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對童年經歷進行抽絲剝繭,你可以創建自己的新角色。」
——奧利弗•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為什麼家人對我們有那麼多的期待?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斥著嫉妒、壓抑和不自信?為什麼我們越努力人際關係越糟糕……
種種問題就像一座座小山循環出現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成為我們美好人生的羈絆,導致我們呼吸不順暢,行動不自由,身心充滿了困惑和不安。
去哪裡尋找答案,誰又能搬走橫亙在我們人生中的這些小山?
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為迷茫無助的我們帶來了答案——《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奧利弗•詹姆斯是一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在這本書中,他運用伊莉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麥可•傑克遜等名人以及典型的普通家庭子女的成長故事,剖析了原生家庭帶給每個人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用事實告訴我們:降低原生家庭對人生的不良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這完全可以。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渠道實現這個目標。
英倫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評價此書:「如果能規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看完此書,將比任何政府立案更能帶給人民快樂、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這句話傳遞出的信息是:即將為人父母者閱讀此書,有利於從源頭降低原生家庭對孩子人生的不良影響,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考慮,這本書也可以看作一本專業性較強的育兒書籍。
因為作者通過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進行了拆解,通過閱讀理解並結合自身,為人父母者將明確正確的育兒方向。具體如下:
1,0~6個月,主題是自體感與自我界限,理應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能力,否則可能自戀或產生反社會心理。
什麼是自體感?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覺知和感受。什麼是自我界限?是能分清「我」和「我」以外的界限。
不信任任何人,哪怕是身邊最親密的人;無論任何場合,總想表現自己,讓自己成為現場焦點;情緒非常不穩定,前一刻驕傲自大,後一刻陷入抑鬱;說話做事總想自己拍板,控制欲極強……
奧利弗•詹姆斯通過研究告訴我們:以上問題只要有一個是肯定回答的,那我們的自體感可能較弱,並患有所謂的人格障礙。
但我們不必為此憂心,因為普通人群中有13%的人與我們有相同的情況,並且好的一點是,自體感弱的人可能有驚人的想像力和支配力,較容易在政界、商界、藝術界取得高成就,雖然成就的背後伴隨著極度的痛苦。
那麼自體感弱的源頭在哪裡?
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個人自體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受到了不良撫育。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會造就不成熟的成年人。」
這個結論證明:嬰兒能有一個共情能力較強的母親或者照顧者,對他的一生是何其重要。
面對人生問題時所有不成熟的表現、情緒的大起大落、性格的多重表現等等,竟然起源於0~6個月我們還沒有記憶時所受到的撫育方式,雖然不可思議,但事實確實擺在這裡。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崇尚胎教,可以說,從生命在子宮孕育的那一刻起,溫馨有愛的胎教就給了它一個美好的開始。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有一本心理學著作《巨嬰國》,闡述了人生中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仍是嬰兒級別的。
由此衍生出了許多成年人的全能自戀心理,這種心理催生出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鬱等一系列國人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而這一系列心理問題的起源都是因為嬰兒時期的不良撫育。
2,0~3歲,主題是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否則可能面臨與人相處的問題。
人際關係中的依戀模式主要有四種:
迴避型依戀: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依賴自己。
