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2021-01-18 九霄心理

自我形象總是在否定他人中,被逐漸地確立起來。

人們在認識「自我」的時候,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指出,人只有融入到群體中之後,才有了「你、我、他」的區別。如果個體只是單純地將自己封閉起來,遠離社交,那麼就不存在所謂的「自我」。但同時也能看到,人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例如:「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個體的自我形象在否定他人中,被逐漸地確立起來。

認識自我的目的

確認自己同他人的關係

認識自我是為了確認自我同他人的關係,確認關係是為了滿足需求。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他總是在探索自己同世界的關係。嬰兒向父母索取食物,從而對父母產生信任感。嬰兒長大後意識到自己同父母的獨立狀態,自己不是父母的一部分,而是獨立的生命體。孩子長大後需要不斷探索自己同他人的關係,哪些人可以成為朋友,哪些人可以成為戀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朋友,需要什麼樣的戀人。通過探索,個體確認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以滿足本能需求。

理解自我的本能

自嬰兒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就會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理解自我是人類的本能,因為人類有著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複雜的思維能力。這些問題困擾著個體,就會迫使個體不斷地探索世界,不斷地認識自我,給自己下許多定義。圍繞「我是誰」這一問題,人們發現了星座、血型、屬相、人格類型等;圍繞「我從哪裡來」這一問題,人們探索物種起源;圍繞「我要到哪裡去」這一問題,人們確立了生活目的。

認識自我的過程

同他人的比較

起初,個體的行為主要依靠模仿他人,以便於自己不會犯錯。個體在自我意識形成階段,主要依靠群體意識來生存。在這段時期,個體擔心自己與他人不一樣,會隨時隨地跟別人比較,試圖尋找共同點。認識自我是尋找自己同他人共同點開始的,大部分覺得自我是區別與他人的特點,其實自我既包含了與眾不同的一面,也包含了與眾相同的一面。在與他人比較中,個體對自我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個體發現自己同他人的共同點,會有一種欣喜的感覺。

對他人的否定

認識自我的過程,會進入一個對他人否定的階段。起初個體為了合群,努力尋找自己同他人的共同點。後來個體自我意識逐漸成熟,開始努力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目的是讓別人關注到自己。按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個體處在求偶階段,只有讓別人關注到自己,才能讓自己脫穎而出。個體的自我意識,也總是伴隨著戀愛觀的成熟。這個階段的個體,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會出現否定他人的行為。個體對自己充滿自信,對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充滿自信,對他人充滿了否定。

接納自我同他人的區別

認識自我的第三個階段是接納自我同他人的區別,從最初對他人的模仿到後來對他人的否定,這是一個成長過程。對他人否定階段的個體,為了拔高自己而貶低別人的存在價值。在這一階段的個體,意識到自己同他人的區別,並且也能夠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個體已經能夠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個體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儘管不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人,但是也有自己不可否定的價值。個體不會執著地凸顯自我價值,但是也不會自暴自棄、放棄自我發展。

如何更好地認識自我?

誠然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但是個體的成長卻離不開對他人的肯定。當個體在描述當前我的狀態時,會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因為只有採用否定性的語言,才能夠將自己同他人區分開來。但是當個體在描述未來我的狀態時,卻離不開對他人的肯定。個體未來的發展有時候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內心一定有一個榜樣或者目標。個體將某個人當作榜樣,肯定對方的各方面,並且努力向對方看齊。

你對他人的接受程度有多高,你對自我的認知就有多客觀。個體想要客觀地認識自我,需要明白自己不是唯一的價值標準。總有人跟你的想法不一樣,也總有人的行為你看不慣,但是他們本身也被許多人尊重和理解。如果你對他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夠,說明你對自我的認識不夠成熟。越是認為自己是永遠正確的人,越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想辦法去理解和接納身邊那些看不慣的人,你會更加成熟。

