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忙婚姻情感辨析系列
關鍵詞:離婚、二婚、夫妻關係
文章長度:4000字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有位女士向我講:那天我看到老公在廚房切肉,一塊一塊的。他抬頭對我笑了笑,笑得很神秘,然後繼續專心切肉。我嚇得一晚上不敢睡覺,提心弔膽的感覺。那天想和老公離婚,總覺得一個人過更安全。我是怎麼了,我被嚇到了嗎?56歲的人了,唉……
很顯然,這幾天來因為一起令人心痛的「二婚殺妻」案件,婚姻以及二婚突然成了很多人討論的話題,夫妻關係深不見底。
這個案件折射出來的一些邏輯,引起了不少人的過度擔憂甚至是恐慌情緒。
有人直言再也不結婚,必須防著枕邊人。還有人說,二婚的應該抓緊時間離婚,保護自己。
我認為這種想法沒必要,基本上屬於自己嚇唬自己。
感情問題慎重選擇就好,何必因噎廢食?喝水嗆死的人也有很多,難道不喝水了?
在婚姻中,心裡無鬼,彼此沒有利益衝入,做人堂堂正正,真心持家,自然無欲則剛。若還是過不好,那就理性選擇。
近幾年來,圍繞著「婚姻感情」問題,漸漸衍生出了「恐婚一族」這一特殊群體,這是一個正在遞進、累加的社會現象。在感情中真正吃過虧、受過委屈的人們,擦乾眼淚之後,很難再去全心全意相信另一段新的感情。
戀愛失敗次數越多,就越不願結婚。而曾經結過婚又離婚的人們,也有一部分人似乎「想通了」,不願再婚,只想單身過完餘生,做個「單身貴族」。
雖然說這種「單身貴族」的確越來越多,但是相比於龐大的適婚群體數量,依然很少。
因而,單身貴族在成年人群中所佔的比例並不高。沒必要「隨大流」,這也不是「大流」,更沒必要因為臆想而把自己弄成單身貴族。婚姻好好過,別管幾婚,認真就行了,何必故意製造分離?
記得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講過,感情問題是當今人們患上抑鬱症的主導因素。心裡有苦不能說,越過越累。
如果心裡沒苦,那就是因為太閒。整天臆想,以致於精神內耗,漸漸幻聽、幻覺。初期弱化了判斷能力,後來就成了抑鬱。甚至聽風就是雨,偶爾還會擔心有人要傷害自己。
我看到了一位女士的留言,就是文章一開頭的那幾句話,說得挺嚇人,其實都是自己嚇自己。
她的家庭條件挺好,夫妻是初戀,知根知底。結婚30年,夫妻幾乎沒吵過架。一個孩子已經成家,老公內退,她也內退,偶爾去單位走一趟,基本不用上班了。
她說:也許是突然閒下來了,總是愛幻想。老公是個好男人,這麼多年都捨不得罵我一句。我們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錢都給了孩子,感情也很好。現在想想,覺得自己很搞笑,我怕啥呢?和幾個老姐妹聊天,她們說那幾天她們也偶爾害怕,被別人帶了節奏,現在都覺得很搞笑。幸好不是二婚,不然還不嚇死?
都說人心奇怪,其實何止是奇怪,簡直是太敏感。很多人毫不留神間,就被別人的悲慘婚姻經歷帶偏了生活的邏輯與節奏。
這種變化就好似不少50多歲的阿姨們看電視劇都能看哭一樣。因為太閒,把自己帶入了情景中。
不過這也恰恰說明,對於婚姻中的很多問題,不少人喜歡感性思維。感性上頭,就忘記了理性的因果。
這種情況下兩口子就找點事情做,總比大眼瞪小眼要好。培養一門愛好,陶冶情操,心理壓力有個宣洩口,就不那麼擔心了。
內心的抑鬱與婚姻的真實處境應理性區分對待,有時候自己嚇自己不僅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加重心理負擔。甚至於本來沒問題,也會想出問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事情有邏輯因果,話也得分兩面說。推理是推理,現實是現實。
普遍來看,初婚和二婚不一樣,這是一定的。感情理論上的邏輯,不一定等於現實。
如果夫妻之間有什麼難言之隱或者不能說的怨恨,又或者有根本的利益衝突,那就必須區別對待。不是所有婚姻都一樣,這確實是現實,要多現實有多現實!
