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輔導作業已成親子關係第一大「殺手」,從「母慈子孝」到「雞飛狗跳」中間只隔著一本作業的距離。
徐州一對母子更是因為寫作業鬧到了報警的地步,媽媽竟然讓警察把兒子抓起來。
近日,徐州一位媽媽報警,直言讓民警把自己12歲的兒子帶走。
「我們家有個小孩12歲,他不想寫作業,我嚷他,他跟我打。你看看能不能把他帶走,我不要這個小孩了,你看該給誰給誰吧,我管不了了。」
這還得了,因為寫作業都打起來了,而且媽媽連兒子都不要了!民警趕緊讓女子把孩子帶到派出所了解情況。
△ 母子倆一前一後走進派出所
民警張航發現,男孩和自己兒子年齡差不多,於是就和他耐心溝通了一番。
男孩說,媽媽管自己比較嚴,而且教育方法也讓自己不適應,所以情急之下就做出了過激的舉動。
通過民警的耐心勸說,男孩最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向母親道歉。
當晚,母親向民警表示感謝後,將男孩帶回家,並表示今後會好好和孩子溝通。
說歸說,勸歸勸
這屆父母真的難
氣得打自己型爸爸面對女兒的關於長度單位的作業,發出了來自靈魂的拷問:你怎麼寫的啊?5米長的鑰匙,洗衣機高1釐米,15米長的鉛筆。
隨後老父親徹底崩潰、爆發:你信不信我抽出我40米的大砍刀……
此時,女兒突然邏輯上線,一秒鐘懟回去:對啊,你40米的大砍刀正好削我15米的鉛筆!
老父親瞬間被噎回去,又氣又急又懊悔,不停用手抽自己的嘴!
已經佛系型然而,儘管父母們
用盡十二萬分的力氣咆哮
最後只想順其自然
陪娃寫作業
簡直就是一道「送命題」!
網友對輔導作業的家長們
也懷有深深的同情……
家長們輔導作業叫苦連天
孩子們寫作業哭聲陣陣
其實找到正確的方法至關重要
加油!
今天也要做耐心輔導孩子功課的爸媽!
延伸閱讀:開學後就「吼」,有用?孩子做作業家長不如這樣做「這麼簡單不會做,你幹什麼吃的?」「這麼笨呢,說幾遍了不會記?」……每當輔導孩子的作業,不少家長就不自覺開啟了「吼叫模式」,甚至患上「恐輔症」。一組家長「崩潰吼叫式」輔導作業的視頻更是在網上久傳不衰。
不寫作業母慈兒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如此難題如何破解?專家認為,長期吼叫對於孩子身心發育和成長無益,建議家長客觀看待作業性質,少吼孩子,同時逐漸嘗試「零吼叫」。
「昨天晚上剛跟他吼了一回。我已經定了這學期一個月最多吼一次。剛開學,配額就用光了。」鵬鵬媽在微信裡跟鵬鵬爸吐槽。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個字的讀音。「有個『高潮迭起』的詞,兒子都上初一了,『迭』字還不認識!我告訴了他,順嘴要求他把拼音寫給我。你知道他寫個啥,『dei』,提示了三遍,都沒寫對!」
談起此事時,鵬鵬媽的語氣已經比較和緩。雖然她和鵬鵬爸都是博士學歷,但她自認為並不是「雞血」媽媽。平日裡同事和鄰居對她的印象也是「溫和、開朗、有文化味」,不敢相信她也會「吼」孩子。鵬鵬媽苦笑著自嘲:「養孩子後,才發現自己有人格分裂傾向。對孩子以外的人都能溫和有禮,一碰到孩子學習,就分裂出一個暴躁、偏執的自我。」
鵬鵬媽回顧了陪孩子走的這一路,總結了一個規律:一、二年級時,總是「吼」孩子的坐姿和學習習慣;三、四年級時,總為孩子作業的對錯上火;到了五、六年級,能把她惹急的,通常是孩子的學習態度。
如今,鵬鵬媽覺得「吼」孩子的次數已在減少,她也意識到「吼」孩子發洩的不過是壞情緒,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太大幫助。且隨著孩子年級的增長,她也逐漸接受了現實,「孩子到底是不是那塊料,到三、四年級時就能看個七八成了。我家孩子也就是中遊水平,怎麼學也當不了學霸,不必難為孩子。只要他學習態度端正,我也懶得較勁了。」
鵬鵬去年上初中後,她更加注意克制自己。上個學期,她印象中「吼」孩子的次數不超過十次,這個學期定了「最多吼六次」的小目標。「孩子也大了,快到青春期了,我也怕激化矛盾引發孩子叛逆。」雖然心裡很清楚,但是鵬鵬媽還是沒有克制住自己,開學第一周就爆發了,「做不到完全『戒吼』,但是儘量少『吼』是必須的。」
立「戒吼」目標,一邊戒一邊犯小小媽已「戒吼」了三個多月。這中間,每次快到忍耐極限時,她都會迅速離開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刷手機。而她的這種改變源自於小小姥姥的勸說和小小的恐懼。
去年「十一」黃金周,媽媽帶著小小回姥姥家度假。假期後兩天,她陪著剛上一年級的小小做作業。小小的書寫不好,小小媽忍耐了幾次就開始拍桌子,母女倆人吵鬧了半個多小時才把作業寫完。
