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和久未聯繫的初中同學,聚到了一起。
當時有個不認識的兄弟問我,都有些什麼愛好,估計是想著多交個朋友。我跟他說,喜歡讀書,尤其是經濟、社會與心理。
他一聽就皺起了眉頭:你說的這些東西我都不感興趣,並且讀書,難道也算一種愛好嗎?它不是學習嗎?
當時我沒有反駁他,只是一笑而過,順著他的話說:對啊,就是一種學習,那我可能沒有什麼愛好吧。
自那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說過話,也沒有過任何的交集。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用刻意,自然就會沒了聯繫。明顯,他就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
對他而言,讀書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寧願把時間花在手機遊戲上,也不願翻一頁書紙。
後來,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一群愛讀書的人,大家在群裡相互分享讀書心得,別有一番樂趣。
讀書的人看似少,可讀書的人也可以很多。
當你走進了讀書圈子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家讀的書各種各樣,很多甚至你都沒聽過沒見過。
前段時間,讀了白巖松的一本《白說》。
裡面全是他曾經在各處的演講稿,做了一些整理,做了一些歸納,但那些道理,卻依然可以從字裡行間中,慢慢地娓娓被道來。他只是一名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記者。
但是,他在自己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見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都在他的思考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觀念和理解,而這些,全部被他反應到了自己的書籍裡去。
在這本書中,有一個小章節講的就是讀書。
他講到一個事例,說有很多同學與他溝通,提出了一些讓他們感到很糾結、很矛盾的問題。
比如:自己非常喜歡看書,但是他的同學卻都喜歡刷美劇,感覺自己和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那麼看書究竟還要不要堅持?
白巖松給的答案是:當你開始用「堅持」這樣的字眼去描述讀書時,就已經壞了。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網上經常會有人說,一年讀100本、200本,甚至300本書,他們都在用讀書的數目來彰顯著自己。
可是,這樣走馬觀花的閱讀,究竟又能給他帶去多少實在的東西呢?
把一本好書讀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了第一遍沒看懂、沒看明白,還會看第二遍。第二遍,就會帶著問題去看,帶著思考去看。
等到你把全本書的脈絡都梳理下來了,感到通暢了,就會去讀第三遍。這一次,你才會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而這些,絕不是一個一年讀幾百本書的人,能夠做到的。
那些一年讀幾百本書的人,實際上,就是帶著功利性在讀。他們不是為了喜愛而讀書,而是為了讓別人記住他,讓別人仰望他,羨慕他。
白巖松在他的書中說道,很多好書與功利無關,選擇去讀它,只因為閱讀的過程會帶給你不同尋常的體驗。
他說,我們沒必要那麼多功利,因為書讀多了,總會相信點什麼。
相信什麼呢?
無非是這個社會並非那麼功利,很多東西其實是可以活出自己的想法的。偶爾的停留,不過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遠。
靜下心來讀書,往往有著強大的功效,看似無用,實則無窮有用。
三十而立,是每個人都會考慮的問題,也是每個人都會焦慮的時候。在那個年紀,白巖松讀了《曾國藩》。
他說,《曾國藩》給他最大的感受是:通過與別人的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是在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我們常說到的,一本好書,是濃縮了作者全部心血和精華的,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更是一個人的切身體悟。
而你需要做的,不是行萬裡路,只是將這本書讀好,就能夠從中感悟到很多很多。
曾國藩一生的頂點,就是皇帝請他吃了頓飯,他坐在皇帝的側面,風光如臨巔峰,可是又伴隨著很多的焦慮。
這一個小小的故事,讓白巖松有了一個不一樣的感悟:生命的真相,每一處都是掙扎,凡事都有好壞兩面。
這種感悟,真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得來的,你不經歷點什麼,永遠感受不到寫作人當時的那種心態。
時光不會停留,一切終將腐朽,這是你要面對的事實。
那麼在這一事實面前,你究竟要做好哪些準備?或許從書中,你可以得到更加豐富,更加符合自己的答案。
追隨著別人的腳步,你永遠都是在盲目前行。鞋合不合腳,永遠只有自己穿了,才會知道。
所以,讀一本你喜歡的書,讀一本屬於你的書,對一個在生活上、職場上感到迷茫的人來說,或許,就是你重新出發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