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朋友?《易經》有云:「君子以朋友講習。」意思是說,互相給對方講解道理、使雙方都能從中獲得益處的人,就可以稱為朋友。
後來,孔子的後人孔穎達為《易經》做註解時,將朋友的概念闡述得更加詳細。孔穎達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也就是說,朋友是在某方面有著相似之處,比如三觀、興趣等等,在此基礎上相互吸引並建立起來的關係。
古語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殘酷,如今,「朋友」這門學問也變得越發高深莫測起來。
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懷著不為人知的目的,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我們身邊。以至於我們以善良、真誠的心去對待他們時,得到的卻是教訓。
所以說,人心隔肚皮。在生活中,無論你有多善良、實誠,也儘量不要與以下這四種人來往,以免自己吃虧。
《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就是一場關於「價值」的博弈——凡是能夠長久相處的兩個人,要麼有著情感共鳴,要麼提供物質利益。
比如說:你和你的哥兒們關係很鐵,是因為你們彼此能在情感上滿足對方的需求;而你和某人成為生意上的合作夥伴,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
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往往不按博弈的規則辦事,只想維護和保持自身利益,從來不會顧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有甚者,還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過來搶佔、損害他人的利益。
像這樣的人,是不值得成為自己的朋友的。
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都必須建立在愉悅輕鬆的基礎上,才能長久。更何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一帆風順,穩步上升。
然而,有些人因為自律能力很差,管控不好自己的情緒,到處惹是生非,經常搞得身邊的親朋好友過不上一個安寧的日子。
孔子曾說:「一個優秀的人,是莊重而又謹慎的,從不會輕易與別人發生爭執。」就比如那些喝了酒之後容易與別人產生衝突的朋友,還是儘早遠離為好。
這些人衝動、暴躁、沒有大局觀,不僅會使他們自己麻煩不斷,還有可能把身邊的人拖入泥潭。
俗語說:「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一個人只有長存感恩之心,才會保持良好的心態,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足,對失去的也會處之泰然。
與不懂感恩的人做朋友,我們先不說他會不會知恩圖報,光是相處起來就會很累——你對他再好,他都會覺得你做得不夠;你做得再對,他也能給你找出不對的地方來。
尤其是,當你需要幫助而找到他們的時候,哪怕你情商再高、再怎麼會說話會辦事,他們也都無動於衷。
不懂感恩的人,非常容易成為自私自利的人,與這樣的人做朋友,就等於是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禍根」。
《增廣賢文》講:「人而無信,百事皆虛。」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為人處世的根本。如果要做一個「惡劣品質排行榜」,不講誠信一定是名列前茅。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古代帝王的治國之策到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都把「誠信」列在其中,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我們在家門口的菜市場買菜不會「被宰」,而去景區旅遊就會瘋狂「被宰」?
本質上就是因為誠信——家門口的小販要跟我們做長久生意,所以要講誠信;景區的店主一般很難做「回頭客」的生意,所以經常「宰客」。
同樣的道理,與不講誠信的人做朋友,難免就會被他們「坑害」。
《增廣賢文》還有句話講:「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成為以上四種人,那麼推己及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要儘量疏遠這四種人。
尤其是在這個人情世故十分複雜的社會,如果不懂得選擇正確的人做朋友、不知道怎麼與各色各樣的人博弈、周旋,就會給自己的前途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