總而言之,人們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自我形象也總是在否定他人中,被逐漸地確立起來。同時需要知道的是,人們的成長過程,也離不開對他人的肯定。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總是過於自我否定?
    迎刃自信戀愛學(微信:yingrendao)助你提高自信與戀愛情商。等等這些消極的想法,每一條是認知扭曲的表現,導致個人無法準確感知現實。這些思維模式往往強化消極的想法和情緒。認知扭曲往往幹擾一個人感覺事件的方式。所以即使你大腦想著不要這樣自我否定,但還是做不到。因為是認知扭曲是由潛意識主導,而你的主觀意識無法控制這一切。
  • 有些人為什麼總是進入自我否定狀態?
    在心理學上,妄自菲薄的人通常都有自卑的心理,面對生活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經常進行自我否定的人都是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的,他們總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較,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哪裡都不如別人。有些人為什麼總是進入自我否定狀態?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第一,總是進入自我否定狀態的人大多都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
  • 你為什麼總是否定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
    不要自我否定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會自我否定,懷疑自己的能力呢?只要產生一點與他人不同的想法,就會立刻否定,掐滅,因為覺得自己實現不了。他們缺乏一種重新選擇出發,或重頭再來的勇氣,因而總是在生活中悲觀嘆氣,自艾自憐。而這種沒有排解的負性情緒反而使得他們陷入舊情緒中,惡性循環,不能自拔,加重自卑。這樣的人,遇到一點點小困難,很容易就放棄了,堅持不了多久,因為他們不會思考怎麼面對問題,怎麼改變問題,怎麼適應環境。
  • 自我否定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是認識和行動「升維」的關鍵
    改變是困難的,除了需要克服惰性之外,更關鍵的,是行為習慣和思維的改變——就像螞蟻看不到人類的活動軌跡和規律,人也掙不到自己認識範圍外的錢,接受不了自己認識範圍之外的變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和人之間層次(維度)的差異。怎麼辦?要想進步,必須升維。
  • 心理學:自我否定引發的抑鬱、焦慮、自卑等常見心理問題
    心理學:自我否定引發的抑鬱、焦慮、自卑等常見心理問題從哲學意義上來說,自我否定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動力。自我否定的發展觀是一種以自我否定為動力的社會進化思想。自我否定的內涵是對自己的不足的承認。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是自我否定?要教孩子「正確歸因」
    其實孩子這種表現就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行為,因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會十分害怕出錯。孩子總是會覺得自己是做不到,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十分的把握。其實孩子這種自我否定的情況存在於普遍的家庭當中,許多孩子都會有這種表現,因為不相信自己或者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到,往往就會表現出不自信,陷入自我否定的感情漩渦。他們的大部分表現都是不敢嘗試。
  • 心理學:改變他人的成本,遠遠高於新認識一個人的成本
    無論是友情也罷,親情也罷還是愛情也罷,大抵遵循這樣一個規律:改變一個人的成本,遠遠高於新認識一個人的成本。人與人之間的邂逅,未必總是那麼完全的契合彼此的性格、認知、脾氣、信念。對於某些要求較高的關係,未必你身邊的人就是完全適合你的。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更願意改變身邊的人,而不是放棄身邊的人,去認識新的朋友。按照心理學的發展規律,改變一個人是十分困難的,倒不如花時間多去認識新的朋友。
  • 抑鬱症的前兆——自我否定與反芻思考
    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應激性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很多心理疾病誘發原因,所以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提前尋找到抑鬱前兆是非常關鍵的。以我自己的經歷和我觀察的經驗,如果出現這幾點就需要及時注意了!自我否定與厭惡我們都知道,人類最反感的就是別人否定自己,甚至討厭自己。
  • 《項鍊》的心理學啟示:從否定自我到接受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在小說中,馬蒂爾德總是這樣想: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夠取悅於人,能夠被人羨慕,能夠有誘惑力而且被人追求。她將她的生活置於虛榮、不切實際的想法之中,用華美的服飾和亮眼的珠寶武裝自己。在《阿德勒心理學經典》中提到:一般說來,虛榮都會自我掩飾。通常情況下,貪慕虛榮且想掌握他人的人都明白,要讓別人關注自己,然後才能完全掌控別人。
  • 我們為什麼那麼在乎他人的評價?怎麼擺脫自我否定、獲得自信?
    然而現實可能事與願違,相信有不少夥伴都時常感到自信不足,太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聽聞他人的三言兩語就可能在心裡上演一大堆內心戲,以至受困於自我猜測和貶低中,感到十分心累。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分析一下,我們為什麼總在意被人的評價,以及怎麼擺脫這種消極的心理。首先要明確的是,自我否定和受制於他人評價都是一種消極、非客觀的心態,長期以往可能會徹底摧毀我們的自信。
