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上一則新聞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獨自在杭州打拼的王小姐,交往了一個30歲的男朋友。
兩人相處了大半年後,準備結婚,但在兩人挑選戒指的時候。
發生了匪夷所思的一幕,王小姐的男朋友在看中一款戒指後,馬上拍下照片,發給了自己的母親問好不好看。
等到母親點評一番,說「好看」,王小姐的男朋友才拿到王小姐的面前。
這一頓猛如虎的操作,讓站在一旁的王小姐不知所措。
「你給我買戒指,為什麼不先問你要送戒指的我,而是問你媽媽。」
「到底我要嫁的人是你,還是你媽?」
其實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男性,他們缺乏主見,沒有自信。
他們的人生線路,基本由媽媽設計。
只要一點大風大浪的衝擊,他們就害怕地變小孩,向媽媽尋求安慰。
有一部日劇《一直都愛你》,這部劇簡直就是「媽寶男」程碑式的詮釋。
丈夫一次吃完妻子做的早飯後,他抽動嘴角朝妻子瘮人一笑:「味增湯真糟糕啊,把味增換一下吧!問我媽媽就好了。」
劇中,丈夫仍覺得妻子做的飯菜不合胃口,特意打電話將遠在仙臺的媽媽叫到東京來給自己做頓飯。
慢慢地,妻子察覺到,丈夫和婆婆的關係非比尋常:遇到不順心的事,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給母親;
事實上,丈夫的種種怪異行徑,都和母親脫不開干係。
他成長在單親家庭,母親扛起了所有的育兒責任。
她總是無時不刻出現在她的孩子身邊,對他無微不至,呵護有加。
他的人生就是在母親的指引下前進的 —— 上學、就業,甚至相親時對妻子表現出來的種種溫柔舉動,幕後指揮官都是母親。
這種控制一直延伸到他的婚姻生活裡。
不止是丈夫,父親,也要規避「媽寶男」
我有個媽寶男爸爸,爸爸結婚後,我爸每天下班都得先回奶奶家待會兒,再回自己家。唯奶奶命是從。
現在奶奶老了,爸爸撇下我家,搬到奶奶家住,一個人扛起了所有的責任,兩個姑姑倒成了客人似的,只是打打電話。
而爸爸又因為照顧奶奶,晚上睡不好,腦梗了。在醫院打腦梗的點滴,他還想著快點回奶奶家,什麼奶奶還沒吃晚飯的。
——這是來自於一個女孩對於「媽寶男」父親的控訴。
父親,作為一個家庭的表率先行者,這個稱呼,有太多的含義與使命。
你無法去想像,一個今天穿短袖還是長袖,都要問過母親的男人,要你告訴一個思想還未成熟的孩子未來應該怎樣。
「孩子碰上孩子」,簡直災難。
而一個「媽寶男」的丈夫,往往不能扮演一個男人的角色。
對於孩子,特別是男孩子而言,他失去了可以模仿和崇拜的對象,這時,男孩是通過媽媽口述,爸爸是如何的人。
他從沒有見過一個男人該有的樣子,可他將來卻要成為男子漢,要成為一個父親。你說他又會不會感到彷徨!
別讓你的孩子也成為「媽寶男」
01學會放手
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份獨立性應該得到應有的發揮,媽媽過度保護孩子會造成孩子性格的缺失,父母應該學會放手。
即使是在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環境下,父母也不要過度寵愛,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布置一些任務,讓孩子獨立去完成。
02父親角色的轉變
母親掌權的家庭,孩子往往自卑、沒有主見、過度依賴母親。
這與父親角色的缺失有很大的關係,父親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在家庭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讓孩子意識到的父親存在重要價值。
陪孩子一起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
03不替孩子做決定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決定,不要替孩子做決定,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給出答案,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面對選擇時,合理給出孩子意見,不替孩子做選擇,選擇是好是壞,結果讓孩子自己去承擔。
04學會示弱
胡可家的寶寶安吉就是一個非常有男子氣慨的小孩,胡可表示,在教育安吉的過程中常常展示自己的弱點。
讓孩子知道媽媽也不是什麼都會的,孩子就會產生日後要保護媽媽的念頭。
因此,父母不時可以合理向孩子示弱的。
不嫁給「媽寶男」的同時,也不要嘗試去製造「媽寶男」。讓孩子正常健康的過完自己的人生,才是一個母親最應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