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到周六上班日,中午休息時,我喜歡獨自一個人吃飯。不是我性格孤僻,還有一個原因。
還記得十年前,我還只是小蔣的時候,陪老闆去開會,已經過了中午吃飯時間還不見人影,我們在位子上也坐立難安,不知到底該不該等。
過了十分鐘,同仁陸續離開,我害怕老闆回來後,會一個人坐在位子上生悶氣,就默默寫了張便利貼告知。那小心翼翼的心情,時至今日仍刻骨銘心。
我成為蔣總之後,不想讓員工上班緊繃,中午還得擔憂若沒陪老闆吃飯會不會黑掉,所以,我儘量不會打擾員工吃飯。
如果要找員工吃飯,會特別先約,確定雙方都有「一起用餐」的心情之下,愉悅共赴午餐的約會。很慶幸在現在所處的工作環境中,「吃飯」是很個人的事,三三兩兩可以相約,一個人自由自在也不會變壞人。
「一個人吃飯」,因為一個人吃飯可以吃好一點,可以專心吃,對健康好一點。
一個人吃飯可以吃好一點,也比較放鬆。
最近我的心情常覺得不平靜,自我檢視之際,念頭突然轉到「咦,會不會是因為我中午比較少和員工一起去吃飯哈啦扯淡呀?」「我會不會太孤僻了?」當然,心情不平靜可能有100種理由,你硬要說「中午一個人吃飯帶來的孤獨感」是其中之一,好像也不無道理。
但生活已經如此艱難,連這麼一點小確辛都要自責也太辛苦,於是我開始尋找同溫層的支持,看到一篇文章:
作者訴說當他親眼在餐廳看到,一位獨自用餐的女生,是如何拿出「已經黑畫面(沒電的意思)的手機,假裝在和朋友講電話,來掩飾一個人吃飯的丟臉感」
時感到的震撼,「獨處的時刻不應該是種奢侈品」。
在職場上「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是需要分寸拿捏的,一起共事的夥伴必須培養共識、建立默契及彼此互信。方法不談,非正式的聚餐當然是其中之一。至於私底下要經營到什麼程度就值得商榷了。
私下餐敘是培養工作默契的方法之一,但分寸的拿捏很微妙。
不見得都是氣味相投的人才能成為工作夥伴,所以私人休息時間湊在一起裝熟或硬要說些言不及義的話,有時候還蠻浪費生命的,並且還會產生尷尬。
你也許會提出反駁,很多研究也指出「一個人進食容易憂鬱」。
別誤會,我沒說我是「獨自進食」的擁護者。平常總會有各種飯局,或工作夥伴、或朋友相約,這種美食共享、談天說地的開心,當然是人生之必要。只是,在忙碌上班日的中午,若是沒約朋友也沒應酬時,也不需刻意「找人」一起吃飯,來掩蓋孤獨或丟臉的感覺,只要好好享受屬於一個人的時光。
上周與先生和女兒一家三口難得的大餐,實在是無可取代的天倫之樂!
同樣,回到事業當中,喜歡中午一個人吃飯,就一個人吃飯,一點問題也沒有。
作者介紹 │ 蔣子桐 一位知性與美麗並存的女總裁,因公司主營農業。常年往返於山野田間與高樓都市,多年的從業經歷,不僅熟練掌握農技知識,幫助不少農民走向富裕,還在風雲變幻的商界之中,有著獨特的市場嗅覺,身為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巧妙地平衡著家庭與事業的微妙關係,是鄉親眼中的籬下巴人,更是商界中的陽春白雪。