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從兩個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響

2020-09-04 傾城不傾國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對童年經歷進行抽絲剝繭,你可以創建自己的新角色。」


——奧利弗•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為什麼家人對我們有那麼多的期待?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斥著嫉妒、壓抑和不自信?為什麼我們越努力人際關係越糟糕……

種種問題就像一座座小山循環出現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成為我們美好人生的羈絆,導致我們呼吸不順暢,行動不自由,身心充滿了困惑和不安。

去哪裡尋找答案,誰又能搬走橫亙在我們人生中的這些小山?

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為迷茫無助的我們帶來了答案——《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奧利弗•詹姆斯是一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在這本書中,他運用伊莉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麥可•傑克遜等名人以及典型的普通家庭子女的成長故事,剖析了原生家庭帶給每個人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用事實告訴我們:降低原生家庭對人生的不良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這完全可以。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渠道實現這個目標。

一,在成為父母之前閱讀本書,從源頭對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有清晰的了解和定位(託舉孩子的美好人生)。


英倫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評價此書:「如果能規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看完此書,將比任何政府立案更能帶給人民快樂、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這句話傳遞出的信息是:即將為人父母者閱讀此書,有利於從源頭降低原生家庭對孩子人生的不良影響,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考慮,這本書也可以看作一本專業性較強的育兒書籍。

因為作者通過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進行了拆解,通過閱讀理解並結合自身,為人父母者將明確正確的育兒方向。具體如下:

1,0~6個月,主題是自體感與自我界限,理應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能力,否則可能自戀或產生反社會心理。

什麼是自體感?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覺知和感受。什麼是自我界限?是能分清「我」和「我」以外的界限。

不信任任何人,哪怕是身邊最親密的人;無論任何場合,總想表現自己,讓自己成為現場焦點;情緒非常不穩定,前一刻驕傲自大,後一刻陷入抑鬱;說話做事總想自己拍板,控制欲極強……

奧利弗•詹姆斯通過研究告訴我們:以上問題只要有一個是肯定回答的,那我們的自體感可能較弱,並患有所謂的人格障礙。

但我們不必為此憂心,因為普通人群中有13%的人與我們有相同的情況,並且好的一點是,自體感弱的人可能有驚人的想像力和支配力,較容易在政界、商界、藝術界取得高成就,雖然成就的背後伴隨著極度的痛苦。

那麼自體感弱的源頭在哪裡?


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個人自體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受到了不良撫育。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會造就不成熟的成年人。」

這個結論證明:嬰兒能有一個共情能力較強的母親或者照顧者,對他的一生是何其重要。

面對人生問題時所有不成熟的表現、情緒的大起大落、性格的多重表現等等,竟然起源於0~6個月我們還沒有記憶時所受到的撫育方式,雖然不可思議,但事實確實擺在這裡。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崇尚胎教,可以說,從生命在子宮孕育的那一刻起,溫馨有愛的胎教就給了它一個美好的開始。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有一本心理學著作《巨嬰國》,闡述了人生中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仍是嬰兒級別的。

由此衍生出了許多成年人的全能自戀心理,這種心理催生出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鬱等一系列國人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而這一系列心理問題的起源都是因為嬰兒時期的不良撫育。

2,0~3歲,主題是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否則可能面臨與人相處的問題。

人際關係中的依戀模式主要有四種:

迴避型依戀: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依賴自己。

這種類型的人在人群中佔20%,在3個月到9個月大時,他們的母親或者照顧者屬於自說自話的喋喋不休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她們所說的話並不是對嬰兒動作或者聲音的回應,而是由她們自己的情緒或一時的興致驅動的。


比如在生活中:嬰兒哭了是想喝奶,她們認為是想睡覺,用各種手段哄睡嬰兒。嬰兒轉動頭部想感知到光線的照耀,她們認為光線可能會傷了孩子眼睛,遮擋了陽光……

沒有共情心理的母親和照顧者,在有意或者無意中主導了嬰兒的興趣和需求,迫使嬰兒放棄了主動接觸的嘗試。

這種否定式的撫育方式導致了成年後的迴避型依戀者,他們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就搶先一步——在被拒絕之前,先拒絕別人。

