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自古就有,為什麼古代不認為彩禮就像是在賣女兒?

2021-01-09 紅顏日記

因為現代有太多男人試圖軟飯硬吃,還一副我窮我有理的嘴角了。

九年義務教育帶來的好處是國內幾乎沒有不識字,但帶來的壞處是所有人都可以上網發文字。

01、古代讀書識字的人群少,抱怨彩禮的都是讀不起書或品格低下的人

為什麼古代男人抱怨彩禮的人少?因為古代會寫字的人本來就是少數,正兒八經的讀書人更少,這些少數的人中又有許多是出身名門家境優渥的,本來就有格調。哪怕是寒門學子,也是大多衝著科舉去,而科舉則要求讀書人有品格。

古代對人的品格有多麼匪夷所思?而讀書人為了好名聲、好人設有多麼拼?最簡單的就是去看看二十四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和貞節牌坊一樣,壓迫了過去的人幾千年,甚至到今日依然潛移默化著國人對為人子女的要求。

在中學時課外閱讀書籍中,大概率會出現「東海孝子」的故事,雖然是對當時制度、沽名釣譽的嘲諷,但也可以證明古代人為了「孝子人設」有多拼。

東海孝子郭純喪母,每哭,則群鳥大集。使(刺史) 檢有實,旌表門閭。後訊,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餅於地,群鳥爭來食之。其後數如此,鳥聞哭聲以為度,莫不競湊,非有靈也。

各類殘忍而暗黑的孝子割肉餵母等故事,在古代也一直以正面形象留傳。

讀書人注重名聲,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普通人追捧孝子人設,可以得到官府嘉獎。而讀書人,則有利於官宦前途。古代有孝廉制度,也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有品格、道德特別突出的人就會被推舉去做官。

哪怕後來科舉制度了,但有品行汙點的人一經發現永不錄用。比如唐伯虎、柳永。

所以,在對讀書人有這麼高要求的社會裡,哪個讀書人敢對聘禮、彩禮發牢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讀書人不放眼天下,反而對彩禮嫁妝斤斤計較,還特意為這種寫文章,怎麼對得起高貴的筆墨紙硯?!赤裸裸留下品德不過關的證據,這人肯定是絕對的人品低下的廢物,不僅無恥還無智,太沒品了,太沒格調了。

因此,在古代,抱怨的人肯定有,但一則底層百姓多不識字,沒辦法留下文字做證據。二則古代對讀書/筆墨紙硯是有信仰的,寫過字的紙都要蓋個「惜字亭」來燒,嫌棄聘禮彩禮太貴這種明顯道德敗壞的文章,等於留下自己思想低下目光短淺的證據,正常人都不會寫,寫出來也留傳不下來。

02、古代女人有三從四德,男人則有三綱五常,「男德」苛刻程度不比「女德」差

達不到封建道德對男性的要求,卻用封建道德要求女性的人,不僅沒現代道德連古代道德也沒有。

九年義務教育的弊端是素質低下的人識字之後,變得更低下了。攻擊女性的時候,從腐舊的糟粕中找出女人三從四德的「典故」,就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

這類人哪怕識字了,又能高尚到哪兒去呢?

他們跟女人講三從四德,卻不提古代對男人要求的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不懂的人,指責現代女孩沒有三從四德,比半身癱瘓者和劉翔比跨欄還搞笑。

古代「男德」有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五倫十義、三達德、三不朽、五德等等,總之就是「君子」。古代「男德」比之「女德」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綱五常。

三綱:君為臣綱:做長輩/上司要給晚輩/下屬做表率;父為子綱:身為父親,要給兒子做表率;夫為妻綱:做丈夫的,要給妻子做表率。

試問當今世上有幾個男人能做到了他人的「表率」?那可得是行動的巨人、道德的標杆呢。

五常就更不用說了,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擁有這些品格的人,怎麼會說出「賣女兒」這種明顯貶低婚嫁和女方家庭的話?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而現代的人連「君子」是什麼都不知道,你讓他們怎麼和被古代「男德」束縛的人比?