這種類型的人在人群中佔20%,在3個月到9個月大時,他們的母親或者照顧者屬於自說自話的喋喋不休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她們所說的話並不是對嬰兒動作或者聲音的回應,而是由她們自己的情緒或一時的興致驅動的。
比如在生活中:嬰兒哭了是想喝奶,她們認為是想睡覺,用各種手段哄睡嬰兒。嬰兒轉動頭部想感知到光線的照耀,她們認為光線可能會傷了孩子眼睛,遮擋了陽光……
沒有共情心理的母親和照顧者,在有意或者無意中主導了嬰兒的興趣和需求,迫使嬰兒放棄了主動接觸的嘗試。
這種否定式的撫育方式導致了成年後的迴避型依戀者,他們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就搶先一步——在被拒絕之前,先拒絕別人。
纏人型依戀:想和別人親密無間,否則會感到不自在。
這種類型的人在人群中佔10%,他們渴望和別人絕對親密,但總感覺沒有人和他們那麼親密,有一種「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感覺。
纏人型依戀的成因是父母的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撫育方式,比如有時候,對於學步期的幼兒,父母過分關愛和焦慮,怕幼兒摔倒,要自己照顧;幼兒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者動作,父母先咋咋呼呼驚慌失措。但有時候,幼兒摔倒了,父母只是快速抱起幼兒,卻並不給予安慰或者鼓勵;孩子咿呀學語時,父母不會積極與幼兒共情,去理解和投入……
纏人型依戀者最害怕被拋棄,所以表現極度黏人,這更容易導致他們精神緊張、容易焦慮,也更容易讓別人產生拒絕的念頭,從而產生不良循環。
混亂型依戀:想要親密關係,但一和別人親密又會不自在。
這種類型的人在人群中佔20%,是令人費解的迴避型依戀者和纏人型依戀者的混合體。
這種類型的成因是在嬰幼兒時期遭受過嚴重的虐待或者被忽視。父母或者照顧者因為暴力傾向或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遭受過重大創傷之後所撫育出來的孩子最容易成長為這種類型,這種撫育過程一方面會滿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會虐待或者忽視孩子。
生活中,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繼母或者繼父的愛,但繼母或者繼父總讓他們失望,給予他們打罵和身體虐待。有些精神抑鬱家庭撫育的孩子,撫育者精神狀況好時,孩子能感受到父愛母愛,但父母犯病時無法控制自己,往往對孩子身心造成極大傷害。
他們渴望親密關係,渴望依賴,但又害怕被虐待。
安全型依戀:無論和別人親密還是自己獨處,都會很自在。我可以依賴他人,他人也可以依賴我。
這種類型佔人群中的50%,是最舒服的人際關係交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一個敏感的母親或者照顧者積極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對於孩子的需求,他們能敏銳地感知到,並積極互動,同時誘發孩子的主動性。習慣於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的事都很上心,孩子時刻能感受到溫暖和愛。
在這樣的撫育條件下,成年後的他們即使與伴侶、同事之間發生爭執或問題,他們的處理方式也是很溫和的,不會吹毛求疵或者引發大衝突。
3,3~6歲,主要涉及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否則可能過於墨守成規或叛逆。
良心類型分為三種:懲罰性的、脆弱的或善良的。
具有懲罰性的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邊。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他們都很勤奮,但是可能缺乏創造性。
具有脆弱的良心,可能會更叛逆。在家不服從父母,上學不服從老師,上班不服從上級,具有攻擊性,身上也許有明顯的壞習慣。
具有善良的良心,無論上學還是工作,都是公認的得體的人。對權威不反感不屈從,對不順利的事,試圖理解不抱怨,明白什麼該接受什麼該拒絕。
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良心,基本取決於3~6歲期間父母或者照顧者對他們的撫育態度和行為。
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對於一個人在這個階段的本能衝動,如果父母或者照顧者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這個人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他們嚴格管束這個人,這個人可能就具有懲罰性的良心。如果他們對這個人過於縱容,或者懲罰不當,這個人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完全符合某一類型的良心的人很少,一個人可以同時兼具以上三種良心類型,某一種類型佔主導地位。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雖然他從小學習努力,成績很好,但貧苦的家庭生活也讓他懂得了要肩負家庭責任,照顧弟弟妹妹。儘管成績優異,他還是放棄了上學,回家務農幫扶家庭。這時候他具有懲罰性的良心,服從於家庭和父親,認命於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在長時間的打拼和黃土地的勞作後,孫少安並沒有改變家庭的貧窮,反而因為時代的烙印和農民本色的傳承,日子越過越窮。當改革的春風緩緩吹來,他首先覺醒,開始反抗舊制度,帶領一隊的小組長們籤訂承包協議,計劃包產到組,大幹一場。這時候他具有脆弱的良心,萌生了反抗叛逆。
