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日本著名女星竹內結子在家中衣柜上吊自殺,年僅40歲。
丈夫叫來救護車時,她的心肺已然處於停止狀態,現場沒有遺書。
消息一出,震驚日本。
國內的網友一大早看見這個新聞,評論區也是一片震驚,「不能吧不能吧,女神怎麼會就這麼去世了??」
竹內結子是日劇黃金年代的最後一位女王,曾兩奪視後,三提日本電影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因出演恐怖電影《午夜兇鈴》為中國觀眾認識。
她和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冰上戀人》更在當年創下了高收視率,成為一代人青春的經典。
包括在《女婿大人》《神探夏洛克小姐》等影視劇中表現得也非常出色。
當然,比這些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笑容。
竹內結子是那種典型的溫柔美女、治癒系御姐,每個笑容都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仿佛明媚的酒窩兜滿了陽光。
這麼一位陽光美人選擇以上吊自殺這樣決絕的方式離開世界,大家會這麼震驚也就不難理解了。
尤其今年年初,竹內結子才剛生了二胎。
圈內人幾個月前見到她,為養育孩子而忙碌著,看起來儼然就是幸福媽媽的狀態,沒察覺出任何異樣。
就在本月初,她還元氣滿滿地公開出席活動,並為女性雜誌《LEE》拍攝了10月號的封面。
臉上的笑容,一如既往燦爛開朗。
誰想到26天之後,笑顏女王就此隕落。
更令人憂傷的是,她生前最後一部電影《行騙天下JP:公主篇》還是和三浦春馬合作的。
當時兩人在片場吃著冰淇淋,還和工作人員聊天互相打趣,結果都在今年以同樣的方式先後離世,太唏噓了。
同樣是在本月:
14日,演員蘆名星被發現在家中去世,警方確認系上吊自殺;
20日,演員藤木孝被發現在家中自殺身亡,警方認為應是自殺;
短短兩個多月,四位日本明星接連選擇自殺,網友們紛紛感嘆:自殺是會傳染的嗎?日本娛樂圈到底怎麼了?
其實,在三浦春馬去世前,日本已經有好幾個藝人自殺,但這些藝人知名度不高,沒有影響力。
直到國民度很高的三浦春馬,他去世的時候,日本網友稱衝擊力可以說是日本列島震動。
然後大家就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自殺是從三浦春馬開始的魔咒一樣。
當然不是。
日本本就長期處於高自殺率國家行列。
武士道精神、年功序列工資制、獨居人口日益增多以及社交喜歡保持距離的習慣,這些都讓日本人在壓抑的都市環境中生活得很孤獨,壓力也很大。
更不必說,關注度高、抑鬱高發的藝人群體。
在日本娛樂圈有一條等級森嚴的鄙視鏈。
偶像處於最底層,緊接著是年輕演員,再往上就是資深專業演員,地位比較高的是歌舞伎搞笑藝人等專業領域的表演藝術家。
一般新人偶像出道,必須得籤約事務所,除非退社退圈,否則到了都是在這個事務所。
如果是日本Top級的事務所,退社即退圈,小事務所不可能接手的,自己發展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條。
原因很簡單,市場小,資源早就被幾大事務所牢牢把控。
藝人就是事務所的賺錢工具,從作品到形象都要經過事務所嚴密包裝,即便是社交平臺上傳的生活照,什麼能入鏡什麼不能也規定得很嚴格。
他們與事務所的關係,就好比是騎手與外賣平臺的關係,受系統體系完全控制,沒有任何話語權。
收入大部分要被事務所抽成,更不存在所謂的天價片酬。
拿我們比較熟悉的石原裡美來說,作為炙手可熱的頂流女星,她2018年主演《非自然死亡》時,單集片酬為2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3萬)。
在日本娛樂圈,不存在割韭菜、掙快錢一說。
不管是藝人本人還是觀眾,大家都有一項共識,明星偶像是一份工作。
演員就演好戲,歌手就唱好歌,偶像就扮演好宅男腐女的幻想對象,一線紅星更要挑起扛收視的責任。
如果做不好本職工作,那麼一切無可原諒。
2017年,日本男演員瑛太在新劇開播前三天跪求觀眾支持。
曾奪「日本奧斯卡」影后的真木陽子,也同樣在新劇開播前跪求網友看劇。
後來收視率撲街,壓力更是大到身體消瘦、面色蒼白,整個人精神狀態看起來非常糟糕。
包括三浦春馬,當初《進擊的巨人》《深夜五分鐘》接連兩部劇收視撲街,他當時就感覺很對不起觀眾,也不敢去看。
後來選擇去演音樂劇精進演技。
說白了,劇爆了算你的,劇撲了也算你的。
而男團女團偶像,地位更是卑微。
禁止談戀愛、私生活管控都是必須的,如果出醜聞基本會被直接打壓。
AKB48成員峰岸南就曾因被周刊踢爆與男團成員共度春宵,痛哭拍下剃頭視頻謝罪。
薪水微薄,還要面對電視臺、事務所、粉絲從上到下的重重壓力,可想而知日本娛樂圈有多現實殘酷。
表面上光鮮亮麗的人,也許當下還是笑著的,但事實上內心早已滿目瘡痍」。
一旦有一個人趕走上絕路,那麼所有人都敢了。
因為真正想要結束的並非生命,而是痛苦。
可是我們都知道,痛苦永遠都不可能在生命中缺席,生活的本質就是一次又一次幸福與痛苦互相治癒。
也許悲傷不能輕易填補,眼前充斥著黑暗,一個人時負面情緒更會淹沒自己。
但相信我,自殺絕對不是最好的選擇。
至少在走上這一步之前,試著為自己找找活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