「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這幾句未納入中小學必背課文的句子,我相信那些動不動就「賣女兒」的人連聽都沒聽說過。

這種嚴以律女人、寬以待男人的雙標,在網上大行其道,因為卑劣的他們從沒想過要求自己,只想壓迫他人,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求必有義」「行必有正」。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20歲的男性在評論區裡說,20歲未到法定年齡,所以不需要有做兒子的樣子……不用說,他肯定沒讀過《三字經》,不知道裡面有一句話「香九齡,能溫席」。

在古代,20歲的男人如果是讀書人,科舉的童生、秀才至少也能中一個吧。現代男人雖然識字,卻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不知道什麼意思。20歲還簡單的把「君臣」理解為君王和臣子,因為封建社會已結束,所以中國沒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哈哈哈,笑死我了。

不知道那位說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的仁兄今年幾歲?能不能讀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哈哈哈。

往大了說,君臣是國家與民眾,父子是家庭長輩和晚輩,雖然現在不是封建社會了,但效忠國家永不過時。往日常生活上來說,君臣也可以延伸為上下級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關係,同在一個組織裡,為組織的繁榮昌盛做貢獻,這也不過時。

03、不需要和古代人比,現代會把收彩禮看做「賣女兒」的人,基本都是無能之輩。

注意下面這句話:

無能之輩和他有沒有錢、處於什麼社會階層沒有任何關係!無能之輩和他有沒有錢、處於什麼社會階層沒有任何關係!無能之輩和他有沒有錢、處於什麼社會階層沒有任何關係!(重要事情說三遍,別斷章取義,用你的價值觀去解釋無能之輩又罵我頭上)

婚嫁從來不是強買強賣,古代把婚姻成為兩姓之好、秦晉之好。

在廣東,普通的人家,彩禮有時候才1萬2萬左右。有錢就多給,沒錢就少給。

十幾萬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更高的彩禮廣東當然也有,可這個「高」是相對而言的,標準是不超過新郎家的承受範圍。給得起「高」彩禮的,一般要麼新郎很有出息自己賺大錢了,要麼男方家裡有錢。

除了廣東,還有全網皆知的福建部分地區,嫁女兒是倒貼的大額現金和嫁妝的(不知道當地男孩有沒有因此大罵女方「賣女婿」呢?)。

婚嫁本來是兩姓之好,在什麼樣的人嘴裡才會變成「賣女兒」?——又懶又不想給彩禮的人。

幾十萬的彩禮給不起,難道不能找個2萬的?當地沒有就不能換外地的?國內沒有不能找國外的?連挪個地方都不肯,就盼著天降倒貼錢的姑娘,這可能嗎?

自己又沒錢,不僅不去賺還覺得「窮即有理」;又懶,不肯挪個地方找對象;又沒品調,婚姻本質是兩家姻親,這些人倒好,覺得應該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嘴巴還惡臭,談婚論嫁提到錢就是「賣女兒」。

這種人就算把全天下有女孩的人家罵遍了,也是誰嫁誰倒黴。人家的女孩又不是沒人要,憑啥要你這樣的人家裡去?

再說房價也高啊,你天天罵,難道北京故宮旁邊的四合院就能按你的經濟水平2萬賣給你?如果真的沒有房就不想活了,拿著2萬元離開北京去鶴崗買不成嗎?

04、總結一下

因此,不需要和古代備受「男德」束縛的人比,現代人20歲還在網上罵收彩禮是「賣女兒」的人,基本就是認知、心智、賺錢能力不怎麼樣的人了。

你問他:君子達人知命,這六個字裡,君子是什麼意思,達人知命是什麼意思?

他:……(拿出手機百度)

你問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結合現代場景是什麼意思?

他:……(拿出手機百度)

你問他:背誦一下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十義?

他:……(拿出手機百度)

你:……張家嫁女兒談的彩禮是80萬

他:靠!人渣啊!賣女兒啊!

你:……80萬越南盾

他:……(拿出手機換算一下)

