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個我的遠房親戚小夥,和我說想離開北京回老家,他大學畢業已經六七年了,工資近萬元,小夫妻的二人世界原本很不錯,每天都是點外賣,到處玩,每月都是月光光,但自從有了寶寶後,生活費用一下提高了許多,夫妻二人不僅每月還是月光光,而且信用卡刷卡欠款都很多,感覺這樣的生活無法長久維持下去了,所以說不想在北京待下去了,我問他每天下班後幹什麼,他說大多數時間都在加班,每天都是累得半死,稍微有點休息就是打打遊戲,只要一打遊戲老婆就要大鬧,總是要為了錢吵架,每天都快煩死了,聽著小夥子的敘述真讓人難受,但我想告訴他的是,這是換個生活地點就能解決的問題嗎?的確國內各城市有區域性消費的差異,也許有些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對低一點,但僅是換了城市還是憑感覺花錢,每月支出多少,結餘多少,一概統統不清楚,是否還是會同樣每月月光的結局,還是會回到同樣錢的問題上。
其實今年的疫情,給我們每個人都上了一課,你真的不知道這個世界暫停鍵什麼時候到來,車貸、房貸、卡貸樣樣都讓人崩潰,口紅衣服不重要,大米、饅頭才是真正的需要!家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時我們發現如果以前少一些衝動性消費,能多存點錢有多好,能早點開始投資又該有多好。
李笑來在《定投改變命運》一書裡,清晰地分析了我們普通人的賺錢的方式無非是以下三種:
• 用時間賺錢;
• 用金錢賺錢;
• 用金錢和時間一起賺錢
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用時間賺錢,就是找一份穩定工作,每月固定時間領薪水。
我們十幾年學校的教育也只是提供一條謀生道路: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多考幾本證,找個好工作。升職加薪,存錢貸款,買房結婚,成為工薪階層,如此而已。這種模式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上手,事實上卻是一個容易碰到天花板的商業模式,
有一組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的一生時間的大致分配,如果以平均壽命為 78 年計算的話:
睡覺時間加起來大概是 28.3 年;
工作佔據了我們人生的時間只有 10.5 年
花在各種各樣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有 9 年;
花在做家務的時間有 6 年;
花在吃喝上的時間有 4 年;
花在真正接受教育的時間只有 3.5 年;
花在梳妝打扮上的時間有 3 年;
花在購物上的時間有 2.5 年;
花在照顧小孩的時間有 1.5 年;
花在路上的時間有 1.3 年;……
如此計算下來,可以看到一個人一生能夠用來出售的工作時間,其實只有 10.5 年。所以用時間來賺錢的話,無非就是 10.5 年全部用來出售,是不是比我們習以為常的少了很多,所以其實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夠能出售的時間都是極為有限的。
但即便如此,你的收入還會因為工作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意味著,如果某天你不工作,你也不會有收入。
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教導大家努力的工作,無非是「把份內的事情做好」,不斷提高自己的時間單價,但時間單價不僅有天花板,而且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的,因此這條的路將會越走越窄,所以心存焦慮也在所難免。
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本書裡,也講到了這個問題,工薪階層的特點是,無法通過資產收入養活家庭。每當略有儲蓄和資產,債務迅速跟進。債務吞噬現金流,信用卡成為好友,這讓他疲於奔命,一輩子用勞動養家餬口。
在大多數人的概念裡,錢的用途就是消費,而富人們的錢,除了消費,大部分的錢,都是用在投資理財方面的支出,因為投資理財就是一種用錢賺錢的方法。富人們很早就懂得了這個道理,投資理財方面的支出越多,回報也會越多,所以他們會把大部分的支出都用於投資理財,從某方面也是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富人自己反而消費極低的原因。
把錢拿去理財投資,投資一些初創公司,購買創業者的時間來產生收益,或者購買一家優秀企業的股票,讓優秀企業的管理者來為自己創造收入。隨著時間增長,收入呈現的是一種指數型增長,也就是金錢的複利效應,錢生錢,利滾利的效益。
