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學會獨處,和自己在一起

2020-08-09 如風輕似雲淡

作家達尼·拉費裡埃說:「生活已經很艱難了,我想創造一個像香檳酒一樣熠熠生輝的世界。」

如何在艱難的生活中,獲得熠熠生輝,也許,學會獨處,和自己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高質量的獨處遠勝無用的社交。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年輕的時候,為了立足於社會,我們曾經無數次地把自推送到一個個陌生人面前。想盡千方百計,只為和對方攀談上一段關係,並藉由這段個關係,讓自己的事業,能夠穩定下來,或者說,為自己的創業之路,更加順暢。

所以,那些年,我們參加了很多極其不情願參加的飯局,喝了很多根本就喝不下去的酒水,還說了很多莫名其妙,自己有可能都感到噁心的話。

為了維持一度關係,我們總是犧牲自己的想法,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去迎合他人,去吹吹捧捧。學會了聽話聽音,學會了看人臉色行事。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壓縮到忽略不計,只是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疲倦。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多,我們也終於明白,那些勉強維持的人脈關係,其實,只不過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罷了,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再多的聯繫,都是枉然,都是白費力氣。

是不是真朋友,其實,都不用多說什麼了,心中早就一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情帳。有些人,只不過礙於面子,不得不強裝笑臉,打聲招呼罷了。

算了吧,既然所有的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還不如讓自己灑脫一點。捨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把更多的時間給自己,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擺在了自己眼前。

不必再為任何人而繼續委屈求全,再也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琢磨半天。「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如此,甚好!

學會獨處,和自己在一起,才能真正「愛我所愛,行我所行」。

心中有夢的人,從來都不會覺得孤獨。相反,獨處,才會讓一個人,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構造自己的未來。

我的初中同學阿牛,自幼喜愛書法,同時是個學霸。從重點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知名企業,經過十幾年的打拼,也順利進入了管理層。但高強度的工作,早早透支了他的健康,在四十二歲那年,被診斷出患上了癌症。

好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經過幾次放療,阿牛的病情得到了穩定的控制。經過這次「生死劫」之後,阿牛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辭職回家,靠教寫字為生。

阿牛帶著妻子和孩子,退回到一座三線城市,在當地最好的中學旁,買了兩套學區房,一套用來居住,一套用來教授書法。

起初,還靠著打友情牌,從教授樓棟裡鄰居孩子開始。很快,阿牛高超的技藝和耐心的教學,讓他名聲鵲起,加上他也經常到學校門口做些宣傳,每一期的學員都爆滿。阿牛隻是將這一愛好,當成了事業,少了很多壓力,他漸漸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收入足以養家,還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

阿牛把每天的課程安排妥當,剩餘的時間,可以用來陪伴孩子和妻子,可以閒暇時間來讀書、健身,甚至,他還重拾了對音樂的愛好,抽出時間,一周上一次鋼琴課。

幾年過去,阿牛的名氣更大了,生源不用發愁,收費也逐年看漲,但他的人際關係依舊保持著簡單的原則。尤其是和學員家長,不深交,也不得罪。

工作的時候,兢兢業業,休息的時候,徹徹底底放鬆,因為學會了獨處,阿牛覺得,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因為可以自己支配之間,當然,前提是自己擁有賺錢的能力。


獨處,是一種高級的人生修養,需要大智慧,懂得有舍才有得。

如何在人群中,保持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如何在喧鬧的社會,準確定位自己的未來,並為之持續不斷地努力。也許,這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人生課題。

太多時候的人云亦云,會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繼而隨波逐流。等到事情已經成為定局,才發現,這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想要翻盤重來,時機已經錯過。

學會獨處,需要捨得的智慧。魚和熊掌,從來都不可兼得。人生,總是一邊放下,一邊得到。而到底想要什麼,只有自己的內心最清楚。

敢於直視自己的內心,其實,也需要極大的勇氣。

就像一個在體制內工作了多年的人,空有一身才華和抱負,卻始終沒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平臺,來展示自己,而恰好,有一個機會,可跳出這個圈子,但必須辭職,脫離體制。