————————

我是紅顏日記,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彩禮是在賣女兒不是在嫁女兒
    「你有房嗎?」「你有車嗎?」「你準備出多少彩禮?」來自相親的三大暴擊提問,面對天價彩禮不由得讓人心想這是在嫁女兒還是在賣女兒?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嫁習俗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等。筆者認為是的,在封建社會,女性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在嫁給男方之後不僅要更改姓氏,還必須要遵守一些規矩,極少情況下會回娘家(別被現在古裝劇洗腦了)。而這些現象在如今社會完全不存在,再加上現在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出了事都是兩個家庭相互幫忙,那彩禮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要打一個問號。
  • 彩禮貴背後的真相是什麼?為什麼要給彩禮,要帶嫁妝?
    聘禮自古有之,古代結親的時候,富裕的男主人家送許多的聘禮給女方,而女方也饋贈了一部分嫁妝。聘禮並不是買賣形式,而表明的是男方家庭對女方的看重,讓女方放心把女兒嫁過來,暗示自己一定對新婚的妻子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到現在卻演變成了是賣女兒的籌碼?也許是有些地方的彩禮太高的緣故吧,彩禮太高讓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無法承受,從這個角度理解,也能明白為何很多人憎恨高彩禮。
  • 只因38000的彩禮,被批賣女兒,彩禮這件事該這樣對待
    「我們都在一起5年了,你們家還要彩禮,你爸爸媽媽是要賣女兒嗎?」隨著這一聲怒喊,劉陽摔門而去。 林佳只能雙手抱肩無助的哭泣。劉陽臉色就有點不對了,後面幾次協商都不成功,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最終這對以分手作為結局。
  • 廣東彩禮全國最低?為什麼廣東的彩禮那麼少?本地人:不賣女兒
    想像一下,如果一對夫婦中的一個人隨意出軌,那他在那個家族中也是抬不起頭的,後來想在家族中有話語權也是很困難的。因此,廣東女孩的彩禮也就不多了。因為真的不擔心自己的丈夫隨意出軌,自己也放心在家相夫教子好,怎麼都好,反正家裡人約束著個人。反之外省、家庭為主,彩禮不高,遠嫁的女兒以後發生什麼事情,自己娘家真的無能為力。
  • 女方要彩禮就是賣女兒?
    最近因為侄子結婚,為彩禮很是傷神。而網上很多年輕人也在說彩禮。有人說彩禮是舊習俗,有人說彩禮就是賣女兒。我身邊好多年輕人都這樣認為。就想來說說彩禮這個事。要彩禮很要必要!彩禮多少可以商量並要視對方家庭情況,必須在能力限度內,哪怕最後一分錢彩禮不要,至少也應有這個協商的過程。另外,堅決反對說彩禮是賣女兒的低俗說法。
  • 一刻思:不要彩禮是便宜貨,要彩禮又是賣女兒,那不嫁不娶呢?
    所以沒考慮過要彩禮,也沒發生過和彩禮有關的家庭矛盾,我以旁觀者角度看那些矛盾,只覺得是各說各有理。在網上一看更是紛爭大,有勸一定要彩禮給個保障的,還有說如果不要的話是倒貼,是貶低女人身價;又有很多人說要彩禮是賣女兒,是腐朽陋俗;還有說該要彩禮,不要虛高攀比就行。
  • 在古代,原來彩禮不是女人的特權,而是男人的附屬品
    大多數人為什麼寧願單身,也不願意步入婚姻殿堂呢?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彩禮。到目前為止,江西的彩禮應該是全國公認最高的,差不多要38萬左右。福建、浙江分別位列二、三,彩禮都高於20萬。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甘肅等這些地區,彩禮普遍在11-20萬之間。雖然北上廣的彩禮,明顯要低於以上地區,但房價卻讓人望而生畏。
  • 要彩禮就等於是賣女兒嗎?
    我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提起彩禮,很多普通家庭都要抖上三抖,特別是男丁較多的家庭,彩禮足以將其壓垮。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加之我國男女人口比例的嚴重失調,結婚需要的彩禮錢也是水漲船高,掏不起高額彩禮,即使是情投意合的鴛鴦也可能會慘遭棒打,於是出現了「娶妻難」的現象!
  • 要彩禮就是賣女兒?
    從前有聘禮才算是明媒正娶,是一道相當重要的婚禮程序,但如今呢,我們都知道,彩禮在很大程度上遭受詬病,說白了,女人一旦嫁給了婆家,等同於就是更名改姓,要徹徹底底把婆家當成的歸屬地,這樣的封建婚姻制度下,聘禮其實不可謂不是「賣女兒」了。
  • 為什麼彩禮會被認為是陋習?從古今彩禮嫁妝和性別歧視說起
    有些人認為彩禮是傳統習俗,也有些人認為彩禮是社會陋習,關於彩禮到底是個啥,該不該保留,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簡歡在這兒還是想多嘴說一句,彩禮不是陋習,人心才是,也不是每個地方每個人都要高額彩禮,也不是每個地方都只要彩禮不回嫁妝,這種事情還是存在於部分地區,這部分地區恰好和男女歧視嚴重地區高度重合
  • 要彩禮等於賣女兒嗎
    說到彩禮,最討厭的就是有人說,你家要那麼多彩禮,是賣女兒的嗎?我就想問問,如果是人家賣女兒,你能買的起嗎?不說父母付出的精力了,就是金錢方面,一個孩子,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養到大學畢業,估計也得一百萬左右吧?
