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7歲的高中生李春利根據一則中學生自殺的新聞寫出電影劇本《眼鏡裡的海》,但是先後遭遇家長反對和拍攝不順利。李春利因此病倒,當時與她關係緊張的母親一直在病床前照顧她。
李春利:「我母親一直是心臟不好,但是我媽就為了照顧我,守了我三天三夜。那一天剛好停電,然後我媽就把蠟燭點上了,我看到燭光裡的媽媽真的呈現出的是我第一次見到的一種老態,鬢角也都白了,眼睛也沒有那麼亮了。我感覺特別難過,那一剎那我突然就覺得長大了。」
李春利寫下的歌詞被用作電影的插曲,她認為,這首歌詞在歌頌母愛的同時,也表達了一種叛逆和對成長的渴望。此後,作曲家谷建芬為它重新譜曲,並在198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校園歌曲創作大賽上榮獲二等獎。張強、毛阿敏等歌手也先後傾情演唱,讓這首獻給母親的歌風靡全國。

《燭光裡的媽媽》歌詞樸實無華,但情真意切,把女兒對母親傾訴時那種欲言又止的心疼和眷戀刻畫得無比傳神,每每讓唱者和聽者身臨其境。谷建芬記得,毛阿敏在錄製這首歌時一度哽咽,不能自已。
谷建芬:「錄這個《燭光裡的媽媽》錄到半截呢,她就沒有了,我站在錄音棚我看人跑哪去了?趴地上了。我說你這就是進步,你體會到了這個滋味裡頭,你也知道我用了多少心,你把這個媽媽,燭光裡的媽媽,唱得可以很動感情。」

《燭光裡的媽媽》從此成為歌頌母愛的經典歌曲,詞作者李春利的母親去世後,葬禮上就是用這首歌代替了哀樂。如今,李春利再聽這首自己17歲時的作品,也有不一樣的感觸。
李春利:「我現在當了媽媽以後,我對它有了新的理解,真的,我就覺得中國的母愛它是向下流淌的。我媽媽對我的好,我媽媽對我的這種愛和付出,我用一輩子、兩輩子我無法報答,但是我把這些全報答在我女兒身上了。」

王一博來昆明啦!汪涵率天天兄弟來到雲南!為昆明鮮花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