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車遇到一位熟人阿姨。
年過六旬的她,坐在公交站牌的凳子上,等公車。
滄桑的臉上,透漏著疲憊。
每天的奔波,讓原本就瘦弱的她更加的瘦弱,簡直是行走中的「活骷髏」。
平時見面並不多。
據說早年的她,是被抱養的孩子,家裡窮到沒吃的,所以,她才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
後來,嫁人了,丈夫家更是家徒四壁。
所以,她只能苦苦撐著這個家。
如今幾十年過去,好歹她的兒子出人頭地。
她依舊習慣了靠自己。
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永遠是她為了買一個鹹菜疙瘩,和賣家喋喋不休的樣子。
大抵她會感覺,省點錢可以多吃點鹹菜吧。
(圖片源於網絡)
她總說,能幫孩子一點是一點,自己多少掙點,也好過伸手要錢花。
某種程度上,我是佩服她的。
她的骨子裡,藏著她對生活的要求,那是一種專屬於她的體面。
假如不是為了體面,誰又甘願在該享晚年的時候,依然為了並不體面的工作四處奔波?
體面,是成人世界裡,最大的謊言。
記得一次去超市。
一位寶媽推著孩子逛超市。
孩子手裡拿著一根烤腸。
正當寶媽奔向打折區的時候,孩子烤腸不小心掉在了地上。
作為80後,安全衛生意識,一定是有的。
這位寶媽直接撿起來,擦擦。
轉手又給了孩子。
幼小的孩子,繼續吃了起來。
假如不是生活,誰又會假裝成一個「大老粗」,忽略掉生活中的細節?
我想,寶媽曾經應該也是一位貌美如花的講究姑娘。
現實,讓姑娘忘記了體面,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記得前段時間,朋友告訴我,她的丈夫在睡眠中去世了。
連搶救的機會都沒給家人。
包括遺言。
朋友講,丈夫為了一份體面的工作,經常在下班後一個人整理資料,然後「挑燈夜讀」。
體面的工作還沒等到,他就去世了。
年紀輕輕的他,估計還有很未實現的夢。
曾經聽過一位癌症患者講:
「我們總說忙、累、苦,是為了夢想、事業和家人。但我們忘了,如果無法好好活著,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成立。
包括體面的活著。」
有時候,好好活著,好像就是一種體面。
有人說,當你懂得放下面子,俯下身子向心而活的時候,你大抵已經懂得了體面的含義。
體面的另一層面,是「不體面」的「翻本」。
一次去遊玩,一位大學生帶著一瓶清潔劑,奔向了一位大姐。
簡單的聊了幾句。
大學生便蹲下身子,給大姐擦起鞋子。
大姐耐心的「享受」著這種待遇。
幾分鐘過去。
大學生站起身來準備拿出其他產品介紹的時候。
大姐來了句「謝謝,我都不需要這些」。
大學生女孩有點尷尬。
強顏歡笑的,轉身離開。
其實,都是因為活的並不體面,所以,才有了彼此的決絕。
大姐不想把辛苦掙來的錢隨意花掉。
大學生為了替父母分擔一點,硬著頭皮走向每個可能成為「客戶」的陌生人。
體面,好像一直是這個世界裡遙不可及的夢。
我想,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它讓很多人活成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
經歷2020的一場疫情,我們好像暫時放下了體面。
有人突然辭去穩定的工作,去浪跡天涯。
有人開始拒絕那些潛藏晉升機會的飯局,選擇平淡。
有人不再為了「名義夫妻」煎熬,終於勞燕分飛。
更多的人,開始為靈魂活著,選擇忠於自己的內心。
而這些,註定是遠離體面的。
記得電視劇《蝸居》裡面,宋思明講過,當人選擇了向上的階梯之時,就要丟棄很多細枝末節。」
我想說,體面,是別人嘴裡的評價與說辭。
千言萬語,還是想起了餘華老師《活著》裡的一句:「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活著之外的的任何事物。」
活著本身,真就就是一種體面。
往後餘生,請將體面活進心裡,活進靈魂!
(作者:夜月奇幻,一位回歸情感的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