  • 彩禮說:「窮人家賣女兒才要彩禮錢,你家不會也賣女兒吧?」
    我姐處在迷茫和焦躁不安之中,當寶貝一樣捧在手心裡二十多年的女兒就要離開家,成為人妻。不知道那個即將成為女婿的年輕男孩能不能給女兒於幸福,也不知道親家容不容得下女兒的任性和小性子。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要靠金錢來衡量,又不知道衡不衡量的好。關於彩禮,是要還是不要,要的話,應該要多少,不要的話,女兒在婆家會不會不被珍惜。
  • 「要彩禮,就是賣女兒」「那你不給彩禮,卻還想10萬陪嫁叫什麼」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沒想到說到彩禮的時候,兩人的意見發生了分歧。小晴說,按照他們這邊的風俗,彩禮應該是八萬八,然後她的娘家陪嫁十萬過來。小晴有一個姐姐,當初也是這樣,兩邊倒是很快達成了一致,所以她以為到自己結婚的時候,也是同樣的要求,應該並不算過分。但是沒想到,小晴的男友不同意,父母也不同意。究其原因之下,小晴的男友說了心裡的想法:「要彩禮,就是賣女兒!」
  • 「女兒,你還小,你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彩禮」「你這不就是賣女兒」
    很多人都不理解女方家人脫口而出的嫁妝,甚至連自己的女兒都不理解,還和父母吵架說他們這是賣女兒的行為。要彩禮是賣女兒嗎?彩禮相當於是男方的下聘,這不僅是所謂的禮節。我們知道現在關於彩禮的態度不外乎是這兩種,一是給得起但是不想給,二是最常見的給不起彩禮的。你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堅持要彩禮嗎?
  • 現在的天價彩和古代傳統彩禮有區別嗎?
    現在全國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天價彩禮,動輒數十萬,上百萬,這僅僅是彩禮,還不包括彩禮前的房和車。有人拿彩禮養老,有人拿彩禮給自己買房,提高生活品質,有人拿女兒的彩禮作為兒子結婚的彩禮,有人拿彩禮拼面子,彩禮越多,越有面子,有人拿彩禮當成養女兒的報酬。
  • 21年彩禮不用給?假的,為什麼很多人一提彩禮就炸了?
    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嫁習俗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等。中國舊時婚姻的締結,有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互相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那些口口聲聲說,2021年法律開始就被民法典制裁的彩禮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網上流傳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並不是新增條文,其實就是現行《婚姻法》第三條「照抄」過去的,也就是說「禁止借結婚索取財物」這個規定早就有了。原意是,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明確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幹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 婚姻的尷尬:北京超80萬剩女不婚,你還認為彩禮是在賣女兒嗎?
    越來越多的女性明白,無論是結婚還是不婚,現代女性唯一出路,只有一條:實現絕對的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只有這樣,才能有自主權,不任人宰割。2.從彩禮能反映出雙方對婚姻的態度最近一條求助熱帖也是引人注目。話說,男主與女友戀愛八年,意圖結婚時,女方父母索要50萬彩禮,而且不帶回小家。這對一個月工資5000出頭,家境一般的男方,簡直是天價。
  • 結婚到底應該不應該要彩禮?要彩禮就是賣女兒嗎
    彩禮也稱聘禮,就是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男方向女方贈送的禮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如今我們這裡嫁女兒一般都是要十萬左右,本來再過兩個月,我女兒就要結婚了,可因為彩禮的事情,我現在有點不想把女兒嫁過去了。古人說的門當戶對既然能一代一代傳承至今,那肯定是有他的合理性,況且到了我這個年紀,也早就知道王子愛上灰姑娘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們是窮人家,我怕女兒以後嫁到他們家會因為生活習慣和做事觀念的不同而受到欺負,因此我也曾私下勸過女兒分手,但女兒堅決不聽。
  • 我是嫁女兒,不是賣女兒,彩禮不在多少,有心就好
    「我是嫁女兒,不是賣女兒,結婚時有沒有彩禮,彩禮得多少萬,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男方要對我女兒好,疼惜她,愛護她。」這是明姨在和鄰裡話家常時說的話,明姨對人對事有獨特的見解,在村裡婦女中確實是數一數二。
  • 為什麼嫁女兒會要彩禮?一個女孩母親說了心裡話
    說到彩禮,許多男士或者是男士的家人都很頭疼也很憤懣:就娶一個女人進門,我們為什麼要出那麼多彩禮錢?又不是買女人?對於這種心情,換位思考的話我也很能理解,所以我勸那些有此想法的男士不要娶要彩禮的女子,可以娶那些不要彩禮或是乾脆不娶,那樣的話你的錢還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