纏人型依戀:想和別人親密無間,否則會感到不自在。

這種類型的人在人群中佔10%,他們渴望和別人絕對親密,但總感覺沒有人和他們那麼親密,有一種「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感覺。

纏人型依戀的成因是父母的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撫育方式,比如有時候,對於學步期的幼兒,父母過分關愛和焦慮,怕幼兒摔倒,要自己照顧;幼兒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者動作,父母先咋咋呼呼驚慌失措。但有時候,幼兒摔倒了,父母只是快速抱起幼兒,卻並不給予安慰或者鼓勵;孩子咿呀學語時,父母不會積極與幼兒共情,去理解和投入……

纏人型依戀者最害怕被拋棄,所以表現極度黏人,這更容易導致他們精神緊張、容易焦慮,也更容易讓別人產生拒絕的念頭,從而產生不良循環。

混亂型依戀:想要親密關係,但一和別人親密又會不自在。

這種類型的人在人群中佔20%,是令人費解的迴避型依戀者和纏人型依戀者的混合體。

這種類型的成因是在嬰幼兒時期遭受過嚴重的虐待或者被忽視。父母或者照顧者因為暴力傾向或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遭受過重大創傷之後所撫育出來的孩子最容易成長為這種類型,這種撫育過程一方面會滿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會虐待或者忽視孩子。


生活中,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繼母或者繼父的愛,但繼母或者繼父總讓他們失望,給予他們打罵和身體虐待。有些精神抑鬱家庭撫育的孩子,撫育者精神狀況好時,孩子能感受到父愛母愛,但父母犯病時無法控制自己,往往對孩子身心造成極大傷害。

他們渴望親密關係,渴望依賴,但又害怕被虐待。

安全型依戀:無論和別人親密還是自己獨處,都會很自在。我可以依賴他人,他人也可以依賴我。

這種類型佔人群中的50%,是最舒服的人際關係交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一個敏感的母親或者照顧者積極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對於孩子的需求,他們能敏銳地感知到,並積極互動,同時誘發孩子的主動性。習慣於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的事都很上心,孩子時刻能感受到溫暖和愛。

在這樣的撫育條件下,成年後的他們即使與伴侶、同事之間發生爭執或問題,他們的處理方式也是很溫和的,不會吹毛求疵或者引發大衝突。

3,3~6歲,主要涉及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否則可能過於墨守成規或叛逆。

良心類型分為三種:懲罰性的、脆弱的或善良的。

具有懲罰性的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邊。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他們都很勤奮,但是可能缺乏創造性。

具有脆弱的良心,可能會更叛逆。在家不服從父母,上學不服從老師,上班不服從上級,具有攻擊性,身上也許有明顯的壞習慣。

具有善良的良心,無論上學還是工作,都是公認的得體的人。對權威不反感不屈從,對不順利的事,試圖理解不抱怨,明白什麼該接受什麼該拒絕。

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良心,基本取決於3~6歲期間父母或者照顧者對他們的撫育態度和行為。

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對於一個人在這個階段的本能衝動,如果父母或者照顧者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這個人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他們嚴格管束這個人,這個人可能就具有懲罰性的良心。如果他們對這個人過於縱容,或者懲罰不當,這個人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完全符合某一類型的良心的人很少,一個人可以同時兼具以上三種良心類型,某一種類型佔主導地位。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雖然他從小學習努力,成績很好,但貧苦的家庭生活也讓他懂得了要肩負家庭責任,照顧弟弟妹妹。儘管成績優異,他還是放棄了上學,回家務農幫扶家庭。這時候他具有懲罰性的良心,服從於家庭和父親,認命於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在長時間的打拼和黃土地的勞作後,孫少安並沒有改變家庭的貧窮,反而因為時代的烙印和農民本色的傳承,日子越過越窮。當改革的春風緩緩吹來,他首先覺醒,開始反抗舊制度,帶領一隊的小組長們籤訂承包協議,計劃包產到組,大幹一場。這時候他具有脆弱的良心,萌生了反抗叛逆