  • 自卑——根本的自我否定
    以上的這段對話,來自於兩個要好的閨蜜,而她們口中所說的饒謙,則是她們所共同認識的朋友,而饒謙剛在前不久和自己的女朋友提出了分手,而之所以分手的原因,則是源自於饒謙自我的嚴重自卑心理。而饒謙之所以自卑,則是因為他與女友雙方家庭環境與雙方家長地位的巨大差距。饒謙的家庭是典型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是一般的公司職員。而女友則是一個典型的中產偏上家庭。
  • 你有過自我能力否定的時候嗎?丨認識冒充者症候群
    如果他們認識了真正的我,就會發現我真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別人。」這群人共同的困惑,就是「我沒有別人想的那麼好,我不配我不行」,這樣的心態,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正經的名字給它命名,叫做「冒充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它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卻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 為什麼人們總是不喜歡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示給他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之間的交往狀況好壞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相互之間「自我展示」的程度。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對別人開放的區域大,往往容易獲得對方相一致的開放區域。一般而言,儘量擴大「開放區域」,縮小「私密區域」,多向對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能夠敞開心扉,適當暴露自己,將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往往較容易贏得對方的信任。
  •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很優秀,卻總是自我否定?
    但事實上,艾瑪的這種自我懷疑,完全是沒有依據的。她11歲參演《哈利波特》,斬獲多項國際大獎;19歲,就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牛津、劍橋等名校錄取;25歲,就站在聯合國的演講臺上,為全世界的女性發聲。可以說,這樣的人生,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可是為什麼艾瑪卻認為自己沒有這麼優秀呢?其實,這是一種叫作「冒充者症候群」的消極心理在發揮作用。
  • 如何從自我否定中走出?三招讓你變自信
    來源:LinkedIn領英要善敗,在自我否定中完成自我超越,沒有永久的成功,唯有永久的失敗。——太平洋建設集團版創始人嚴介和否定、自我懷疑會嚴重阻礙職場人的職業發展。老王雖不是研究心理學的,但是老王一直從事職業諮詢。
  • 如何從自我否定中走出?3招讓你變自信
    老王雖不是研究心理學的,但是老王一直從事職業諮詢。在諮詢過程中,老王接觸過很多常常無意識就自我否定的職場人,各種的不自信,各種的自我懷疑。老王很果斷的告訴他,必須離職,原因有3:1、如果你不離職,你就會因為直接老闆的話不斷自我否定。2、你的直接老闆除了毒舌外,不會激勵下屬,只會惡語傷人來否定和打壓他人。這樣的團隊不利於你的發展。3、該團隊的文化很明顯不適合你。
  • 心理學:思維的惰性,人們總是想要一份現成的人生答案
    任何聲稱要活出自我的人,都必須要為自己尋求人生的答案。作為諮詢者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消息「我該怎麼辦?」人們從來不是擅長思考的動物,所以有了許多經驗、規律、公式、知識、金科玉律等。當然,並不能全盤否定這些經驗、知識就是不好的。只不過是,因為這些東西的存在,讓我們的思維越來越懶惰。
  • 明明很優秀,你卻經常自我否定,如何認清自我?
    因為一旦你的心理不強大,你就會陷入別人的否定裡,又在自我否定中反覆循環,無法突破。小張,名校畢業,加入一家外資企業做管培生,從小都生活在別人羨慕的富足環境中,一路走來非常順利。但畢業後,他的工作績效領他的直接老闆非常不滿意,經常被老闆批評。正是他直接老闆的批評,導致他常常焦慮以及經常性自我否定。
  • 心理學丨對他人眼光的在意,其實是對「真實自我」的討厭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在被人盯著的時候,你會不會感覺全身不舒服、在遭遇一些否定時,你是否立刻就想道歉、在遇到一些強硬時,你是否會不自覺的選擇順從別人呢?在平時的諮詢中,我遇到過一些這樣的朋友。當一個人完全認同另外一個人,覺得對方說什麼都對時,要麼,這位朋友完全被洗腦了,所以總是認同;要麼,這位朋友完全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在逢場作戲的認同。而我與這些朋友不過泛泛之交,不存在洗腦。那麼,「融洽」產生的原因,就必然是「他們在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他們在刻意逢迎」。這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況。就像前面說的,即便是孩子,也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 習慣性否定別人,不過是缺乏自我
    習慣性否定別人的人,時刻處於「與人比較」的關係模式裡。他們總是盯著別人,然後在內心不斷地拿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這種關注別人的傾向,讓他們沒有時間去審視自我、覺察自我的真正需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