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在夢裡被推醒,迷迷糊糊聽到老公說,兒子咳嗽了,快,給他拍拍背。可是他明明就和我們睡在同一張床上!兒子就在他身邊,他卻只是傻笑著刷抖音!」
閨蜜群的一個吐槽讓我忍俊不禁,明明是舉手之勞,為什麼捨近求遠?
閨蜜氣憤回答:懶唄。
我心想,這風格不像是懶,倒像是慣出來的。
就像早上,我正在廚房忙,孩子閃進廚房,舉著水杯向我邀功:「媽媽,我幫你裝好水了,棒不棒?」
我剛要誇她,一想,不對呀,這水她倒給自己喝,怎麼就成幫我了?
敢情我每天給她灌好水的行為,讓她認定這就是我的工作了。
她不做,理所應當;她做了,就是在幫我。
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善良勤勞,體諒家人,包攬家務就為了讓家人回家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為憑藉這樣的付出,就能讓家庭關係如鋼鐵般堅硬。
然而家人並沒因他們的付出感激涕零,更多的是習以為常。
家庭並沒因他們的奉獻和睦愉快,更多的是各管各的。
自己也沒因付出而收穫碩果喜悅,更多的是橫生怨念。
你的過度勤勞,正慢慢剝奪著其他家庭成員的參與感,讓他們把家視為旅館,飯店,休閒場所,卻獨獨不是需要自己出力去建設的家。
別讓你的勤勞,毀了你努力維繫的家庭關係。
1
時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場景:
丈夫在外面有了外遇,妻子得知真相歇斯底裡:
我對你這麼好,我為家庭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選她不選我?
丈夫摟著小三答:因為她不能沒有我。
忍不住大罵男人犯賤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錯過其中的有效信息:「你一個人能扛下所有,有我沒我其實無所謂。」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中曾提到:人其實是想要通過親密關係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能在家庭關係中刷到多少存在感就能回饋家庭多少存在感。一句「我需要你」比「我愛你」更能讓他豪氣沖天。
黃磊在娛樂圈一直廣受好評。和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中的方圓一樣,黃磊在現實中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老公。
他的名氣遠大於妻子孫莉,兩人的模式在很多人眼中更該是「男主外女主內」。
婚後孫莉確實也回歸家庭,從影視圈淡出,然而孫莉卻不會做飯。
家裡從來都是黃磊做飯,孫莉剛生孩子那會,黃磊只接北京的戲,就為每天能回家給她們母女做一口熱飯。
有個節目中主持人問黃磊,你做飯孫莉幹嘛?黃磊說她打下手,招呼朋友啊。
主持人又問,不讓孫莉做飯是不喜歡她身上有油煙味嗎?
黃磊回答,不啊,我是怕她切到手,她壓根不會……
一句嫌棄,溢出的卻是寵溺和自豪。
這個世界本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同甘共苦,才能真正懂得,體諒彼此的苦,心疼彼此的不易。
一塵不染,整潔無暇的房間,一個高檔酒店就能滿足。
香氣四溢,刺激味蕾的大餐,無數餐館酒樓都能提供。
細緻的服務,溫柔的態度,專業的管家能比你做得好一百倍。
與其給另一半提供完美的享受,不如把他們拉下水。
一道你洗菜他烹飪完成的家常菜才能成就回憶裡的獨特香味。
一間你收拾他拖地的臥房才能在身心俱疲時成為最難捨棄的歸宿。
一個你遞過毛巾我接手後卻想著先幫你擦汗的動作,才能清清楚楚地讓彼此明白,原來你比我更重要。
別讓你的勤勞,阻斷另一半想要貼近你的心。
2
鄰居夫妻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兩人咬牙把孩子送進了當地最好的私校。
工資不夠花銷就晚上兼職做裝配工,經常大半夜還看到他們家的燈是亮的。
夫妻兩一周就買一次菜,菜量只能頂別人家一天。
孩子每月月底回來時,夫妻兩就待家裡。
一個專門負責陪孩子學習,一個就做滿桌子的菜給孩子補充營養。
結果有天孩子吃著晚飯時說他不想讀現在的學校了。
夫妻大驚,忙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滿臉委屈地嚷:你們知道讀書有多累嗎?