對於家庭,他是好兒子、好哥哥、好丈夫;對於社會,他是能闖能幹能吃苦的好兒郎;對於雙水村,他是帶隊有方有謀略有魄力的生產隊長和好社員。這時候他具有善良的良心。
有一個同事,從小父母對他管教很嚴格,上大學後,他的衣服都還是父母決定買什麼樣的。他也從來沒有反抗過或者表達過什麼意見。
這時候他的良心是懲罰性的。但這並不表明他對父母的管教和對他私生活的幹涉完全認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只是在壓抑自己的需要,表面順從,內心就跟奔騰的火山一樣,總有爆發的一刻。
結婚時,是父母選定的對象,他也順從了。沒想到的是,在他的女兒八歲時,他出軌了自己的高中女同學,哪怕工作被停職、淨身出戶、父母要跟他斷絕關係,他都毅然決然地離婚了。這時候他具有脆弱的良心。他長時間以來的壓抑和服從終於引來了一場龐大的火山大爆發,他的叛逆來得這麼晚,這麼震撼,但又好像是情理之中的。
作者通過理論拆解和實例分析,以及針對實際情況的相關問答,告訴了我們人生面臨的所有問題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有源頭的,有果必有因,必有追溯之處。
而這些可追溯之處包括基因影響(佔一小部分)+後天撫養環境和方式(佔大部分),試想,如果為人父母者能提前對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和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做到心中有數,是不是都會努力規避不好的影響,用心營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
而這種提前預知、過程規避的撫養方式,明顯優於孩子成人後付出百倍辛苦,無奈和被迫地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響,效果會好得多。
所以,這是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響的第一種渠道,從源頭堵塞漏洞,建議即將為人父母者必讀此書。
但是,如果事實已經形成,影響已經註定,就定格了一生嗎?
近幾年,無論是電視劇或者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人生被拋給了原生家庭背鍋。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裡,片子開頭說:「給我一個7歲的孩子,我能告訴你他的將來。」
這句話在大部分孩子的身上都應驗了。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就像工廠裡的流水生產線一樣,基本上固化了他們的未來。
如果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成為真正的魔咒,那在原生家庭的陰影裡逃出來的孩子還有什麼生活的渴望,還有什麼人生的輝煌?
奧利弗•詹姆斯告訴我們:成為自己人生的劇本作者,這完全可能。
鼓足自信的風帆,我們一起去看「降低原生家庭影響」的第二個渠道。
為什麼要對童年經歷進行抽絲剝繭?就像警察破案一樣,需要從蛛絲馬跡中尋找到影響我們人生的最初源頭,然後想辦法遏制或降低它對我們人生的不良影響。
了解了源頭,靠什麼降低不良影響?
奧利弗•詹姆斯教給了我們方法:內省。
內省促進解脫和原諒,把自己從不良影響中解脫出來,原諒讓自己遭受不良影響的人和環境。
我的閨蜜家庭富裕,長輩們都在當地政界有一席之地。出生於這樣的家庭,她的前途本應是一片風光。
但實際上,她的生母在她不到一周歲時就與她的生父離婚,她是在繼母的看護下長大的。但繼母對她非常不好,她小小年紀就開始照顧同父異母的弟弟和妹妹。
長大後,弟弟妹妹都被安排了職能部門的鐵飯碗,而她父不疼母不愛,自己尋找出路委身於一家私企做銷售。
從她的原生家庭來看,她應該是充滿仇恨的,工作不如意,生活也不美滿。但實際上,因為她的努力,她現在已躋身於私企銷售總監,待遇很好;老公是高中同學,家庭環境優越,對她非常體貼;兒女雙全,公婆照顧著;婆婆是有名的事兒精,偏偏對她讚揚有加……
她說:「我現在美好的生活,全都要感謝原生家庭的賜予。」
如果沒有後媽,她肯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嬌滴滴的大小姐,眼裡容不下沙子。但因為身份特殊,她從小學會了隱忍和接納,接納一切,原諒一切,改變了自己,就改變了人生。
所以,不能把人生所有的不幸都歸於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自己的人生自己最有決定權。
而內省是改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內省促進改變,它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與親近的人聊天,從中找到使自己快樂的方法。
(2)與專業心理諮詢師交談,正視自己的情緒。
(3)通過藝術活動表達自己,例如畫畫或寫作。
《觀察家報》原編輯大衛•阿斯特曾經說過:「我們沒有人能對自己的性情負責——只是有責任努力控制自己的性情。」
他所說的性情與我們的童年撫育有關,並且肯定會影響我們的人生,但只要對不良情緒加以控制,對我們的人生就是有利的。
向我的閨蜜學習,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原諒和接納過去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出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擁有燦爛的人生,這絕對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