對於家庭,他是好兒子、好哥哥、好丈夫;對於社會,他是能闖能幹能吃苦的好兒郎;對於雙水村,他是帶隊有方有謀略有魄力的生產隊長和好社員。這時候他具有善良的良心。

有一個同事,從小父母對他管教很嚴格,上大學後,他的衣服都還是父母決定買什麼樣的。他也從來沒有反抗過或者表達過什麼意見。

這時候他的良心是懲罰性的。但這並不表明他對父母的管教和對他私生活的幹涉完全認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只是在壓抑自己的需要,表面順從,內心就跟奔騰的火山一樣,總有爆發的一刻。

結婚時,是父母選定的對象,他也順從了。沒想到的是,在他的女兒八歲時,他出軌了自己的高中女同學,哪怕工作被停職、淨身出戶、父母要跟他斷絕關係,他都毅然決然地離婚了。這時候他具有脆弱的良心。他長時間以來的壓抑和服從終於引來了一場龐大的火山大爆發,他的叛逆來得這麼晚,這麼震撼,但又好像是情理之中的。


作者通過理論拆解和實例分析,以及針對實際情況的相關問答,告訴了我們人生面臨的所有問題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有源頭的,有果必有因,必有追溯之處。

而這些可追溯之處包括基因影響(佔一小部分)+後天撫養環境和方式(佔大部分),試想,如果為人父母者能提前對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和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做到心中有數,是不是都會努力規避不好的影響,用心營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

而這種提前預知、過程規避的撫養方式,明顯優於孩子成人後付出百倍辛苦,無奈和被迫地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響,效果會好得多。

所以,這是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響的第一種渠道,從源頭堵塞漏洞,建議即將為人父母者必讀此書。

但是,如果事實已經形成,影響已經註定,就定格了一生嗎?

近幾年,無論是電視劇或者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人生被拋給了原生家庭背鍋。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裡,片子開頭說:「給我一個7歲的孩子,我能告訴你他的將來。」

這句話在大部分孩子的身上都應驗了。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就像工廠裡的流水生產線一樣,基本上固化了他們的未來。


如果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成為真正的魔咒,那在原生家庭的陰影裡逃出來的孩子還有什麼生活的渴望,還有什麼人生的輝煌?

奧利弗•詹姆斯告訴我們:成為自己人生的劇本作者,這完全可能。

鼓足自信的風帆,我們一起去看「降低原生家庭影響」的第二個渠道。

二,通過「內省」理解自己過去的經歷,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託舉自己的美好人生)。

為什麼要對童年經歷進行抽絲剝繭?就像警察破案一樣,需要從蛛絲馬跡中尋找到影響我們人生的最初源頭,然後想辦法遏制或降低它對我們人生的不良影響。

了解了源頭,靠什麼降低不良影響?

奧利弗•詹姆斯教給了我們方法:內省。

內省促進解脫和原諒,把自己從不良影響中解脫出來,原諒讓自己遭受不良影響的人和環境。


我的閨蜜家庭富裕,長輩們都在當地政界有一席之地。出生於這樣的家庭,她的前途本應是一片風光。

但實際上,她的生母在她不到一周歲時就與她的生父離婚,她是在繼母的看護下長大的。但繼母對她非常不好,她小小年紀就開始照顧同父異母的弟弟和妹妹。

長大後,弟弟妹妹都被安排了職能部門的鐵飯碗,而她父不疼母不愛,自己尋找出路委身於一家私企做銷售。

從她的原生家庭來看,她應該是充滿仇恨的,工作不如意,生活也不美滿。但實際上,因為她的努力,她現在已躋身於私企銷售總監,待遇很好;老公是高中同學,家庭環境優越,對她非常體貼;兒女雙全,公婆照顧著;婆婆是有名的事兒精,偏偏對她讚揚有加……

