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記憶中,你和父親相處的畫面是怎麼樣的?
沒有舉高高,沒有騎馬馬,淅爸記憶中和父親相處的畫面,不是年幼時犯錯被「藤條燜豬肉」,就是長大了和老漢爭吵的情景。
所以,我從小真感覺不到什麼父愛,在高考前老爸半夜過來拍蚊子的事情,自己也覺得很老套(確實叛逆期的我很敵視父親)。
直到上大一的時候,父親堅持要送我上學,一路上扛行李、擦床板、到飯堂嘗試夥食...用沉默無聲又不容抗拒的堅定態度,陪我度過上大學的第一天,而後揉著太陽穴去趕最後一班班車回家鄉。
在那時,望著頭也不回的父親的背影,我才感受到了父愛。這也是至今,我腦海裡留存的唯一與父親有愛的畫面。
而現在自己當了兩個孩子的父親,回想起自己成長曆程和典型的中國式父親的關係,愣是出了一身冷汗:
淅爸總在想,中國式父愛,應該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直到看到了下面這對父子,答案清晰浮現。
父子倆再次爭吵了起來,因為爸爸一口一個「龜兒子」的叫著兒子,而兒子認為這不當是在羞辱他,還把媽媽也給羞辱了---母親早已棄他們而去。
父親聽到兒子維護那個理都不願意理兒子的母親,甚至不惜與自己爭吵,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一句「給老子死出去!」。
話很重,氣勢也足夠兇狠,但掩蓋不了他的難堪。他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含辛茹苦,雙倍甚至三倍的照料,仍比不上孩子母親在兒子心中的地位。
兒子在店裡補鞋,父親卻不解,這不剛買的鞋子嗎?怎麼就破了。
「都穿了一個學期了!」兒子的回答讓父親這才知道自己多粗心,但他怎麼可能認錯?這有損他作為
父親的威嚴形象。
於是張口就來了句:「你別一副老子對不起你的樣子,不穿光腳!」
父親就是這樣,一口一個「老子」,看起來很粗俗,但是卻在不斷強調自己的地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好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啊Q,明著贏不了,嘴巴上思想上得佔點便宜。
而當兒子看到父親腳上那對多年沒有換過的爛皮鞋時,他愣了愣,本來準備和父親理論一番的話都咽了回去,只是還不服氣地低聲念叨:「愛買不買,扣扣搜搜的...」
兩父子是那麼像,都不愛表達自己的情感,又都那麼愛面子。
「我愛你」、擁抱,這些親暱的言語動作,好像都被父親自動屏蔽了,大老爺們,怎麼能做出那麼肉麻的事?而傳統的父親形象,更不允許這樣做。
不過父親會用「男人」的方式來幫助兒子,例如...一邊裝無所謂一邊一臉認真地幫兒子跟女孩子表白:
「嬌嬌,做我兒媳婦,要不要得?」
正在一旁吃麵的兒子,被老爸的突然表現雷得那個叫外焦內嫩。
第二天,兒子突然不跟他抬槓了,即便父親叫他「龜兒子」,兒子都笑嘻嘻地幫忙幹活--事出反常必為妖,父親嗅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
果不其然,兒子舔著臉皮,問父親:「你說啷個樣才算跟女孩子耍朋友?」
這下倒真的是難倒了老漢了,回答不上,只好坦白,畢竟除了孩子媽,這十幾年來他身邊唯一的異性就只有母豬。
兒子又念叨了起來:「要是媽媽在就好了...」
而這次,父親沒有發脾氣,他換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直接掏出來兩百塊錢遞到兒子面前,在兒子一臉懵的表情中,說了句:「車票錢」...
兒子一時反應不過來,問:「啥子車票錢?」
不得不說,中國式父親就是這麼愛面子,又是那麼的...可愛。
他知道兒子一直想念母親,不過迫於他的壓力,也迫於孩子自己沒能力,所以一直不能主動去找媽媽。
而上一次的爭吵,對孩子問題的無能為力,讓他明白自己好像應該改變了,雖然語氣仍然硬邦邦,雖然還是一口一個「龜兒子」,雖然還是死要面子的抵賴...
但是,他已經不再以「老子」自稱了,就如同淅爸的父親一樣,那種變化是很細微、很難察覺,但又偏偏最容易感動人的。
找母親的事情,讓兒子失望而歸,母親根本就不搭理他。而另一邊,又因為想要保護心儀的女孩而被打得鼻青臉腫的他,一樣沒有得到女神的青睞--那個女孩子早已有了對象。
回到家,兒子獨自在門口蹲著發愣。父親又再次出現在他身邊,用鋼鐵直男的方式,和兒子互相打趣,笑罵對方是「祖傳備胎」。
最後父子相視一笑。父親就是這樣,用幫倒忙式的表白,用潤物無聲的車票錢,用沮喪時刻的另類陪伴,讓兒子切身體會到了父愛如山:
只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有那一絲細心,能察覺孩子成長的變化,並願意去嘗試改變,去表現那份「肉麻」。
最終,孩子越不聽話,父親則越是施壓;父親越是施壓,孩子就越是叛逆,父子間漸行漸遠。
自身的經歷,讓我明白中國式父愛的缺點--剛,而這位父親則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剛柔並濟--用中國式父親的方式:
第一、父親需要如山,鎮守底線
如山的不是壓力,而是底線。當孩子觸及底線的時候,父親應該是那個守門員,絕不讓孩子越雷池半步,走上歪路。
第二、不要把自己當成萬能的父親
過去我們總把父親神化,而這份來自幼兒的崇拜,自古以來男性在家庭地位的權威形象,會讓父親們都強迫自己萬能,最終造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現象。
像這位父親一般,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示弱也未嘗不可。這同樣在給孩子樹立應該怎麼樣成為一個父親的形象。
第三、剛與柔,並不衝突
剛與柔並不衝突,這不是在講太極。就如山上,光禿禿的石頭山總是了無生氣的,而風景秀麗的山,其泥土中同樣蘊含水分,潤物無聲。
與孩子打成一片,並不妨礙你成為一個有威嚴有底線的父親。
他只是個孩子,你不說,總是遮遮掩掩,孩子無法體會,又如何能理解真正的「父愛如山」呢?
淅爸寄語:
父愛,究竟該如何向孩子表達?個人經歷和周遭的案例告訴我:
你主動些,孩子就近一些。而如果你認為孩子長大就懂,那則完全把親子關係的主動權推向「運氣」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