這幾天不少人已經注意到了一種聲音,簡化來講用一個句子就能表達:二婚夫妻各懷鬼胎。
我在網上大體一看,發現有好幾種關於二婚的觀點。
1、有人說離婚後就不要再婚了,初婚都沒有經營好,二婚有什麼意義,更難經營好。
2、有人說二婚之前要做財產公證,必要時提前立遺囑,省得枕邊人有別的想法。
3、有人說可以二婚,但是上段婚姻中不能有孩子,不然孩子問題是夫妻感情破裂的導火索。
4、有人說,即便二婚也要和老公保持距離,警覺一點,不然誰知道哪天他會害自己?
總之,因為一起案件,各種各樣的「大神言論」層出不窮。說到底還是男女不信任,既然不信任,那還談什麼感情?感情都沒有,何必再婚?
因此第1種觀點是最有意義的,離婚後儘量不要再婚,或者二婚前慎重考慮。若是前怕狼後怕虎,即便再婚也只是找罪受。
嚴格來說,這種觀點可以倒逼很多情侶理性選擇,結婚前就真心相待。到了婚姻中,夫妻能不離婚就不要離婚。
夫妻安安穩穩過一輩子,別去幻想那些「更好的」感情,可以免去很多後來的煩惱與悲傷。
不管從什麼角度講,普遍來看二婚壓力大是真的。這裡有一個複雜的機制,和感情培養的「流程」以及「核心」有關。
下文中,稍微講一講這個眾所周知的邏輯。
雖然表面上看,二婚夫妻感情中難以跨過的坎是錢和孩子。
但事實卻是,對於更多的二婚夫妻來說,「上一段婚姻的離婚原因」才是彼此感情發展的核心要素,大概率影響著彼此關係的上限。
舉個例子,對於曾經出過軌的人而言,即便離婚後再婚,也很難被對方完全信任,這是必然的。即便是情人雙雙離婚再組合,將來也會互相提防。
理性來說,婚姻不是兒戲。能輕易主動拋棄原生家庭的人,很顯然是一個不珍惜家庭的人。他們喜歡玩浪漫,不惜傷害家庭。
和這種人過一輩子,壓力當然大,這是感情的核心邏輯。新鮮感過後,一切老樣子,甚至不如從前,這是大概率事件。
看到後臺有人問我,為什麼二婚壓力大,為什麼二婚不真誠?
我認為不能這麼問,這等於一竿子打倒所有二婚,這個問題很不理智。二婚也有過好的,這是一個概率論問題。
但是有一個客觀事實在提醒著人們,二婚普遍上不如一婚好。
戀愛、結婚是一脈相承的遞進關係,從戀愛到結婚,沉澱下很多情懷,無比厚重。在最適合的年紀,做最適合的事情,才能取得理論上最好的效果。
二十年華,兩情相悅,在最適合談愛情的年紀,談起一段憧憬中的愛情。從此攜手,生兒育女,共度餘生歲月,走過風風雨雨,感受歲月的點點滴滴。
這種夫妻知根知底,感情無比厚重,沉澱下深厚的感情根基,未來感情出問題的概率不大。
反之,不惑之年與原配分道揚鑣,再和另一個人重組家庭。原生家庭關係千絲萬縷,後來的社交萬縷千絲,再加之生活壓力很大,必然頭重腳輕。夫妻再想培養一段美好的愛情,難度更大,甚至時間上都不夠!
