道,真正優秀的女人,絕不會因為不合群而感到愧疚,相反,她們會摒棄那些令自己不開心的外因,活出自己的逍遙和自在。

不與人違心結交,不偽裝笑臉相迎,自己又不缺衣少食,不求別人,自己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依靠別人,何必非要為別人而改變自己,變成別人喜歡的模樣呢!

尊重自己的感受,不丟人。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自然不能貶低自己去迎合他人,融不進的圈子,沒必要強融,不理解你的人,不必浪費口舌去解釋;討厭你的人,沒必要費力去討好。

合群這件事,本身就帶著委屈自己的勉強,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很好,其實很多人表現的都不是真實的自己,在迎合群體的時候,也會慢慢地弄丟了自己。反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她們從容地享受著一個人的時光,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有自己獨立的生存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很是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不管身邊有沒有人陪伴,懂得自己好好把握,靜靜享受。

不合群的女人,站得高,看得遠,活得明白。

人生很多路,都是一個人走的,那些出現在你生活中的人,總有些是為了打破你的規律而存在的,不合群的人看得更明白,知道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有些時候必須用拒絕,來保護自己的生活規律。

不合群的女人,喜歡獨處,是因為她們活得最通透,最明白,人生路上,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好著好著就陌生了,人情涼薄,世態炎涼,平時好友無數,關鍵時刻卻沒有一個人伸手援助,最後還得靠自己,那麼多吃喝的朋友有什麼用,那些談天說地的朋友有什麼意義,當人生困境的時候,沒人願意關心你的苦悶,沒人願意陪你聊心思,沒人願意安撫你的傷痛。

