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當今這個時代,很多人的擇偶條件,是明碼標價的。女性要求,男方有房有車。而男性,也要求女性長相漂亮,善解人意。總之,最好門當戶對。
不過,說實話。這裡的門當戶對,具體用什麼衡量呢?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無疑主要是用金錢衡量。這也導致了,彷佛大家一致以為,愛情在婚姻中並不重要,合適最重要。
但說白了,大家都想找個條件好的,把婚姻當作避風港,圖個輕鬆省心。中國式婚姻物質最重要,也是我們母國,祖祖輩輩一直流傳下來的觀點。
我們的想法,普遍來說,男女擇偶要求是這樣,女性:經濟>性格>顏值,男性:顏值>性格>經濟。
但如魯迅先生所言:從來如此,便對嗎?事實上,並不。
我讀羅蘭•米勒和丹尼爾•珀爾曼的《親密關係》時,發現原來不是每個女人的擇偶觀,都把物質放在第一位,畢竟國家和國情都不一樣。
比如美國那邊,結婚時,會很看重愛情,女性擇偶,很多不會把經濟放第一位。
那麼,為什麼美國人在乎愛情,中國式婚姻物質最重要?其實有主要原因的。
首先看,美國的《蜘蛛俠》,中國的遊擊隊電視劇,就可以發現價值觀的差異。
美國人看重個體,自我實現。美國父母,通常會教孩子,做自己。甚至,我看外國電影,父母都支持孩子,要用心去找一個自己真正愛的人,這樣人生才有意義。
而中國人,看重團體,注重合作。家長會告訴女孩,婚姻就是第二次生命。
不過,我疑惑,為什么女人要用男人,或者婚姻,襯託自己的價值。難道真正的重生,不應該靠自己嗎?
即使身為女性,她優秀,也不是因為她和某男人在一起,而是她本身自帶光芒。
可家長就喜歡持有這樣的眼光,以為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的價值不在自己身上,而在男人,在婚姻身上。
之前還有個段子 :
一對父母問孩子長大想選選擇什麼職業? 孩子說當醫生, 家裡的老人們都說好。 醫生待遇好、 醫生好找對象、 醫生社會地位高、 醫生能幫家裡很多忙 、等等等等 。孩子迷茫了,說 「醫生不是可以治病救人嗎?」
《怦然心動》的男主外公,就對男主說過,一個人的品格,是從小養成的。而這種功利性的家庭教育觀,會一直影響著孩子。
所以,即使一個女孩子有上進心,但也可能因為太功利虛榮,會冒險走捷徑,把理想寄托在男性身上,而不是靠自己,腳踏實地,改變命運。
父母的思想都不獨立,讓女孩在婚姻中尋找自身價值。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子女,走入社會,怎麼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忠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遵循世俗的價值觀?
再就是,中國人提倡安穩、保守、中庸,也就是很中規中矩的生活。美國人倡導自由、創造、改變,積極進取的生活。
中國很多人,不鼓勵追求理想,當你走入社會,在一個群體中,說出你的理想,每個人只會嘲笑你。而安穩,則是中國人堅守的真理。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小說中,和女主結婚的醫生說,在婚姻中,安穩是最重要的。所謂安穩,也是多數中國男性的想法,無非兩個人合適,能過日子最重要。
說實話,我覺得,我們的性格,不如美國人勇敢,太缺乏冒險精神。雖然,中國的父母教導男孩子,應該堅強,要陽剛。
我承認,他們做到了,但不少都是大男子主義者,甚至蔑視女性。他們表面看起來堅強,但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就故意打壓女性,甚至貶損比他們優秀的女人,其實更多是無能懦弱罷了。
總體來說,美國人在乎愛情,中國式婚姻物質最重要,主要原因有價值觀念的因素。當然,也會有其它重要原因,比如環境、經濟水平、福利制度等等。
馬未都說過,大量的人都是因為社會條件而結婚,甚至無奈。
看過一則研究,社會學研究表明,在溫飽線下,物質條件與快樂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越窮的人越不快樂,越富的人越快樂。
但是,一旦過了溫飽線,物質條件與快樂就不再相關了,也就是說,快樂跟富裕程度就不再有關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條溫飽線具體的劃分標準怎樣的?確實這個社會還存在,很多吃不飽飯的人。但我所遇到的,大多數我身邊的人,自認身體健康、吃飽穿暖。
有人說,結婚最重要的是物質,因為窮怕了,如果連麵包都沒有,怎麼談愛情?
可我就不明白了,如果只是過普通的日子,光是吃飽飯,穿暖和,我身邊大多數人是。但她(他)們也不會因為愛情結婚。
因此,我覺得很多婚姻,其實不是愛情和麵包的問題了。是對方能不能讓我過上有錢的生活,成為我的避風港的問題了。
這說明,我們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攀比之風,人心浮躁。不過也是環境問題,畢竟抖音上天天炫寶馬奧迪瑪莎拉蒂的,普通人又不是畜生,有思想,有感情,有虛榮,看到後,能不羨慕嫉妒恨,都想自己有錢嗎?
而且,一個人追求有錢、有品質的生活,只要手段合理,確實沒錯。也不是女性拜金,男人也愛錢,既然人人都這樣,我們怎麼可能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