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樣的一種說法:據官方普查數據,中國大陸男性人口70079萬人,比女性多出3376萬,預計在未來平均五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將有數千萬的男子無妻可娶,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光棍」。
不得不說,這樣的說法看起來真的蠻嚇唬人的,再加上部分自媒體不停鼓吹:「女權崛起」,「女性就要受寵」。很多男性同胞真的是惶惶不可終日,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女朋友就想發展成老婆。
工作任勞任怨不說,家庭地位可能還在逐步下降,對於妻子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生怕自己淪為那「三千萬光棍同胞」的一員。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客觀來說,我們的社會男性總體人數確實高於女性,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在考慮一個社會的男女比例時,應當比較的是「適婚年紀」的男女比例,而非整體男女性別差異,因為通過這樣的對比才更有說服力。
通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們可以看到適婚年齡(20歲-40歲)的實際性別比在105:100左右,而我國20歲至29歲男女人數只相差126萬人,屬於自然性別比。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我國男女比例失衡並沒有想像中嚴重,那麼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萬的數據是哪裡來的?又為什麼總有人在鼓吹「男性光棍危機論」?
小新是一名12歲的女孩,但是在她的臉上時常會有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愁容。
儘管從外表上看,她和同齡女孩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她在學校的孤僻和寡言卻告訴我們,她的心裡一定有心事。
原來,小新是一名被收養的棄嬰,由於棄嬰落戶手續繁瑣,導致小新一直沒有戶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黑戶「。
沒有戶口就意味著沒有學籍,意味著哪怕能夠正常進入學校學習,到最後也無法拿到畢業證書,更沒有辦法參加各類考試。
事實上。小新的案例只是我國眾多「黑戶「的一個縮影,在2015年放開二胎之前,女孩漏報瞞報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在一些不發達地區,女嬰被棄養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這些女孩雖然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卻不在我們統計的人口範圍之內,於是便成了大家眼中的」社會邊緣群體「,也被稱作「失蹤的女孩」,既尷尬又無奈。
放眼全球,和我們類似的某人口大國也是如此,不過他們的「失蹤女孩「現象比我們更加嚴重,並且一直沒有轉好的趨勢。
與前者相反的是,隨著我國近些年來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過去的「黑戶女孩們「重新獲得了戶口,正在逐步」回歸社會「,&34;數量和女孩失蹤率會隨年齡增長而遞減,這也是為何在我們最近統計的數據中,適齡婚姻男女比例正在縮小的原因之一。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過這樣一句話:為自己的利益而爭論,人人都是雄辯家。男女比例失調,最大的受益者是誰,那麼他們就最有可能成為搖旗吶喊的那批人。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任何事物一旦數量超過一定程度,自然發揮的價值就存在縮減的可能性。
而我們經常提到的「剩女「群體正是這一」男性光棍論「的忠實維護者。
所謂剩女,一般來說是年齡超過27歲仍未結婚的女性,但是尚未結婚不意味著不打算結婚。她們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能夠讓自己滿意的「另一半。而在尋找另一半的過程中,她們必須時刻維護好自己的價值,保證自己在婚姻市場上的絕對競爭力,因此,鼓吹」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藉此提高自己的戀愛主動權是剩女們必備的手段。
當然,希望這一理念繼續「欺騙大眾「的還可能有部分房地產行業的從業者,畢竟現在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房子的基礎上,大家都不著急結婚了,誰去買房子呢?
總結一下,中國男女比例失衡,壓根不是自然失衡也不是結構性失衡,而是觀念失衡。我們的認知還停留在錯誤數據的年代,以至於無法擦亮雙眼,認識到我們的男女比例已經逐步回歸正軌這一事實,從而成為既得利益者們持續蒙蔽的對象。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真正影響婚姻成敗的,與男女性別比例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在當今社會,男女雙方在選取配偶的過程中對個人層面因素的甄別極為重要。因此,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提高個人的競爭力,提升物質精神水平從而獲取婚姻市場主動權,這才是當務之急。
再說了,就算是真的出現性別比例失調又能如何?富二代王校長身邊可從來不缺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