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10:35:10 來源:合川區融媒體中心
時代呼喚英雄,英雄屬於時代。兩個多月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蔓延全國。包括合川在內,全國的白衣天使冬夜逆行,與病毒搏鬥、同時間賽跑,冒著感染風險,主動請纓,臨危受命,告別家人,毅然踏上徵程,逆行奔赴抗疫前線。在一個多月的戰疫中,他們與當地醫護人員攜手並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如今,春暖花開、山河無恙,我們的白衣英雄平安凱旋!在英雄歸來之際,記者帶你一起聽聽他們的抗疫故事。
方艙醫院休艙 他與隊員繼續請戰
庹建川是我區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他所在的醫療隊屬於重慶市第九批援鄂醫療隊,共有102名隊員,主要負責湖北武漢沌口方艙醫院三病區213個床位的醫護工作。3月8日休艙後,他與全體隊員一道,向湖北省及武漢市防控疫情指揮部遞交了《請戰書》(如右圖),希望繼續留在武漢,接替奮戰在定點醫院的武漢本地醫護人員工作,他們每一個人還在《請戰書》上按了手印。
「儘管沒被批准,但我們還是捨不得離開武漢,捨不得離開那個戰鬥過的地方。」庹建川說,從3月8日到18日,他們一直在等待接受新的任務,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他們只好離開奮戰近一個月的地方,從武漢返回重慶。
另外,在武漢抗疫期間,庹建川還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主動接受組織考驗,作為一名援鄂的年輕醫生,他沒有辜負青春,也沒有辜負家鄉人民的重託。(記者 周雲)
為抗疫剪掉長發不後悔
作為內科護士的荊安茜,在疫情發生後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向組織提出了要去一線救援的請求。「我做護士12年,有比較豐富的護理經驗,而且一線也需要像我這樣的護理人員!」讓荊安茜倍感欣慰的是,10歲的兒子很為媽媽這一舉動感到驕傲和自豪,曾在小夥伴面前說:「媽媽可厲害可能幹了,她要去武漢殺病毒!」
「從武漢回重慶後,很多朋友已經排隊要請我吃火鍋、燒烤,還有朋友很想看一看我現在短髮的樣子。」荊安茜很愛美,以前長發飄飄,但這次去一線為了避免感染,她萬分不舍地剪掉了長發。她說,頭髮還會長,為了抗疫她不後悔。 (記者 袁詢)
最想親親女兒的小臉
36歲的呂龍,是參加工作14年來第一次外出執行醫療援助任務。「以前我也出去進修、學習過,但那時是一個人,沒有那麼多牽掛,現在我成了家,還有了一歲的女兒,對他們的思念就更多了。」呂龍向記者坦言。
回想起在武漢的日子,呂龍十分感慨:3月8日正上早班,眼看大巴車將最後一批100多名轉倉和正在康復的病人接走,在揮手送別、目送車輛緩緩離開的一剎那,他心情十分複雜,經過20多天的朝夕相處,他已與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
在回渝隔離期間,呂龍告訴記者:「老婆打電話經常說『你走時女兒還睡在嬰兒床,現在都可以走路了』。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後第一時間抱一抱、親一親女兒,實在太想她了!」(記者 袁詢)
最愧疚的是父親住院不能陪在身邊
照片上的李爽一頭短髮、乾淨利索,雖然戴著口罩,但炯炯有神的目光傳遞出堅毅和果敢。 自2月15日來到武漢沌口方艙醫院,李爽每天不停地為病人診治,工作十分忙碌。閒暇時與家人通電話,經常叮囑她要「注意安全,保重身體」的父親,卻在她走後不久住進了重慶腫瘤醫院。「我父親身體一直不好,這次他怕我擔心,背著我住院,事後我媽才告訴我。作為獨生子女不能在他身邊盡孝,我很愧疚。」李爽語帶哽咽。她說:「在武漢,我一直希望疫情早點結束,期盼回家那一天,回家後一定多多照顧生病的父親,好好呵護6歲的女兒。」(記者 袁詢)
有患者的肯定 再苦再累都值得
作為我區援鄂醫療隊隊員,劉偉剛來到武漢的時候,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下手,還失眠了。但他看到身邊穿著防護服看不清模樣的戰友,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的「兵」,而是一個集體。憑藉自己的專業能力,劉偉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戴著兩層手套的手打針輸液變得更加靈活,穿脫防護服的速度變得更加迅捷。
有一天,一名女患者忽然提出要求,想讓醫護人員為她錄一段視頻。劉偉舉起手機那一刻,她說道:「在疫情面前,你們丟下自己的家庭來幫助我們,我會永遠記著你們,非常非常地感謝,你們辛苦了……」回想起那情景,劉偉感慨萬千,「患者的肯定就是對我工作最大的鼓勵,更是支撐我無畏奮戰一線的信念,再苦再累都值了。」 (記者 餘文文)
一封家書一份傳承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家書就是中國人表達親情的重要載體。我區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楊淑華在見證了年輕一代醫護工作者的抗疫風採後,便寫下一封家書,鼓勵19歲的兒子孟涵,要向這些「90後」「00後」的哥哥姐姐一樣,學會勇敢,敢於擔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最開始,孟涵得知母親要去武漢抗疫時,十分不解,甚至還與母親置氣。時間緊急,楊淑華顧不得兒子的反對,毅然踏上了徵程。
從楊淑華的家書中得知,到達武漢後,她被分配在武漢漢南區沌口方艙醫院從事院感工作。在這裡,楊淑華看到一群充滿韌勁的「90後」「00後」,他們稚嫩的臉龐被口罩壓得變了形,護目鏡全是霧,還穿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一個班下來至少8小時,雖然工作任務繁重,但沒有一個「逃兵」。當祖國需要他們時,這樣一批年輕人沒有半點退縮,主動請戰,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戰鬥。楊淑華在感動之餘,執筆寫下這封家書。兒子孟涵收到家書後,也終於明白了母親肩上的責任,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記者 餘文文)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