娛樂圈的陸毅和鮑蕾是一對觀眾很喜歡的明星夫妻,鮑蕾在婚後選擇做家庭主婦,不斷學習嘗試各種投資,並成為了投資達人,她把老公賺來的錢翻倍,升值。
據悉,鮑蕾在股票投資上很有研究,曾經趕在一次股市暴跌之前拋售手中股票,成為小贏家!除了股票投資,她還在上海買了好幾套房子,隨著房價的增長,鮑蕾也獲利頗豐,據說,鮑蕾的收入高時,完全不輸丈夫拍戲的收入,二人投資PE的錢就已經將近3億。二口子的組合拳打得讓人讚嘆。
我們現代人無法不關心賺錢這件事,也意識到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銀行存款利率跑不過通貨膨脹的現實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學會投資理財,這是最直接的現實原因,假如你不想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錢一天天被吞噬,就一定要認真學習投資,你要學會讓錢這個東西為你幹活,也就是說,你要學會做資本的老闆。不懂得如何用錢賺錢的人,無論怎麼樣,未來還是普通人。
只會消費不懂投資的人,很難擺脫原有的命運與階層。只有讓錢和時間一起為你賺錢,才能有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要用錢去賺錢的原因。
對於投資,一般人有兩種認識,一種是我錢少,沒有財可理,沒有錢可以去投資,尤其是年輕人諸多如此的想法,另一種是說理財就買股票,馬上衝入股市,成為被割的韭菜,數次被割後只能認輸,認為自己不會投資。
除了用錢賺錢的方式,還有一種用金錢和時間一起賺錢的方式,就是通過金錢進行投資,通過時間的醇化,二者積累著產生一個綜合效益,其中的定投策略,就是唯一靠譜的、且被反覆證明的「同時用錢和時間去賺錢」的策略。
定投策略就是針對某個投資標的在很長的時間內定期投資一定的金額,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積累產生的複利效益。
定投策略就是通過長期定投的方式,達到平攤成本,降低風險的效果,通過分析研究,採用者即便是在投資市場最差的時機入場也總是可以提前盈利,所以它是一個簡單直接的、乃至於幾乎人人都可以正確掌握的有效策略。
定投策略的核心要素有二點:第一是標的選擇尤為重要,第二就是持有的時間,需要的是長期持有的耐心。
所以這是一個針對普通人,風險相對較小的投資策略,但卻是絕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一種投資方式。
貝索斯和巴菲特對談,問為什麼沒有人能做到像他一樣。
他說: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的確所有人都希望一夜暴富,但是收益快,風險也大,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需要的恰是這種相對穩健、抵禦風險的投資策略。
投資,也許是人生中少有的幾個重大選擇中最重要的一個,每一種投資商業模式都有其特色,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響,互利互惠的。我們不需要因為採用了某一種商業模式而放棄另外一種商業模式,相反,我們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建立一套多元的個人商業模式系統。
李笑來就提出了每個人逐步提高自己收入的途徑:
通過「把份內的事情做好」,不斷提高自己的時間單價;
通過做銷售,把比自己更強的人的同一份時間銷售很多次;
通過學習相應的技能,寫書、講課,甚至作出自己的產品,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銷售很多次;
當自己的收入有了超過了生活必需之時,把多餘的部分拿出來,攢到一起,開始做投資,用錢賺錢;
學習「定投策略」—— 因為它是唯一靠譜的、且被反覆證明的「同時用錢和時間去賺錢」的策略。
是不是只要投資理財就一定能賺到錢呢?投資理財也是有風險的,所以我們在做投資理財以前,最需要做的是先投資自己,投資自己財商的教育,比如市場如何創造財富,如何應對經濟危機,通貨膨脹,財富運行的真相等等。
學習有靈活的思維,眼界,分析能力,洞察力,邏輯能力以及必要的魄力,具備用錢賺錢的能力,我們要做的是:左手做好本職工作,右手學習實踐投資理財。
定投策略並不是「只能用在投資領域」,每日閱讀就是對知識的定投,每日運動就是對健康的定投,每周跟朋友通個電話、聚一聚就是對友誼的定投,每周與父母親戚的問候,就是對親情的定投,只要對自己的成長有益的,我們就要學會每天堅持投入,早投入,堅持或長期去做,那我們定能收穫無限可能。
其實人生無處不是定投呢?「人生無非是認真選擇定投標的而已」,儘早選擇好定投標的吧,花時間、花精力、耗耐心、比持久,去改變命運。
那就開始學習吧。日拱一卒,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