面對非此即彼的選擇,有多少人能夠淡定自若呢?或許,大多數人,都是在迷茫與徘徊中,在反覆糾結中,掂量來掂量去,機會也就溜走了。

人的一生,實在太過短暫,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沒能做出幾件像樣的事情。

所以,當命運出現轉機的時候,希望你有足夠的勇氣,有十足的本領,去把握住這個機會。而不是很多年後,還在扼腕嘆息。

人到中年,學會獨處,其實是一種十分自然的選擇。就像溪流匯入了大海,逐漸靜水深流。

獨處,並不代表孤獨,而是內心的豐盈,是人生的積澱,讓我們從更深層次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從學會「獨處」開始
    人到中年,歲月洗禮的容顏不再年輕,身體也不如從前那般硬朗,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就會主動上門,不是這裡疼,就是那裡不舒服。人到中年,大部分一線女人都已退休,可老公卻依然在工作崗位奮戰。漸漸地在變老的路上,我們學會了沉默,學會了獨處,覺得有些人,有些事,說了,做了,反而得不償失,不如在沉默裡獨處,思考自己未來的日子怎麼過。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是從學會「獨處」開始。與其和一群虛偽的人在一起說笑打鬧,不如一個人安靜的獨處思考好。畢竟,人生走到最後,都要與自己獨處,何必讓自己違心的成為別人的「影子」。
  • 人到中年,40歲的女人要學會「獨處」
    有的女人,年到40,仍然擁有小女人的神態。而有的女人,年到40歲,卻被生活,磨成了她自己都不認識的模樣。 劉若英在享受人生的孤獨時,她是這樣解釋的:孤獨並不等同於寂寞。也不是說孤獨,就永遠是一個人生活。而是要懂得學會與自己相處。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相處方式。
  • 人到中年,獨處是一場修行
    人是需要學會抽離的,遠離鬧市喧囂,多和大自然親近親近,聽聽鳥語蟲鳴,感受花香,你會感覺自己重新獲得了能量,回歸到了本真,也離自己的心更近。人最終是要學會面對自己的,人到中年,就不要追求無意義的喧鬧,而是要學會獨處,享受獨處的時光,才能夠升華到另一種境界,活得更加有質量。其實走來走去,陪伴你的都是了不起的自己,所以不要再往外求了,而是懂得向內看,獨處是修行必經之路。
  • 獨處是一種清歡,女人到了中年,取悅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三毛說:「人類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歡將別人的成就與自己相比較,因而覺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個沒有成長的笨孩子。我們一直粗糙的活著,而人的一生,便也這樣過去了。」發現自己年齡越大,越不喜歡熱鬧,而是享受一個人的獨處。從前我總想事事都周全,小心翼翼地經營著人際關係,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人,想要人人都喜歡我。後來我明白了,即使你掏心掏肺,也沒法讓人人都滿意。
  • 人到中年,學會安靜養心,獨處覓趣,給生活留白,餘生活得更高級
    所以,人到中年的女人,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情,養成一些正確的生活習慣,豁達自己的心境,這樣,才能安然穩定地度過多事之秋的中年。人到中年的女人,讓淡淡的笑容,成為我們處事不驚的名片。人到中年的女人,心態真的很重要。記住:一定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去適應世事的變遷和生理上的變化。
  • 中年人的蛻變,是從學會「不合群」、學會獨處開始的
    她經常覺得我的行為是不可思議的,但我卻覺得,中年的蛻變,正是從學會「不合群」,學會獨處開始的。在中國,年齡在45~59歲的人被劃分為中年,人到中年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大半,這個時候容貌不如年輕時,精神體力也在下降。這個年齡段的女人退休的居多,很多都放下工作,回歸家庭,這時候少了利益牽絆,以前職場中很多的朋友會漸漸遠去。
  • 人到中年,更要學會靜
    人到中年,凡是有責任心的人,沒有誰可以逃離這個時期,能夠撇下一大家子人,自己獨自一人逍遙自在,所以,能夠在這問題接踵而至的中年,把日子過的從容不迫、有條不紊,甚至過成歌的人,一定是一個懂生活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靜生定,定生慧。心靜,才能神安氣定;心靜,才能生出智慧;心靜,才能遇見美好。
  • 人到中年,要學會給自己撐傘
    人到中年,到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年紀,在老人面前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在孩子面前自己是一個大人。人到中年,是個尷尬的年紀,你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今天不是頭疼,明天就是腰疼。人到中年,是家裡的頂梁柱,是家裡老人和孩子煩人依靠,這種責任是我們不能推卸的。人到中年,工作中遇到的不順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超越你 ,你會慢慢的發現上司或者領導的不待見。
  • 《學會獨處》
    孫志昌在我們的生命中,在不同時期會遇到不同的人,但每個人在你身邊停留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甚至有的只是一閃而過,最終,在餘下的日子裡,還是要獨自面對未來的自己。可以說,人的一生中,大多數的時間裡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春節前,女兒從北京休假回來了,本想一家人過一個快樂的年。
