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中,
初三男生張某銳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
據了解,張某銳今年14歲,
當天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
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張某銳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後跳樓。
目前當地教育、司法等部門已介入處置善後。
今天上午,微博話題
#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
登上熱搜,閱讀量高達6億。
同時上熱搜的還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
網友觀點大多集中在「挫折教育」和「溝通」上
同時,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坦言「看到視頻就像看到小時候的自己」
其中的心路歷程讓人深思。
這樣令人心痛的事件不是第一次。
對此,不少網友給出自己的建議
和孩子溝通的8種方法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心裡話想跟家長說,但往往大了以後他卻不說了。家長要養成一個習慣,不管多忙,只要孩子有話想說,儘管我們可能忙於工作,忙著家務,我們也要停下來,認認真真地坐在那兒聽,一定要坐下來聽。聽完以後,不要急著表態,不要馬上批評他,要聽進去,然後靜下心來想一想,再找時間跟他溝通:「那天你跟我說的那件事,我覺得那樣會更好。」所以家長要學會坐下來聽。會聽,是跟孩子溝通的重要一步。
1、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
家長不要居高臨下,老是指責孩子你這不對、那不好。現在國內和國外的少兒節目中,很多主持人都是坐在地上,說話時與孩子平視,讓孩子感覺我們是平等的。所以當家長的也得這樣,要養成一個習慣,牢記家長跟孩子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
2、和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凡是有事的時候家長都要跟孩子商量:「你看咱們這樣行不行?今天我們去這兒成不成?」耳濡目染,孩子也會變成尊重別人的人,養成有事商量的習慣。
3、讓孩子學會選擇
選擇是求生的一種能力。當孩子有事的時候,比如說小學升中學,很多媽媽會說:「我為了把你弄進這個重點學校花了大力氣,投入了很多錢,所以你必須去。」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特別痛苦。此外,學校組織的一些社會活動,包括課外輔導班等,都應該讓孩子決定要不要去,讓孩子學會選擇也是家長對他的信任。
4、給孩子寫信,巧妙地表達
進入青春期以後,有的孩子會羞於表達,這時就可以通過寫信這種方式巧妙地表達感情。
5、給孩子留點面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不要當眾揭短,這也是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方面。
6、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
現在的社會實踐活動這麼多,我們要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廣泛地鍛鍊自己,這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
7、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
化解家庭矛盾的時候,說一聲對不起,不但不會降低家長的威信,反而會提升孩子對你的信任。所以,當我們做錯事兒的時候,要勇敢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
8、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現在的孩子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獲取信息的手段就比家長強。所以家長不妨在孩子擅長的領域裡拜孩子為師,經常問點問題。實際上這也為家長提供了請教孩子的機會,家長的這種做法會提升孩子的自信。
不要對孩子說的話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還要講究語言的藝術。如果該說的話說不對,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01不要使用傷害孩子的語言
比如挖苦語:「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笨。」千萬不要說這樣過激的話。
02不要使用比較語
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你跟誰誰比相差太遠了,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03不要使用挑戰語
「我要是怕你,我就不是你媽。」
04不使用告狀語
「我管不了你了,讓老師收拾你。」其實孩子特別恨告狀,他覺得告狀是使壞,告狀的人是無能。所以不要經常告狀,有問題自己解決,這樣才能把家長的威信樹立起來。
05不使用結論語
「再這樣下去,你學習成績肯定是好不了。」這會給孩子造成一個印象——我父母都說我不行了,我一定很差。這樣,他就會很自卑。
06不使用記帳語
「你別以為我管不了你,趕明兒……」
07不使用驅逐語
「考不好就離開這個家。」很多孩子離家出走就是這樣造成的。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選擇正確溝通方法,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