多數二婚夫妻錯過了時間,只能培養個愛情的樣子,沒有核心,沒有根基。
婚姻如同兩個人一步一步往後走,真心相待才能天長地久。夫妻培養出默契是需要時間的,沒有足夠的時間,培養不出真正的默契。
錯過了最佳的感情培養期,即便後來付出更大的精力,也很難超越之前。年齡很大,也就沒有多少精力去培養愛情了,坦然搭夥過日子已經很不錯了。
作為成年人,不要過於迷信「愛情永恆美好」這句話,因為很多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一婚就能過到老。若是做不到,就算一婚也容易出問題。
記得去年有位女士和我聊過幾次,印象中我似乎寫過她的婚姻案例。
本文中暫且叫她夏女士,她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自從我和前任好了之後,一直想和老公離婚,後來離了。我嫁給了前任,依然過得不幸福。我沒吸取曾經和前任分手的教訓,如今又有人追求我了,我該怎麼辦,要不要離婚和他在一起?三婚能幸福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夏女士和前夫離婚的時候就已經接近50歲,二婚嫁給了前任(情人),過了3年感覺現任不如前夫好。
她表達過和前夫復婚的想法,但是前夫沒有再接受她。她很委屈,向一位同事訴苦,一個講一個聽,不小心成了情人,偶爾約會。
當時我建議她應該斷掉和同事的關係,學著經營婚姻,或者果斷離婚。可她始終忘不了那位同事,又不敢輕易離婚。後來還是和他悄悄約會,最終導致了沉重的後果。
她的老公(二任)把她同事打了,老公也被抓了。婚沒離成,但是事情傳開,年邁的老母親被氣得一病不起,含恨離世。
她覺得自己沒有尊嚴,再也不幻想下一段婚姻……
很多時候,感情問題經歷過教訓才知道後果。可是有些教訓或許不給你後悔的機會,這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因果關係。
理論上說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糾錯空間」,其它條件等量的情況下,糾錯空間越大,迴旋的餘地就越大,感情問題依然如此。
什麼叫糾錯空間呢?說白了,就是承受失敗的次數。
舉個例子吧,就拿婚姻來說,如今的年輕人敢於離婚。雖然不建議離婚,但是因為年輕,離婚後依然還有廣闊的選擇空間。
如果年紀大了呢?
夫妻走過了半生歲月,很多人已經完全被家庭套牢,再說離婚不容易。多數情況下面對感情的糾結與困難,也只能忍著。若忍不了,或許就經營出了悲劇。
鑑於現實情況,55歲以下的人,離婚後基本上都會再次選擇。但是請記住,第二次選擇和20多歲選擇時的邏輯已經不一樣了。
寫這篇文章前,有位女士和我說:我即將二婚,看到那件「男子殺妻」的事情之後害怕了,以後我還能相信二婚嗎?想自己過了,不想再婚了,怎麼辦?
其實,那件事情被過度解讀了,真沒必要把自己代入其中。
兩個人好好相愛,沒有根本矛盾,不會有問題,任何事情都有因果,沒必要把自己整成抑鬱。
當然了,如果是「情人組合」,那確實需要冷靜一下再決定要不要再婚。
對於一些人而言,非要離婚再嫁,想要嫁給情人,那真得悠著點兒。究竟第二段婚姻是重造幸福還是飛蛾撲火,三年五載就見分曉。
反之,如果自己問心無愧,且在上一段感情中是受害者,再婚無可厚非。慎重一點,依然能把握住幸福。
一種婚姻,就是一種人生路。任何情況下,患得患失的道路都很艱難,需要冷靜分析問題的本質。
夫妻相處,目的是共度一生,沒必要把自己折磨成抑鬱症。不放心的話,就別再婚。總之,夫妻之間不到萬不得已,也不能輕易離婚,若要再婚更要慎重。
一婚也好,二婚也罷,感情都要做到唯一。既然成了一家人,錢的問題看開點,感情忠誠一點,就沒什麼大問題。
感情問題別自己嚇自己,問心無愧,不欲則剛。做不到心甘情願,就不要二婚。既然已經結婚,就別再輕易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