所以,不合群的女人,生命是舒展的,靈魂是輕盈的,不浮躁,不計較,不糾纏,不耿耿於懷,早已從夢境中醒來,不再做毫無意義的掙扎,不再隨波逐流,活得很是清醒,有苦不傾訴,有淚自己擦,有傷自己療,在安靜之中,看淡人生得失,看透人情冷暖,洞察世態人情,沉默而堅強,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不與人爭,不與人比,不與人炫,始終堅持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人生最愜意的一場修行:享受獨處
    蔣勳在《孤獨六講》裡談到:「孤獨沒有什麼不好。若是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獨處是一種靜美,更是一種修行。在風淡雲輕的日子裡,品一盞香茗,讀一書雅字,賞一窗風雨,亦是人生最美的境界。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在追求更高級的活法,舒適的生活。為了社交而社交,不如面對真實的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獨處,看似孤獨寂寞,實則內心豐富,精神豐盈。
  • 人生之最高境界:不合群
    可往往是到了中年,才能徹底明白:「不合群」,才是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我就是一個在外人看起來有點不合群的人,通常是連走親戚都不喜歡。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讓別人來自己家。有些人說我這樣的生活方式,太過孤僻不合群,其實我覺得無所謂。幸福的標準要按照自已的愛好來過,不應該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
  • 真正「高級」的女人,往往都很不合群
    就好像唐晶,她給外人看來就是一個非常高級的女人,事無巨細,並且思維方式總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受到別人的尊敬。但這其實主要來源於自己的自律和不斷努力,雖然朋友少,但「高級的」女人,往往都不合群。那漸漸的和朋友相處的時間少了以後,就很容易和朋友之間產生距離,時間一長,可能在外人看來會出現感覺不合群的現象。所以有時候真正高級的女人,會經常把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會把時間規劃得很合理。
  • 優秀的人,往往都不合群
    事實上別人的看法,遠沒有那麼重要。 作家李尚龍在沒有成名之前,也是別人眼中不合群的人。 但曾經被別人嘲笑、質疑的他,現在卻早已闖出了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 那些能夠在自己領域取得了一番成就的人,其實都是不合群的人。
  • 一個人變得優秀,往往從不合群開始
    通過這兩個故事,你會發現:很多優秀的人在成長的路上,往往會遭遇一段不被理解、不受歡迎的過程。為什麼會這樣?這類人通常目標比較明確,也不安於現狀,他們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願意付諸行動去追逐、改變。所以,勢必會與身邊大多數人的步調不一致,無法融入群體中,這就會顯得他們與其他人相比是那麼地格格不入,像一個異類似的。
  • 在婚姻中獨立的女人,往往都不合群,能夠享受孤獨
    很多人為了迎合別人,而表現得特別合群,顧不上自己的感受,只想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可其實內心深處滿是孤獨。真正獨立的人,不會依賴別人而活,無論何時都能保持自己的態度,從來都不隨波逐流,也學會了享受孤獨。能夠享受孤獨的人,內心都無比強大,而真正的強者往往都是獨處,只有平凡的人才會結伴而行,缺乏自己面對生活的勇氣。獨立這個概念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在每個人那裡都有不同的詮釋,但是在婚姻中獨立的女人,往往都不合群,能夠享受孤獨。
  • 不合群的人,活得很清醒
    不合群的人,活得很清醒,因為他們知道人心叵測,所以他們不敢盲目合群。如果合群會讓自己受到傷害,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如何合群會讓生活變得一團糟,那就趕緊清醒。合群並不能體現你的價值,只會讓你失去自己的特色,真正清醒的人,不會熱衷於合群。
  • 越是不合群的人,身上這些特徵越明顯,路會越走越寬
    當我們和很多人三觀不一致,自然而然的就不合群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要聽從自心,分清楚什麼群值得合,什麼群該學會拒絕去合。做好自己比什麼都重要,沒有必要,非得和別人打成一片。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合不合群沒關係,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目光和輿論。越是不合群的人,越對人生看得透徹。
  • 不合群的人,往往很厲害
    1聽人常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在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都渴望自己能夠合群,擺脫孤獨,擺脫人緣差的標籤。所以,有的人就會證明自己,往人多的地方去高談闊論,廣交好友。雖然你看似朋友多了,人脈廣了,但是這種所謂的人緣並不能真正的給你帶來什麼。
  • 不合群的人,活得更自在
    大多數時候,合群往往是在刻意的迎合別人的喜好,雖然得到了短暫的熱鬧,看似過得很開心,實際上,這種合群只會讓人更空虛,活得更累。我見過這麼一個年輕人。他好像每天都過得都很忙碌,白天忙著上班工作,下了班之後就趕各種聚會活動、然而他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好,反而因此過得更加焦慮。
  • 心理學:如果一個人長期不合群,沒有朋友,往往會社交退縮
    就比如,學校裡那些不合群的學生,通常都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讀書,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默默待在角落,不喜歡參與集體活動,很少與身邊的人交流,身邊的人也都把這類不合群的人,當成空氣,因為ta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
  • 深度剖析:人活得越來越高級的3個跡象,你有麼?
    網絡上現在有一個很熱的詞,高級,到底什麼是高級?高級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怎麼樣做到高級?奇怪的是,很多人都想要過的高級點,讓人生更有意義。但是現實是只有少數人活到了高級。有些人之所以活得高級,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優於其他人的特質,這才使得他們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人中翹楚。
  • 人到中年,女人最高級的活法:不合群!
    而有的女人卻選擇拒絕了這種短暫的交流和快樂,選擇了一個人的獨處時光。在別人交流感情,侃侃而談的時候,有一種女人她們不愛說話,也不說一些沒有營養的話。但凡是要說的話,她肯定能夠一針見血,不會拖泥帶水。其實不愛說話的女人並不一定就是不善言辭,她們只是更清楚自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不說多話的女人往往更加幸福。
  • 聰明人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獨處,不是不合群而是習慣了孤獨
    點擊「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周國平先生的一段話: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我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有人說喜歡獨處就是不合群,實際上並不是,不合群的人,是想融入群體中,但不被接受,而喜歡獨處的人是自己選擇了一個人。
  • 當你學會獨處,說明你已經領悟了生活的真諦!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孤獨的歷程,人到中年,獨處是一種享受,一種修行。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回歸自我。與其在一群人當中狂歡感到寂寞,不如一個人的時候獨處收穫驚喜。無意義的聚會和酒局,只會不斷消耗你的精力,拉低你的生活質量,除了讓你的通訊錄上多幾個名字之外,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很多人都在忙於社交,覺得認識人多特有面子感,現在才發現,認識人再多也沒幾個在你陷困時大義伸手拉你一把。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單獨的個體,單獨地尋找人生的道路、單獨地追求人生的意義。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做一些無用的社交,倒不如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 聰明的人往往都不合群
    人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圈子不同,那便沒有必要相融。不需要的酒局就不要去了,不必參加的聚會也停了吧。格格不入,非要參與,只能彼此尷尬。兩人騎著驢,又沒走幾步路,路人指指點點的更加厲害了:像什麼樣子?兩個人騎這一頭小毛驢,這分明是虐待動物。夫妻倆這下徹底不知所措了,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乾脆,都不騎了。兩人一起牽著驢走路。
  • 不合群的人,經常習慣一個人獨來獨往,這樣的人能有所成就嗎?
    文/芷蘭小時光人際交往,這是我們從出生以後就應該會的一個必備生活技能。但是因為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喜歡的事情不一樣,有的人喜歡一個人獨處,有的人喜歡人多熱鬧。這原本並沒有什麼,因為畢竟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可是我最近卻聽到了這樣的一個言論,說的是:「那種喜歡獨處的人他們不合群,這樣的人會有出息嗎?」
  • 真正看開的人,大多不合群
    作家蘇珊·凱恩在《安靜的力量》說過,30~%50%的人都是內向者,但我們社會從來都沒有真正了解過他們。內向的人顯得不合群,可能是沒有挑對群體或領域,要學會自己判斷什麼場合,是自己喜歡的,什麼場合是可以遇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 獨處是一種清歡,女人到了中年,取悅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三毛說:「人類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歡將別人的成就與自己相比較,因而覺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個沒有成長的笨孩子。我們一直粗糙的活著,而人的一生,便也這樣過去了。」發現自己年齡越大,越不喜歡熱鬧,而是享受一個人的獨處。從前我總想事事都周全,小心翼翼地經營著人際關係,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人,想要人人都喜歡我。後來我明白了,即使你掏心掏肺,也沒法讓人人都滿意。
  • 永遠不要小瞧可以獨處的人,那種安靜又愛笑的人,往往都很厲害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我們時常將人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開朗活潑的人,一種是安靜喜歡獨處的人。從小我們就被父母這樣教育,在學校要和同學好好相處,以後進入社會了要和同事搞好關係,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學會了很多的社交技巧,不過卻很少將時間留給自己,從未思考過該如何和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