她說:「我現在美好的生活,全都要感謝原生家庭的賜予。」

如果沒有後媽,她肯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嬌滴滴的大小姐,眼裡容不下沙子。但因為身份特殊,她從小學會了隱忍和接納,接納一切,原諒一切,改變了自己,就改變了人生。

所以,不能把人生所有的不幸都歸於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自己的人生自己最有決定權。


而內省是改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內省促進改變,它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與親近的人聊天,從中找到使自己快樂的方法。

(2)與專業心理諮詢師交談,正視自己的情緒。

(3)通過藝術活動表達自己,例如畫畫或寫作。

《觀察家報》原編輯大衛•阿斯特曾經說過:「我們沒有人能對自己的性情負責——只是有責任努力控制自己的性情。」

他所說的性情與我們的童年撫育有關,並且肯定會影響我們的人生,但只要對不良情緒加以控制,對我們的人生就是有利的。

向我的閨蜜學習,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原諒和接納過去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出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擁有燦爛的人生,這絕對不是夢。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偏愛的後果:新生家庭中用三大絕招解決帶來的不良影響
    原生家庭偏愛的後果:新生家庭中用三大絕招解決帶來的不良影響 什麼是原生家庭?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特意去某搜尋引擎上查了下百科,原生家庭即一個成人在結婚之前從小到大成長的家庭,結婚之後組成的家庭為新生家庭。
  •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近年越來越多不堪工作和家庭重擔的人走進了心理諮詢室去訴說自己所受的委屈和壓力,據心理諮詢師的不完全統計,訴說者的壓力來源有75%以上都跟原生家庭的矛盾有關。作為一個深受原生家庭束縛難以自拔的人,我一直有關注與原生家庭生存有關的書籍。最近看到了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耗盡半生研究積累和長時間磨稿寫出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 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好與壞
    實際上,當我決定一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並不知道原始家庭的含義,因此我專門搜索了Internet,發現Internet提供了很多不良示例。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成長並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自從我讀初中以來,我就一直獨自生活在學校外,有些孩子可能在上大學之前就離開父母,而且他們結婚之前很可能已經和父母在一起了。原生家庭會影響您的個性和親密感。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一起成長的家庭。有父母,也許是兄弟姐妹。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也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個人被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一個人任何年齡階段都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和原生家庭身邊連結,來改變自我的現有的狀態。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徹底地想要從這裡獲得成長,可能年齡至少要30多歲往上,因為20多歲剛出頭的年輕人,他們仍然面臨的是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等一系列實際的問題,很少關注心理與人生家庭分離的事件。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我們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它塑造著我們的個性,讓我們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性格、愛好、興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三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情感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原生家庭已經對你產生了負面影響
  • 淺談原生家庭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有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原生家庭這個詞也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的樊勝美,《都挺好》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當然,在對於原生家庭的相關態度得到了很多關注的同時,曲解和反對的聲音也是層出不窮。
  • 對原生家庭的思考越來越多?是時機到了
    認真觀察一下周圍我們會發現,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比如原生家庭給人帶來了哪些影響、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危害等,不一而足。而原生家庭也似乎被貼上了等於傷害的標籤,但是實際上原生家庭是一個中性定義,只不過大部分原生家庭給人帶來了不好的感受,因此在越來越多人思考的時候被貼上了單面標籤。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所謂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和自己父母所構成的家庭。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在心理學人士眼裡,他們非常關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甚至很多心理醫生把人們碰到的心理問題往原生家庭上尋求原因和答案。比如很多專家認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互動模式決定了未來孩子自己婚姻的互動模式。一個男弱女強的家庭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是男孩,一定相對稚弱,將來的配偶通常也是強勢的;如果是女孩,將來必然強勢,未來配偶也通常會是一個弱勢的男生。
  • 趙小明:真正傷害你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原生家庭」的概念
