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個相親角,很多大爺大媽在對著一堆紙「面試」,紙上寫的都是一些女青年的資料,包括家庭、學歷、房產、戶籍。
大媽說,結婚是人生頭等大事,門當戶對是結婚的必需條件。
門當戶對這個詞語,經常在電視劇中出現,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古代婚姻中,身份地位相當才是結婚的決定因素,兩人相不相愛、合不合拍,根本不重要。
相比較與封建時期,現代婚姻更崇尚自由戀愛。
「愛情萬歲」這樣的觀念在年輕一代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好像誰違反了這條守則就是背叛了靈魂。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聽見門當戶對這四個字,就好像見了瘟神,唯恐避之不及。
但其實,門當戶對的確是婚姻中的必需條件,只不過,現代對於門當戶對的這個詞語的詮釋,與古代不同。
門當戶對——相同的追求
前一段時間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丈夫因為妻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而選擇離婚,丈夫說:「你去考研究生就是不愛我了,要不然為什麼結婚了還想深造呢?」
故事中的丈夫和妻子就是明顯的三觀不合,妻子只是想提升自己,追求更好的發展。
但是丈夫卻認為妻子是不想好好過日子,所以才去讀研究生,甚至還說,妻子考上了研究生,遇見更好的人,就會甩了他,跟別人在一起。
努力學習,追求更好的自己,這本身並不是什麼錯事,但是在丈夫眼中,這就是放棄和背叛,對於事情的觀點和看法如此不一致,即使再愛能怎樣?
你理解不了我,我認同不了你,這樣的婚姻,就算是當下堅持的住,又還能走多遠呢?
門當戶對——三觀一致
三觀一致是婚姻長久的必備條件,兩個對生活的看法不一致的人,是無法在婚姻中走的長遠的。
就比如我身邊的朋友小王,小王是一個追求職業發展的女生,她希望在婚後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她的男朋友覺得,女生養好孩子、照顧好家人才是基本,天天在外奔波,孩子都要老人給照顧,這就是女人的失職。
小王和男朋友商量幾次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後分了手。
後來,遇見了現在的丈夫小張,小張十分支持小王的選擇,不管是生孩子還是工作的問題,兩人都保持著互相尊重的態度來解決。
現在不僅生了孩子,小王在復工之後還升了職,孩子由保姆和兩方老人照顧著,事情也算圓滿解決。
由此可見,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結婚才是正確的選擇,三觀一致的婚姻,會讓彼此更加相愛,而三觀不一致的婚姻,只會越發讓彼此覺得自己愛錯了人。
門當戶對——相差不大金錢觀
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兩個人的婚後生活不僅僅和雙方能力有關,還和雙方的金錢觀有關。
金錢觀方面,小美是我身邊的典型例子,她沒結婚之前每個月工資5千多,每天早晨喝著星巴克上班,結婚之後,丈夫說:」三十多一杯的星巴克不健康,兩塊一杯的豆漿也很好,你試試。」
小美不覺得星巴克有什麼問題,但是在丈夫眼中,三十多一杯的星巴克對於早餐來講就是貴。
消費觀念的不同給彼此都帶來了壓力,小美覺得委屈,自己單身的時候都能喝,怎麼結婚了反倒不能了?
丈夫也覺得委屈,浪費了那麼多的錢去喝咖啡,那東西有什麼好喝的?
金錢是生活的基本,兩個人的消費觀不同,很容易在生活中有矛盾,矛盾多了生怨氣,怨氣多了,往日的情分也就會被慢慢消耗光了。
如果一定要用門當戶對來形容現在的婚姻,那這其中,當的應該是愛情,對的應該是三觀和修養。
若兩人三觀一致、步調協調,縱然面對生活艱辛,也能同心協力,過上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