在小小去別屋玩玩具時,當了一輩子小學老師的小小姥姥把小小媽媽叫到了廚房,讓她反思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被這麼吼過,這麼吼孩子是否有正面影響。「你這樣吼孩子,只能讓孩子越來越不聽你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控制脾氣,將來,孩子的脾氣會比你更大;一個成年人對孩子說話,嗓門越高越沒有涵養!」
姥姥的這段話觸動了小小媽。從老家回來後,她開始克制自己的脾氣。但十幾天後,在小小用App複習英語、對一個內容幾次都沒有回答正確時,她又忍不住爆發了,「瞎戳什麼,怎麼那麼笨呢。」小小媽煩躁地一腳踢爆了掛在牆邊的氣球,小小嚇得哇哇大哭,撲上來拽住她的手。小小媽的煩躁突然消散,姥姥的話又浮上心頭,她趕緊抱著孩子連聲道歉。
相比之下,昭昭媽媽的「戒吼」行動顯得較為失敗。「基本沒堅持住。就第一天堅持沒吼,只是說話帶點諷刺之類的,昨天又犯了。」昭昭媽媽說,昨天在輔導兒子數學作業時,孩子沒有認真審題、概念不清,她詳細講解一遍後,想拉著孩子讓他複述鞏固,但孩子依舊不過腦子,隨口就答錯,沒搞明白。「我最生氣的是他的態度,這不是超綱的題,我講著他還不認真聽,一邊擺弄著水杯,心不在焉。面對這樣的情形,有幾個能忍住不吼啊!」
「回頭反思,當時耐心說一遍也就好了。但那種氛圍下就是不能忍。」昭昭媽說,她也明白「吼」不管用,每次事後也後悔自責,但就是特別生氣。「零吼叫?我再試試吧,爭取再堅持七天看看效果。」
委屈的孩子媽媽總為小事崩潰,「越喊越不想做」面對經常「吼」自己的媽媽,孩子心裡也有想法。
鵬鵬把媽媽的「吼」定義為「情緒崩潰」。他覺得媽媽總是容易為一些小事情而失去控制,而自己每次都是「很大度地原諒媽媽」。鵬鵬的這種認知來自於爸爸多次事後「抹稀泥」,「媽媽是女的,女性都比較情緒化,咱們男的得讓著她。」對於媽媽指出的學習上的錯誤,鵬鵬也不太同意,「她在上學的時候,能保證自己天天作業都完成得完美無缺?每次考試都沒有粗心大意?這種要求本身就是反人類。」
昭昭則認為媽媽脾氣太急,「吼叫」不僅影響自己的學習狀態,更可能影響學習興趣。「每次做作業,剛開始沒多久就又吼又喊的。本來有點思路和狀態,一喊我就懵了,越喊越不想做,越覺得學習沒有意思。」昭昭說,他希望媽媽能夠和自己站在一條陣線上,共同去對付作業這個「敵人」。「兩個人一起對付難題,而不是天天盯著我,催著我,要有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
鵬鵬和昭昭表達了想法,但小小卻因為媽媽的「吼叫」似乎變得更為沉默,這也促使小小媽媽反思得更徹底。
雖然最終小小的害怕被媽媽的安慰消解了,但從那之後小小拒絕再使用那個App,之前喜歡英語的她也失去了學習興趣。小小媽媽自責不已,且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之所以吼孩子,其實還是在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此外,小小媽媽也建議,孩子的課外作業儘量少讓家長配合完成,批改也不應該交給家長。
支招「吼」百害無一利,家長需學四招「家長也知道『吼叫式』輔導作業不對、孩子壓力大等,但就是控制不住,根本原因是競爭和評價機製造成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孫宏豔說。她認為,眼下孩子的成績跟很多東西掛鈎。比如,將來要讀的學校、未來的工作等。「根本上還是競爭和評價的『指揮棒』指的方向不對。」
在孫宏豔看來,「吼叫式」輔導作業「有百害而無一利」,對孩子的行為、情緒、心理、精神等都會帶來負面影響。行為上,動不動對孩子「吼叫」,將遏制孩子的創造力。「容易把孩子的好想法嚇回去。輕鬆愉快的氛圍,將促進學習。」情緒上,家長的吼叫可能造成孩子焦慮、膽小、抑鬱、晚上睡覺不踏實等;心理方面,長期「吼叫」將降低孩子自信,厭惡學習。「人對自我的判斷其實來自於別人的評價。爸媽總是訓斥,慢慢就降低了其自信,強化了自卑。」精神方面,精神狀態不好,焉頭搭腦、唯唯諾諾,甚至可能受到精神刺激。
那麼,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究竟該用什麼姿勢呢?孫宏豔給了四點建議。
首先,最根本的是家長要轉變對作業的認知觀念。「不會有哪次作業影響和改變人生」,把作業看成只是學習的診斷手段,心態就會好一些;
第二,家長要學會自我情緒管控。「想發火時,不妨深呼吸三次,或者出去走一下;又或者,滯後三分鐘再與孩子說話。」
第三,做減法。「暴怒和情緒差是一種壞習慣。矯正壞習慣要用『減法』。比如原來一周『吼』五次,制定目標要求自己下周『吼』兩次,慢慢遞減直至『零吼叫』。」
最後,家長要真正給孩子具體的幫助,而不是停留在嘮叨和訓斥上。「教育是一個『三分教,七分等』的過程,需要提供具體的方法,更要等待孩子成長。比如怎樣改掉馬虎的習慣,怎樣讓孩子動感統合,眼看的和腦袋想的,協調表達到筆尖上。」
來源:綜合江蘇新聞、網友評論、北京晚報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