    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於,所謂的小時候受家庭傷害,所謂原生家庭所產生的若干案例,通過添油加醋的被公布到網上,由此產生了一個共有的記憶池。然後每一個個體都從這個公共記憶池裡面去抽取,然後替換自己的原有記憶,對外宣稱自己小時候被家庭傷害。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什麼叫原生家庭?為什麼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乃至身心健康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我們大部分人一生至少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從小到大,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家庭,另一個是我們成人後,進入婚姻生活所建立的家。我們把自己從小到大成長的那個家庭叫做原生家庭。有的人可能從小在不同的家庭被不同的人照料,而擁有不只一個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無法逃離的「以愛為名」。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無法逃離的「以愛為名」。帶話題談談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吧?今天來聊聊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但是我相信肯定也會有很多幸福的原生家庭。說起原生家庭,其實已經算是老話了,只不過很多人還是看不到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有時候,你的行為處事,是什麼性格,往往都是在小時候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因為,學校學到的東西只是表面,而家庭成員的「行為」是最直接的指引,所以,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生活,情感等方面,有著你不可抗拒的影響,很難擺脫。
  •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可逆?
    現在的我,才是在我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應該成長成的樣子。但是原生家庭中對我性格造成的缺點,我覺得已經無法挽回了,甚至越來越嚴重了!我明明知道自己這些性格不好,這樣做不對,卻沒法阻止自己前行。,如何面對它的影響卻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影響
    原生家庭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對一個人的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Part1影響人的擇偶觀好的原生家庭,會帶給人一種天生的自信感,在擇偶上也會儘量向優秀人群靠攏,因為自己本身也很優秀。對於一些不好的原生家庭中生長的孩子,骨子裡就會有一種自卑感,在遇到好的人的時候,自己就不敢靠近,心裡也會不停的問自己:他那麼優秀,我配不上她。如果有優秀的人追自己,可能會想:我不是你看到的那樣,我一點也不好,我何德何能配得上你的追求?這就是骨子裡的自卑,是一個人成年以後幾十年裡都會帶著的,即使這個人變得很優秀了,這種自卑感也還是會時不時的冒出來。
  • 你的原生家庭有沒有給你造成過這樣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怎樣,誰又能逃得掉呢?所以說,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你不能去怪罪,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自己。甚至前一段時間那條不堪母親當眾辱罵,眾目睽睽之下在學校一躍而下的中學生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End·原生家庭的苦,只有當事人能懂,如果你也曾是新聞中這樣的家庭,如果你也想擺脫家人的不良影響
  •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什麼是原生家庭?很多人或者對這個詞有些陌生或有些疑惑,其實很簡單,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那或者也有人會問,結婚之後的家庭是屬於原生家庭嗎,當然不是,結婚之後的家庭對於你本人來說是新生家庭,對於你的小孩來說才是原生家庭。那原生家庭重要嗎?我個人認為是真的很重要。
  • 怎麼樣克服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帶給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對自己有利的,我們慶幸,對自己不利,就要下功夫矯正!首先,要正確認識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每一個成員,給我們造成了什麼影響。因為原生家庭貧窮,有了自卑心理,還是缺父愛、母愛?咱們要去掉自卑心理,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別人怎麼看我們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 伊能靜談原生家庭,難道窮盡一生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01 導語伊能靜近日發布長文談《隱秘的角落》,她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秦昊,她是絕對不看這部劇的,因為這部劇想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給人這一生帶來的影響,絕不是任何人可以輕易批判的。每次談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現在的處境全部歸於原生家庭,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它們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 為什麼男生更容易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
    為什麼說男生更容易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呢?以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例子而言,在痛苦的原生家庭內,男生大多數可以獨立開始。在自主工作能夠獨立生存後,男生表現的更大多數更加獨立。而女生無論原生家庭有多麼的痛苦,總會有一些感性和依賴性。男生大多數偏向於理性思考。女生大多數偏向於感性思考。從母親受孕的那一刻起,女性的染色體基因便被女性荷爾蒙激活了。
  • 蛻變:超越原生家庭
    每次諮詢時都會了解來訪者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圍,而且需要畫出三代的家譜圖。我們都是在原生家庭裡長大,父母的基因通過基因表達建構了我們的生物學基礎,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學基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關係塑造著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