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0)》,從年齡結構上區分,截止到2019年,我國性別比最為失衡的年齡分別為10-14歲、15-19歲,這兩個年齡階段,性別比分別為119.10、118.39,幾乎出現了1名女孩對應1.2名男孩的局面。換句話說,我國「00」後的男女失衡局面最為突出。
而目前剛剛步入適婚年齡的20-24歲,男女失衡也較為嚴重,性別比達到了114.61,和25-29歲年齡段性別比106.65相比,出現明顯上升。
從生物學理論上來說,男女的出生概率是一樣的,因此如果在理想情況和在有絕對大的樣本量(比如中國14億人口)情況之下,無論哪一個年齡段的男女比例都應該是無限趨近於1:1的。但是現在的現實是,我們國家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男女比例能達到104.5:100,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000多萬人。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呢?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和養兒防老思想是導致這個結果的重要因素,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越是較為偏遠落後地區,這樣的思想越嚴重,家家都想生個兒子,導致第一胎的男嬰出生率比女嬰高一些。四川的大多數地區這種思想稍微弱一些,因此女性就稍微多於男性。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實施的計生策略、現在開放的二孩策略,無疑進一步加重了性別比例失衡。而失衡之後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現在已經非常嚴重,未來將會更嚴重,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明明是男多女少,卻偏偏還有那麼多人優秀的女孩子找不到對象呢?
那是因為總體性別比是這樣的,但是在年齡段分布和地域分布上不一樣。
首先,在當下的適婚年齡段(20-40歲之間)的男女比例其實並不算嚴重失衡,還算可以維持,而再過十年二十年,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因為00後的失衡非常嚴重。
其次,有個概念叫做「婚姻擠壓」,「多出來」的找不到對象的幾千萬男性,通常集中在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小城鎮地區。
第一是因為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導致男出生率高於女出生率,而農村女性通常通過讀書、遠嫁、外出打工等形式離開了家鄉,而男性大多要留在父母身邊養老,所以變得總體上男性多於女性非常多。
第二是因為這些男性文化水平低、經濟收入少、眼界思想都比較狹隘,因此在婚戀場沒有競爭力,因此沒人看得上,才造成了農村、小城鎮光棍非常多而彩禮越長越高的情況。
而在城市則不同,大城市更為包容、多元和開放,人員文化知識水平也較高,重男輕女思想本來就弱,出生率本就接近於自然出生率,還有大量的外來流入人口(流入人口中女性還多餘男性),因此整體而言,城市裡的的女性是多餘男性的。
而由於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導致男性擇偶的標準和女性不同,男性更偏向找和自己差不多或比自己弱一些的女性作為婚戀對象,而女性相反。
因此,低文化、低收入的女性和一般文化一般收入的女性,是比較好找對象的,低文化、低收入的男性,是幾乎找不到對象的;一般文化一般收入水平的男性,是比較難找到對象的;高收入、高文化水平的優質男性,是不愁找對象的。而越是高知、高收入的女性,就越難找對象,單身的女性就越多。
比如你一個研究生畢業、年入30萬的都市女性,是不可能嫁給一個文化低、收入低、眼界窄的人呢,因此大家才會感覺優秀女孩子找不到對象的原因。
但是,變得優秀是並不是為了找對象,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隨便找個人結婚、生子,結婚、生子只是個人生自由選項,而人生非必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