媽媽好聲安慰他:媽媽知道你很辛苦,但我們把你送進那學校不容易,你就堅持一下好不好?
孩子非但沒聽勸,反而把筷子一摔,大吼道:你們有什麼不容易,一天天好吃好睡的!就我一個人在外受苦!
妻子聞言,突然就沒了聲響。
丈夫下意識朝孩子揚起手,但半晌也沒捨得落下去。
這對父母想著自己扛了所有的苦,替孩子擋風遮雨,結果擋住的卻是孩子理解家庭,體諒父母的通道。
李玫瑾教授在孩子的性格塑造中提到:
現在很多家庭,孩子習慣被這樣對待:你只要好好念書,考上大學,其他事情不用管。
於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們習慣了只做自己的事。
漸漸地,他們的眼裡心裡只剩下自己,沒有他人,包括父母。
別讓你的勤勞,遮擋孩子努力看到家庭,看到父母的眼睛。
3
有個有錢人,喜歡吃母親包的餃子。
母親已年過八十,但他卻雷打不動每周讓母親給他包餃子。
朋友問他,你去外面吃不就結了,何必每次辛苦你媽?
有錢人就帶朋友回了家。
看著老母親揉面,和餡兒,包餃子,忙活一整天。
有錢人說,你看我媽在忙的時候是不是特開心?自從我有了錢,也就包餃子的時候她才覺得我還需要她。
朋友突然就懂了。
孩子長大時,父母就老了。他們的卑微也往往在這個時候開始顯露。
他們的經驗不再能帶給孩子引領,他們的羽翼不再能為其擋風遮雨,甚至他們的勞力也被孩子嫌棄。
剛成家那會,我媽常來我家。
她總是大早上先趕去菜場買好菜,給我擇好了放冰箱,然後把地拖了,衣服洗了,每個角落都收拾了,才心滿意足地鎖門回家。
我著實過意不去,就索性每天自己早起把所有活幹完才出門。
慢慢地,我媽就很少來我家了。
有天回去剛好聽到我爸在問我媽:最近怎麼不去女兒家了?
我媽嘆了口氣:去了都沒什麼好做的,還去幹嗎!
我以為自己搶走了她的活,卻沒想到搶走了她的價值。
很多父母不去孩子家,不是因為怕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沒有辦法為孩子做什麼,那還上這個門幹嗎?
別讓你的勤勞,成為父母不願上門的理由。
4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視頻。
一對夫妻婚後生活日趨平淡,丈夫提出離婚。
妻子同意了,但希望丈夫能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完成她的要求。
為了順利離婚,丈夫接受了。
之後的三十天,按妻子的想法,丈夫每天擁抱她,親吻她,牽她的手,對她說我愛你。
從起先的僵硬,到後來的享受。
丈夫驚覺,習慣了沒有這些行為語言,自己竟忘了:原來自己這麼深愛妻子。
一個家庭中,如果某個成員太勤勞,承擔了所有家庭瑣事,那麼其他人,習慣了什麼都不做,也就會慢慢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比如這個家,其實是我們大家的;比如這段家庭關係,是需要我們所有人一起去維繫的。
很多公司重視團隊建設,是因為在團建過程中,成員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加強信任,願意積極去探索讓整個團隊發揮出色作用的方法途徑。
同樣,我們的家庭也是一個團隊,只有在一個有效的溝通環境中,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生活的各個項目中,成員之間的聯繫才會更加緊密。
每個成員也才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去探索,怎樣讓自己所處的家庭關係更加穩定,怎樣才能將家庭這個團體推升到更好的狀態。
當你一邊在內心咆哮為什麼你在拖地而你的另一半卻在午睡,你的手卻還忙不迭地為他蓋上毛毯;
當你覺得為什麼別人的孩子能給自己做早飯你卻要在凌晨五點巴巴起來給孩子包餃子,還要承受他的嫌棄,說包的餡兒不合胃口;
當你委屈著自己明明是體諒父母卻反而讓父母更傷心;
停下手來,把家務,瑣事和最重要的家庭參與感還回到你的家人手中吧。
讓他們真正回到家裡,享受到被家庭需要,被你需要,「沒有我不行」的成就感。
大家的勤勞,是美好家庭關係的基石;只有你一個人的勤勞,就只是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