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達尼·拉費裡埃說:「生活已經很艱難了,我想創造一個像香檳酒一樣熠熠生輝的世界。」
如何在艱難的生活中,獲得熠熠生輝,也許,學會獨處,和自己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年輕的時候,為了立足於社會,我們曾經無數次地把自推送到一個個陌生人面前。想盡千方百計,只為和對方攀談上一段關係,並藉由這段個關係,讓自己的事業,能夠穩定下來,或者說,為自己的創業之路,更加順暢。
所以,那些年,我們參加了很多極其不情願參加的飯局,喝了很多根本就喝不下去的酒水,還說了很多莫名其妙,自己有可能都感到噁心的話。
為了維持一度關係,我們總是犧牲自己的想法,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去迎合他人,去吹吹捧捧。學會了聽話聽音,學會了看人臉色行事。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壓縮到忽略不計,只是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疲倦。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多,我們也終於明白,那些勉強維持的人脈關係,其實,只不過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罷了,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再多的聯繫,都是枉然,都是白費力氣。
是不是真朋友,其實,都不用多說什麼了,心中早就一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情帳。有些人,只不過礙於面子,不得不強裝笑臉,打聲招呼罷了。
算了吧,既然所有的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還不如讓自己灑脫一點。捨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把更多的時間給自己,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擺在了自己眼前。
不必再為任何人而繼續委屈求全,再也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琢磨半天。「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如此,甚好!
心中有夢的人,從來都不會覺得孤獨。相反,獨處,才會讓一個人,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構造自己的未來。
我的初中同學阿牛,自幼喜愛書法,同時是個學霸。從重點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知名企業,經過十幾年的打拼,也順利進入了管理層。但高強度的工作,早早透支了他的健康,在四十二歲那年,被診斷出患上了癌症。
好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經過幾次放療,阿牛的病情得到了穩定的控制。經過這次「生死劫」之後,阿牛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辭職回家,靠教寫字為生。
阿牛帶著妻子和孩子,退回到一座三線城市,在當地最好的中學旁,買了兩套學區房,一套用來居住,一套用來教授書法。
起初,還靠著打友情牌,從教授樓棟裡鄰居孩子開始。很快,阿牛高超的技藝和耐心的教學,讓他名聲鵲起,加上他也經常到學校門口做些宣傳,每一期的學員都爆滿。阿牛隻是將這一愛好,當成了事業,少了很多壓力,他漸漸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收入足以養家,還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
阿牛把每天的課程安排妥當,剩餘的時間,可以用來陪伴孩子和妻子,可以閒暇時間來讀書、健身,甚至,他還重拾了對音樂的愛好,抽出時間,一周上一次鋼琴課。
幾年過去,阿牛的名氣更大了,生源不用發愁,收費也逐年看漲,但他的人際關係依舊保持著簡單的原則。尤其是和學員家長,不深交,也不得罪。
工作的時候,兢兢業業,休息的時候,徹徹底底放鬆,因為學會了獨處,阿牛覺得,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因為可以自己支配之間,當然,前提是自己擁有賺錢的能力。
如何在人群中,保持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如何在喧鬧的社會,準確定位自己的未來,並為之持續不斷地努力。也許,這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人生課題。
太多時候的人云亦云,會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繼而隨波逐流。等到事情已經成為定局,才發現,這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想要翻盤重來,時機已經錯過。
學會獨處,需要捨得的智慧。魚和熊掌,從來都不可兼得。人生,總是一邊放下,一邊得到。而到底想要什麼,只有自己的內心最清楚。
敢於直視自己的內心,其實,也需要極大的勇氣。
就像一個在體制內工作了多年的人,空有一身才華和抱負,卻始終沒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平臺,來展示自己,而恰好,有一個機會,可跳出這個圈子,但必須辭職,脫離體制。
面對非此即彼的選擇,有多少人能夠淡定自若呢?或許,大多數人,都是在迷茫與徘徊中,在反覆糾結中,掂量來掂量去,機會也就溜走了。
人的一生,實在太過短暫,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沒能做出幾件像樣的事情。
所以,當命運出現轉機的時候,希望你有足夠的勇氣,有十足的本領,去把握住這個機會。而不是很多年後,還在扼腕嘆息。
人到中年,學會獨處,其實是一種十分自然的選擇。就像溪流匯入了大海,逐漸靜水深流。
獨處,並不代表孤獨,而是內心的豐盈,是人生的積澱,讓我們從更深層次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