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曾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不知足往往招致禍患,貪得無厭實為大罪過。
知足的人貧賤也會快樂,不知足的人富貴也是憂愁。
只有保持富足的平衡心態,才能參悟人生的真諦,才能收穫人生的幸福。
知足,是不念過往的豁達;知足,是活在當下的坦然。知足,是人生的大智慧。
蘇軾雖然仕途不順,但他沒有沉湎於過往,不糾結於烏臺詩案,不悲嘆自我,不羨慕旁人,反而保持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樂觀。
知足者,必定是像蘇軾一般不念過往的大智之人,人生沒有後悔藥,追憶過去,終究只是自憂自擾而已。
知足的人,不為已往煩憂,一切自然都是最好的安排。
「知足」是一種對現狀的滿足態度。
懂得知足的人是豁然的,是幸福的,是寵辱不驚的,知足的生活是安逸、舒適的,知足的人生亦是充實的。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金錢多少,夠用就行,食物優劣,吃飽便可,內心富足,便事事富足,事事順心。
明代的胡九韶,家境非常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日日辛勞,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但是,每日黃昏時分,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麼?」
胡先生未享超常人之福,卻飽含感念之心,內心之豁達,精神之富足,可見一斑。
生活在這個紛雜浮世,每一個人都難免被各種事物紛擾,你,我,我們每一個人都曾貪婪過,愁苦過。
我們不滿意生活的重擔,不滿意出身的平凡,不滿意財富的貧乏,擔憂眼前,杞人憂天。
殊不知,知足才是人生最有價值的選擇。
年輕時的蘇格拉底不曾去繁雜的集市,一次課堂結束後,說起此事,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他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
當我們僅僅著眼於奢侈的生活,生活的重擔並不會帶領我們前進,而是給我們帶上枷鎖。
學會放鬆,學會排解,學會知足,學會放下,未來亦是風平浪靜,晴空萬裡。
嵇康曾說過:「清虛靜泰,少私寡慾。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
意思是說為人要清心寡欲、寧靜淡泊,處事曠達,凡事不要過多思慮。
人生匆匆幾十年,少年為學業奮鬥,中年為事業打拼,為家庭子女奉獻,老年亦牽掛子女兒孫,一生談何容易,何必自擾之,享受當前,才能知足常樂,知足常足。
人生如行路,知足者,心平氣和,內心淡然,目光所及處處天高雲淡,雙腳踏遍萬裡綠草盎然。
萬法皆空,一切唯心造,願我們知足,富足,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