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離婚了,要不是她的前夫一封聲明,我還在想是不是他出了什麼問題,阿嬌忍無可忍了。
可是他的聲明一出,我頓時笑出聲,因為他說的話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既視感。
全天下人都不看好他們,全天下人都等著他們什麼時候離婚。從他們公開到結婚,媒體和網友一致認為阿嬌愛的太卑微,因為這個男人真的不可靠。
如今只需一句,她不愛我了,賴弘國就把責任都丟給了阿嬌。
娛樂圈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路人緣仿佛是一個通行證,失去路人緣的明星無論做什麼都會被吐槽。
阿嬌,一個以玉女形象出道的女明星,在那個著名的事件之後形象一落千丈,陳冠希道歉的發布會卻以純正的英語發音和標準的文本被帶歪了輿論風向。
從此後,阿嬌的事業一路下滑,而她本身表現出來的怯懦和不自信讓她的光彩再度減弱。
美人在骨不在皮。
一個樣貌平平的女性會因為她強大的自信和優雅的氣質在一眾人群中脫穎而出;
一個貌若天仙的女子會因為她的自卑怯懦而泯然眾人。
阿嬌越是小心翼翼,眾人越是嘲笑她。
她越是想找個好男人託付一生,越是不容易碰到合適的人。
她想嫁人了,恰好賴弘國出現了,然後她嫁了。
這場婚姻,雙方是不匹配的。
一個收入不菲的女明星,買東西是不用問價格的,賴弘國卻為她買的包而驚掉下巴;
她期待一場夢幻的婚禮,不巧賴弘國花到破產也辦不到她滿意。
是阿嬌太奢侈麼?
不是,她原本的生活檔次就是那樣的,她已經習慣了。
更糟糕的是,兩個人並沒有太多的共同點,吸引彼此的不是對方的靈魂,而僅僅因為時間正好。
為什麼財力遠不如霍啟剛的郭晶晶從來沒有出現這些問題?
因為郭晶晶有足夠的底氣,她自身的價值完全可以和霍啟剛比肩;
為什麼蔡少芬能和張晉相濡以沫?
因為兩個有趣的靈魂能相互依偎,創造生活的驚喜。
而阿嬌都沒有,不管是外在還是個人,兩個人的不匹配擺在了明面上。這不單單是一個人的問題,他們雙方在這場婚姻中都負有責任。
賴弘國怕大家罵他,寫了長長的文字來說明,他努力的愛她了,只是阿嬌不愛她;
而實際上,阿嬌也努力過了,她自己操辦了婚禮,她在丈夫出現醜聞的時候第一時間出面力挺。
在這段不長的婚姻中,賴弘國得到的遠比他失去的更多,不是阿嬌,我們誰又認識這麼個小醫生。
愛的卑微的阿嬌讓我們著急,如今,她大大方方的主動離婚了,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有點北京大妞才有的「颯」。
這種轉變讓人欣喜。
因為她終於走在了獨立的道路上了。
也許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是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不正是走在活出自我的道路上了麼。
最近,大家開始喜歡那些步入中年的姐姐。
比如最近因為一首歌就被無數人路人轉粉的劉敏濤。
我們喜歡她演的明鏡大姐,喜歡她在《琅琊榜》裡演的靜妃,哪怕是在《歡樂頌》中一閃而過的關關媽媽都有著亮眼的表現。
我們以為她是大器晚成, 可細細翻她的履歷就知道1976年出生的她在16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大屏幕中了。
這些年她沒有露面不過是因為結婚了回歸家庭。她專心在家相夫教子可是她感覺不幸福。
因為她在日本旅行的時候連想吃一個冰激凌都願望都無法達成。
她離婚了,之後的她重獲新生,已到中年的她硬是靠著成熟女性獨有的魅力和出色的演技一飛沖天。
我不是鼓勵大家離婚,我只是從她身上看到女人另一種樣子。
對於婚姻,敢進也敢退。
很多女人,因為種種原因,明明婚姻已經一塌糊塗,可仍舊不願意放手。
她們中間有收入不菲的高知女性也有收入微薄的小職員甚至沒有收入的全職媽媽。
敢離婚,底氣不僅僅來源於財務的自由更多的應該是精神的獨立。
我認識一位阿姨,收入頗高,有房有車,丈夫出軌還在外面有了私生子,她仍舊不願意離婚,從知道第三者存在到現在18年了,仍舊和第三者共同存在一個生活圈中。
她直言,她就是太愛丈夫了,根本離不開丈夫,寧願接受第三者的存在也不願離婚。
你看,並不是每一個女性都如婚戀專家說的那樣,有了錢就能獨立的,就敢離婚的。
精神的獨立才是決定因素。
有多少女性,她們明知離婚後身無分文仍然堅持離婚,那是另一種人格的精神。
攀緣的凌霄花和高大的樹,女人的生活早該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人,最難的是什麼?
——認識自己
我們從依賴父母生長的孩童到叛逆少年;
從幻想白馬王子的出現到越來越努力的成長無一不在告訴我們,生活的本質和生存的價值。
我喜歡看雞湯文也會寫雞湯文,因為就算無肉,在品嘗的時候也能感受到鮮美;雞湯文的價值就在於讓你急躁的心情有個舒緩的地方
可我不再沉迷於雞湯,因為我知道,我的生活裡不是天天花好月圓,幸福快樂。
我們越是經歷挫折、苦悶、貧窮和打擊,越是能體會生活的意義。
就比如阿嬌,她從原生家庭那裡體會到的苦悶和壓抑,從幼年起就有的不安與自卑讓她一再的從外界身上尋求依靠和滿足。
如今,理想破滅,現實擺在眼前,其實不過如此。
她能、她願意主動的去結束婚姻,就是她主動與過去的自己割裂的一種方式。
這種割股療傷的方式雖然痛,可卻是最徹底的治癒。
成長,從來都是自己的,
能拯救自己的也只能是自己。
我們願意看到這樣的阿嬌,正如我們願意看到自己成長一樣
分手快樂,離婚也只是一種狀態。
我們愛的,從來都是那個越來越好的自己。
別人可以,我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