  • 人到中年,學會自己哄自己開心
    人到中年才慢慢明白,人活一世,所謂的權力、地位、財富,都只是為了心裡的一種感覺。學會哄自己開心,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選擇。2人到中年人到中年,要懂得知足。3人到中年
  • 人到中年,懂得取悅自己,享受獨處的女人,才最懂生活
    很多人中年之後,總是操心孩子們的事情,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孩子會不會聽你的暫且不說,只是一味地將自己掏空這樣只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累。很多人在家庭中做慣了那個不斷付出的人,等到孩子們和丈夫不再需要自己不斷付出的時候,反而有點不適應這樣的狀態,總是想要做些什麼事情,不然心裡閒得慌,就會胡思亂想。
  • 學會孤獨,和自己在一起,真的是一種能力
    往往有很多人把交際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其實,我想說,人活著,一定要學會獨處,也就是和自己在一起,這是人生的一種品質感。一些人,與外界相處久了,很難讓自己從內心享受孤獨,這種人,會很浮躁,很難沉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經歷是如此不同,能夠一直陪伴的永遠都是自己,因為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
  •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就是做自己
    如果你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智者和高層次的人多半喜歡獨處,因為獨處能讓他們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除了思考眼前的事情還有今後的人生。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很現實的,你所有對自己的不在意別人都會看在眼裡,然後也會跟著對你不好,所以,如果條件允許,請對自己好一點。
  • 人是要學會獨處的
    人是要學會獨處的,沒有人能陪你一輩子,包括你父母。 確實是這樣的,這裡的獨處並不是說拒絕與人交流,做個世外桃源的隱君子,而是,即便是一個人的時候也能熱愛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的美好。
  • 人到中年,要學會為自己撐傘
    人到中年,在老人跟前是孩子,在孩子跟前成了老人。人到中年,你是家裡的頂梁柱,家庭的主心骨。是孩子和老人的依靠。但是,無論如何,你總得承擔起屬於你的責任,無法逃避。人到中年,要學會為自己撐傘。因為風雨隨時隨地都會來臨。學會為自己撐傘,才是一個中年人最體面的活法。
  • 人到中年,學會強大自己,生活會越過越好
    人到中年,就像一輛爬坡的車。有些車走著走著,就因動力不足,熄火在半山腰;而有些車看似普通,但是動力足,步伐穩,爬坡雖難,但依舊有力量爬到山頂。被迫停在半山腰的車,想退回山腳,但又不甘心;想繼續爬坡,但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能夠爬到山頂的車,才能夠一覽山腳的美麗風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 人到中年,要學會「花心」
    ,學會花心思讓自己沉澱。,學會花心思讓自己快樂。世上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處處無,人到中年,要學會花心思讓自己快樂。有一個愛操心的老太太,大女婿家裡是賣傘的,二女婿呢是賣花的。中年以後,人要學著和自己和解,原諒曾經的苦難,不計較以往的委屈,這樣,我們才能向前看。
  • 把握自己人生的主動,從學會自愈和獨處開始
    到了新環境,認識個小女生,感覺兩個人還挺投緣。覺得她在情緒管理方面值得我學習。我問不想找人傾訴一下嗎?她笑著說,如果我心情不好找人,那個人就不會再是我朋友了。因為我會罵人。所以不會禍害給人?嗯。如果是她的錯,她會道歉。可能是我太理性了吧,她笑著說,一般作的是他。我生氣的話會把我覺得不對的事實羅列出來,把我的期望也羅列出來。心情不好會一個人?我再問。
  • 當你學會獨處,說明你已經領悟了生活的真諦!
    從萬物之初到時間之末,獨處是永恆的命題。修行之人最懂長壽之道,卻也最不執著於此道,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孤獨」的境界,至忘我、至無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孤獨的歷程,人到中年,獨處是一種享受,一種修行。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回歸自我。與其在一群人當中狂歡感到寂寞,不如一個人的時候獨處收穫驚喜。
  • 給中年男人一個安靜的獨處空間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說:其實男性,人到中年,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會放下偽裝,在安靜的封閉空間中才可以徹底放鬆,什麼都不用去想。因為了下了車,還要繼續堅強,是孝順的兒子,嚴厲的父親,溫柔的丈夫!然而寒冷的冬夜抑或炎炎的盛夏,連最後一個陣地也要失去,愛車的轟鳴聲讓人煩躁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